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樓位於西南科技大學校本部舊區龍山山腳,古樸莊重,是清華大學綿陽分校的舊址。
清華樓的來歷
1965年春天,綿陽人眼中和耳中多了一個十分陌生的信箱代號——651信箱。651是個什麼單位?當綿陽人從一輛輛穿梭往來於綿陽青義這片建築工地、上面印有北京大學、北京航空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以及山東大學、四川大學等大學名稱、參與短期援助的解放牌汽車上,從承擔此項工程建設的四川省建六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口中,從地方幹部口中,最終破釋了疑問——這裡建造的是清華大學綿陽分校。651是該項工程的信箱代號。
1966年春夏之際,中國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清華、北大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之一,遠在幾千里之外的651建設工程也隨之陷入了癱瘓停頓之中。
1969年歲末,651工程在停停頓頓、歷時五年的磨難後,終於結束了它所擔負的這段歷史使命,更名為201信箱(清華大學綿陽分校信箱代號)。
1976年至1978年間,清華綿陽分校先後為原綿陽地區範圍內的一些國家工廠企業單位培訓了一批批技術力量和企業管理人員,以此增強和提高綿陽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當年的綿陽城市小,名氣不大,環境條件差,物資供應短缺匱乏,文化生活更不值一談。加之分校位置偏僻,信息不靈通,從北京來的教職員工中,眾多人是夫妻兩地分居,種種矛盾因素,最終引發出來自北京的分校員工一致要求返回北京的強烈願望。
1979年初春,清華綿陽分校接到了總校檔案通知,中央批准分校遷回北京。
整整25年過去了,這片歷盡政治滄桑的校址後由四川建材學校變為西南工學院。2000年,西南工學院、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西南科技大學組建成西南科技大學。綿陽人忘不了這段歷史。今天,依然有人將這個地方叫做清華分校或201或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