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儀介紹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涵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各學科在全國評估中均名列前茅。建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國家級示範教學基地,是全國國家級教學科研機構最多的系。
擁有一隻強有力的光、電、控多學科交叉的教學科研隊伍,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千人計畫”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系2011年科研經費達到了2.8億元。這些條件,為培養多學科交叉的創新性人才,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支撐。
全系建有“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型微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精度導航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北京實驗室以及微米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宇航技術研究中心等。全系科研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和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每年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73基礎研究項目、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它科技開發項目等近百項。70年代,研製開發了分步重複自動照相機、圖形發生器、電子束曝光機工件台、光刻機等半導體設備,其中“分步相機”套用於全國100多個廠家,受到好評;研製了多種磁碟測試儀器,促進了我國電子工業的發展。“七五”、“八五”期間,光/ 熱效應型可直接改寫光碟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九五”、“十五”期間,微米、納米技術取得了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科研經費顯著增加,獲得國家級獎勵7項,其中國家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3項。近年來研製成功國內第一顆微小衛星與納型衛星,2007-2012年間,我系獲國家科技獎勵5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近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85項,全系師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212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87篇,科研經費總量增長迅速,2012年達到1.5億多元,國家重大任務逐漸成為科研工作的主流。
歷史印跡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淵源於1932年成立的清華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建系之初設立3個學科組,即原動力工程組、機械製造工程組、飛機及汽車工程組,經多年的發展和調整,逐步形成清華大學目前的精密儀器系、機械工程系、熱能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工業工程系。
1937年-1945年抗戰期間,機械工程學系隨學校南遷,先後在長沙臨時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辦學,1946年回到北京清華園。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的機械工程學系併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並取消學院建制,同時機械工程學系分為機械製造系和動力機械系。機械製造系下設4個專業,即機械製造工藝、金屬切削工具機及其工具、鑄造機械及鑄造工程、金屬壓力加工及加工機械。1956年機械製造工藝專業與金屬切削工具機及其工具專業合併為機械製造工程專業(1957年易名為機械製造工藝、金屬切削工具機及工具專業)。1959年增設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專業。
1960年,機械製造系分為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和冶金系。冶金系即為現在的機械工程系,以熱加工專業為主。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下設3個專業,即金屬切削工具機及自動化(1963年改稱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精密儀器、光學儀器。
1965年,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系館(即現在的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系館,9003大樓)落成。
1971年,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系改稱精密儀器系。1972年精密儀器專業改為陀螺導航與自動控制專業。1979年教育部直屬工科重點院校專業調整後,精密儀器系下設3個專業,即機械製造工藝、設備及自動化,光學儀器,陀螺儀器及導航自動控制。
1981年,機械學、光學儀器、精密機械及儀器批准為碩士點和博士點,機械製造批准為碩士點,並在1985年批准為博士點。
1984年,精密儀器系更名為現今的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下設3個專業,即機械設計與製造、光學儀器、精密儀器。1989年,精密儀器專業和光學儀器專業合併為精密儀器儀表專業,並在1995年改稱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1988年,機械學(1997年改為機械設計及理論)、光學儀器(1997年改為光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3個學科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在2001年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
1988年建立光學工程、儀器儀表2個博士後流動站,並在1991年建立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1988年,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
1992年,與自動化系、機械工程系共建的CIMS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驗收。
