景區介紹
古鎮衛城,原名鎮西衛,位於黔中腹地,始建於明崇禎三年,是明朝節制水西的一個屯兵的衛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明清兩代和民國的歷史變遷,鎮西衛早已從屯兵的衛所變成商貿雲集、店鋪林立的商品集散地。各地客商分別建立了四川會館、江西會館、湖南會館。在民國年間城區比較繁華,素有“小荊州”之稱。
從貴陽驅車沿004縣道往畢節方向,途經50公里處的千畝甘河田壩時,一座雄偉的牌樓,映入眼帘,牌樓正反兩面分別上書“小荊州”、“衛城”金光閃閃的大字,這便進入古鎮的城區了。
城區布局獨特,分別建有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城牆厚達2米有餘,均由方整石砌築,大十字、小十字,花市街商業繁茂,和平中路、和平南路、交通北路、交通南路,縱橫交織。古井、古巷、古道奇異獨特,二宮二寺八大廟香火興旺,城中古魚塘水質清澈,夜幕降臨,蛙聲一片。
獨特的民間建築別具一格,集江南民族之雋秀和北方四合院之凝重為一體,特別是二重堂或三重堂的四合院。給人們一種重迭疊翠的美感。
“百畝田、萬卷書,栽青松、種綠竹,琴三弄、酒一壺,半作農夫半作儒,非是仙家非是佛”。這是清代北京翰林院大學士王仁閣的題詞,反映了當時衛城的真實寫照。新建仿古建築荊州街,使小鎮增添了光彩,生活在城區的人民熱情好客。
城鎮功能齊全,市政設施布置合理,客車站、電信大樓、供電大樓,法庭、司法、計生辦公大樓撥地而起,城區占地面積3.2平方公里,入住人口達到1.68萬餘人。
在歷史長河中,衛城歷經滄桑,鼎盛與興衰,沒有動搖衛城人的意志。改革開放以後,衛城人只爭朝夕地建設與發展,形成了高科技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全面發展的一個綜合型重鎮。
歷史的變革,使衛城板塊幾經變化,現定格為210平方公里,3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達6萬餘人,衛城地圖形象一枝飽經風霜的“楓葉”。
境內水資源豐富,山塘水庫星落棋布,跳蹬河、甘河匯集於暗流河,形成長江流域的烏江水系。
跳蹬河在鎮內流域20餘公里,河道寬敞,微波蕩漾,河面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鱗光,河岸兩旁古樹蓊鬱,濃蔭蔽日,沿河兩岸翠竹簇擁,霧氣繚繞,各族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河岸邊水車悠悠旋轉,鵝鴨戲水,動靜相宜,小橋流水,農家綠草、沙灘,牧童坐樹。極具自然與人類和諧的無限韻味。春暖花開季節,桃花、李花、油菜花及各種野花點綴在山巒,顯得生機勃勃,幾聲清脆的鳥啼,更顯一派寧靜閒雅的氛圍,乘舟在河面上漫遊,便能領悟到“縱使跳蹬能醉客,絡經一段是清幽”的詩情畫意。
迎燕水庫似“玉水金盆”,距清鎮市20公里,與貴鋁二礦,百花工業區相鄰,庫面675畝,近看水庫宛如羞澀的村姑,楚楚動人,泛舟庫面,四面青山環繞,灌木常青,喬木郁蔥。微波漣漪,彎汊相鄰,山水倒映,靜影沉碧,如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垂釣岸邊,悠閒自得,林蔭掩映的湖面與現代工業都市構成鮮明的人文景觀。
九頭大坡海撥1400餘米,是方圓數公里的主軸,成材林區8000餘畝,進入林區可隨手拾野蘑菇,綠色野菜。野雞、野兔、野山羊在這裡有了繁衍之地。
火焰山海撥1300米,頂峰修建了電視轉播台、移動、聯通通訊網站。山頂遠眺,似有“物外山川近,情初景藹
兩座山峰以挺拔的雄姿,屹立在衛城的東南兩面,仿佛在訴說衛城人堅忍不撥精神。
位於西面的野毛洞,能以奇見稱,引人入勝,洞內分上下大廳,仰望洞穹,琳琅滿目的鐘乳石、石筍、石牛角,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古城資源
衛城礦產資源豐富,鋁釩土、鐵礦、重晶石、矽礦、無煙煤、石灰石等儲量大、品位高,是冶金、機械、化工、建材、陶瓷、耐火材料的工業原料,國外有市場,國內需求量大。
衛城皮鞋一條街,規模龐大,店主熱情好客,衛城皮鞋品種繁多,質量優良,耐穿耐磨,遠近聞名。
衛城白酒,銷售省內城鄉,苞谷酒、高梁酒、剌梨酒、窯酒,酒體醇厚,香甜可口,回味悠長。白酒是衛城一大產業,集中在衛城南門。“酒在南門口”也成為當地時尚的一句口頭禪。
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以川味為主,廣味為輔,形成特色。衛城廚師烹調方法獨特,辣子雞、羊肉粉、八寶飯、燒羊尾等180多種,吸引了眾多食客。
衛城自古人才輩出,從政、從軍、從商布滿全國,人才交流平凡,現代文化與古典文化融為一體,造就了一大批愛好書法、文學藝術的民間人士,使衛城的文化生活有了強大的推動力,男女老少都會哼幾句民間小調,時逢重大節日,舞龍、舞獅、花燈、踩高蹺、腰鼓隊當街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