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風和日麗,借修禊之禮(古人每年於三月初三日為求消災除凶,到水邊嬉戲,稱為“修禊”),文人名士會聚於蘭渚山下,曲殤流杯,敘詩薈美,王羲之揮毫寫下《蘭亭序》,記下了這次盛況,傳為千古絕唱,《蘭亭序》遂成曠世絕筆。先後為梁、陳、隋、唐等朝皇室收藏。唐太宗卒後,《蘭亭序》原件隨葬,後人再無緣窺得蘭亭原件真顏,只有唐太宗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人的摹拓及以後各朝歷代部分書法名家《蘭亭序》摹本流傳有緒。
乾隆44年(1779年),乾隆帝將內府所藏《蘭亭序》七篇摹本真跡,即唐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馮承素四人鉤摹的《蘭亭序》墨跡、柳公權《蘭亭詩》及“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闕失部分、明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清于敏中《戲鴻堂帖》,乾隆皇帝本人亦即揮毫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而成八個摹本,命工摹刻於八個石柱上,名曰《蘭亭八柱帖》。乾隆帝下旨令造辦處設計製作了一件貯藏《蘭亭序》真跡摹本的紫檀木插屏。插屏面板刻會稽蘭亭聚會場面,兩側框線刻乾隆御筆:“敘詩薈美由今昔,臨寫存真在晉唐”,取下抽拉式面板,裡面便是存放蘭亭摹本的八個屜匣,十分隱蔽,合上面板即是一件作裝飾擺設的家具。此件收藏不僅表達了乾隆對文人雅集的嚮往,同時也反映了清皇室鑑賞、傳承王羲之《蘭亭序》的歷史,更記載了《蘭亭序》原件及其摹本輾轉於皇家的收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