1995年,與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共建的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
1996年,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1996年,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系聯合成立機械工程學院,之後工程力學系、熱能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也分別併入機械工程學院。
1997年增設工業工程專業,並在2001年單獨成立工業工程系,隸屬於機械工程學院。
2003年,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在深圳研究生院建立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並在2010年成立先進制造學部。
2004年,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通過教育部驗收,並在2007年建設成立國家機械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04年,增設微機電系統工程專業,同時按“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專業”統一招生,前兩年為基礎平台課程,第三年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和“微機電系統工程”三個專業方向分流培養。
2012年,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按“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精儀系)”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兩個專業招生。
2012年12月,學校決定以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的儀器科學和光學工程學科為基礎,成立精密儀器系,以促進儀器和光學學科的發展。
目前,精密儀器系建有光學工程和儀器科學與技術二個一級學科。下設光電工程研究所、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導航技術工程中心、雷射與光子技術研究室等4個教學科研單位。
組織機構
領導機構
系行政領導(2013年1月任職) | 系黨委成員(2013年1月任職) | ||||
職務 | 姓名 | 分工 | 職務 | 姓名 | 分工 |
系主任 | 尤政 | 全面工作 | 黨委書記 | 王曉浩 | 全面工作,兼紀檢、統戰 |
副系主任 | 王雪 | 人事、財務 | 黨委副書記 | 楊建中 | 教職工、兼行政、工會 |
副系主任 | 柳強 | 科研、外事 | 黨委副書記 | 白本鋒 | 學生工作 |
副系主任 | 譚峭峰 | 教學 | 黨委委員 | 尤政 | 行政 |
黨委委員 | 鄧焱 | 宣傳工作、青年工作 | |||
黨委委員 | 孫利群 | 紀檢工作、統戰工作 | |||
系機關設定及主要負責人
綜合辦公室 | 業務辦公室 | ||
分工 | 姓名 | 分工 | 姓名 |
主任(全面工作) | 徐蝶飛 | 主任(全面工作) | 陳煥新 |
教工黨務、宣傳 | 傅雪霏 | 研究生教務 | 陳煥新 |
契約制人員、博士後,管理 | 叢聰 | 本科生教務 | 馬賽 |
行政 | 李紅 | 工程碩士、外事工作 | 王皎月 |
學生黨務、學生就業 | 姜曄 | 科研管理 | 曾海明 |
學生獎助貸 | 葉張軍 | 保密、實驗室管理 | 蔣蓉 |
保密複印、資料室 | 魏斌、朱萍萍 |
系學術委員會成員名單
( 2013 年 10 月換屆)
名譽主席:金國藩
主席:李岩
副主席:王雪、柳強
委員:尤政、王雪、葉雄英、李岩、鞏馬理、陳非凡、張嶸、金國藩、柳強、楊昌喜、施路平(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力軍(特邀)
秘書:胡華、曾海明
光學與儀器學位分委員會成員名單
( 2013 年 1 月調整)
主席:尤政
副主席:李立峰
委員:王曉浩、尤政、孫利群、李立峰、朱榮、閆平、曾理江、韓豐田、董永貴(按姓氏筆畫排序)
秘書:趙嘉昊
系保密小組成員名單
( 2013 年 1 月調整)
組長:尤政
副組長:柳強
組員:張高飛、徐蝶飛、曾海明、蔣蓉、魏斌(按姓氏筆畫排序)
系工會成員名單
( 2013 年 3 月換屆選舉)
主席:楊建中
副主席:李紅
委員:馬騁(體育)、王鵬(組織)、朱昊(生活)、李冬梅(青工)、張海濤(文藝)、羅秀芝(女工)、徐蝶飛(宣傳)(按姓氏筆畫排序)
離退休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 2013 年 1 月調整)
組長:王曉浩
副組長:王雪、楊建中
組員:李紅、徐蝶飛(按姓氏筆畫排序)
系學生工作指導小組
( 2013 年 1 月調整)
組長:王曉浩
副組長:譚峭峰、白本鋒
系學生就業工作指導小組
( 2013 年 1 月調整)
組長:王曉浩
副組長:白本鋒、顧華榮、付星
組員:朱榮、張嶸、楊昌喜、徐蝶飛(按姓氏筆畫排序)
系職稱聘任委員會
組 長:系主任 尤政
成 員:系黨委書記 王曉浩
院 士:金國藩
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岩
分管人事副系主任:王雪
各所推薦教授 儀器所3人:朱榮、董永貴
光學所3人:李立峰、楊昌喜、孫利群
導航中心2人:張嶸、韓豐田
雷射室2人:鞏馬理、閆平
註:系職稱聘任委員會教授與系人才引進會教授相同。
系聘任工作小組
( 2013 年 1 月調整)
尤政、王曉浩、王雪、白本鋒、楊建中、柳強、譚峭峰(按姓氏筆畫排序)
系博士後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組長:王雪
副組長:柳強
組員:董永貴、楊昌喜、徐蝶飛
系財經工作小組
組長:尤政
副組長:王曉浩
組員:王雪、孫利群
研究所設定
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所長:朱榮
副所長:李玉和(教學)、張高飛(科研)、馬騁(行政)
書記:王鵬
光電工程研究所
所長:李岩
副所長:尉昊贇(教學)、楊昌喜(科研)、張連清(行政)
書記:孫利群
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主任:高鍾毓
副主任:張嶸、郭美鳳
書記:吳秋平
雷射與光子技術研究室
主任:鞏馬理
書記:閆平
教育教學介紹
精儀系目前在讀本科生573人,博士生193人,碩士153人,無學籍工程管理碩士19人。開設本科課程36門,研究生課程30門。精儀系採用學分制管理和彈性學習年限的本科培養模式,對完成並符合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優秀本科畢業生可直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精儀系非常重視本科教學,知名教授、長江學者均為本科生開設研討課。開設的課程中有5門國家精品課程、3門北京市精品課程、4門清華大學精品課程。
系教師出版本科教材40餘部,其中20餘部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獲國家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市級教材獎多項。2009年獲得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2008年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為實現寬口徑專業教育,精儀系實行按系“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統一招生,前兩年為基礎平台的通識教育,第三年按“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和“微機電系統工程”三個專業方向分流培養。通過“拔尖創新學生培養項目”、科技大賽等多種方式,為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精儀系按照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招收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現有博士生導師21人。近年來共有6名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入選“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2篇。多位博士生和碩士生參加國際聯合培養和國際交流。2010年2位博士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4位獲得“清華大學博士生科研創新基金”。
科研介紹
系擁有精密儀器及工程和光學工程兩個全國重點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儀器科學與技術和光學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均名列前茅。
本系建有“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微米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和宇航技術研究中心等。全系科研堅持為國民經濟服務和跟蹤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每年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973基礎研究項目、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它科技開發項目等近百項。早在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1台數控工具機,與美、蘇、日並駕齊驅。60年代,研製了我國第1台劈錐銑,為國防作出貢獻。70年代,研製開發了分步重複自動照相機、圖形發生器、光刻機、電子束曝光機工件台等半導體設備,其中“分步相機”套用於全國100多個廠家,面向大型機械製造業的大尺寸測量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研製的大型電站發電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並得到推廣套用,光/熱效應型可直接改寫光碟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90年代,與自動化系、機械系等單位合作建成了我國第一個CIMS 實驗工程中心,獲得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微米、納米技術也取得了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七五”期間,全系獲得各種獎勵32項。 “八五”期間,科研經費顯著增加,獲得國家級和 省部級獎勵33項 ,其中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四等獎 4項。根據學校“211工程”規劃,先進制造技術與微米/納米技術被列為學校重點建設學科和新的學科生長點。
全系十分重視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國外許多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和合作,已組織召開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主辦了多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
研究機構
系內研究單位
1.光電工程研究所
2.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3.雷射與光子技術研究室
4.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
聯合機構(校企聯合)
1.清華大學(精儀系)-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測控聯合實驗室
2.清華大學(精儀系)-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微小衛星技術聯合實驗室
3.清華大學(精儀系)-南通科技數控工具機技術聯合研發中心
4.微慣性技術及器件聯合實驗室
5.清華大學-日立維亞雷射實驗室
自主機構
1.清華大學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2.清華大學微米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師資介紹
“一流、競爭、流動”是系師資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截至2013年1月,精密儀器系有教職工8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千人計畫教授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在職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並設有兩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35名博士後研究人員。
教職員工
院士
金國藩(中國工程院院士)
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電工程研究所
正高級:金國藩 曾理江 李立峰 楊昌喜 李岩 孫利群
副高級:譚峭峰 朱鈞 白本鋒 曹良才 楊懷棟 尉昊贇 談宜東
中級:吳冠豪 肖曉晟 顧華榮 張浩
實驗人員:張連清 朱昊 郭宏
儀器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正高級:尤政 葉雄英 董永貴 王雪 朱榮 陳非凡 王曉浩 施路平
副高級:裴京 任大海 鄧焱 李玉和 馬騁 王曉峰 張高飛 馮焱穎 王鵬 李濱 邢飛 唐飛 梁志恆 楊興 楊建中 胡華 王波 王文會 阮勇 趙嘉昊
中級:張建偉 趙開春 荊高山 伍康 陶青常
實驗人員:侯汝舜 羅秀芝 徐海崢
導航技術工程中心
正高級:高鍾毓 董景新 張嶸 韓豐田
副高級:郭美鳳 吳秋平 李冬梅 陳志勇 周斌 賀曉霞 劉雲峰
中級:李海霞 胡佩達
實驗人員:王芃 譚巍
工人:王鳳華 高穎
雷射與光子技術研究室:
正高級:鞏馬理 閆平 柳強 張海濤
副高級:黃磊 王巍
中級:劉歡
系機關
徐蝶飛 陳煥新 馬賽 曾海明 李紅 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