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鐸行書贈敷五文語軸
這時的王鐸已經抱病服藥,此後他便居住在家,至第二年三月十八日去世。 所以這件作品是王鐸極晚年時所寫,也可看出他的書法藝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入清之後,王鐸做了八年的官,於1652年(順治九年)病逝故里。
基本信息
【名稱】贈敷五文語軸
【類別】書法
【材質】綾本、立軸。
【作者】王鐸
【書體】行書
【規格】201×55cm
【創作年代】公元1651年創作
【私人收藏】日本工藤壯平家族收藏創作背景
這年三月他上疏言尊師重道,請幸學釋奠事。四月四日他受命祭告華山,並於四月十五日出發,至六月初祭畢下山後,他便向西行進至甘肅、四川等地,直到十二月初六回到故里孟津。這時的王鐸已經抱病服藥,此後他便居住在家,至第二年三月十八日去世。所以這件作品是王鐸極晚年時所寫,也可看出他的書法藝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不過所書的內容並不甚易解,文曰:“敷五玉立年,又謙度沖襟,對之知為木雞。雙璧瑩徹,圭璋特達,又能善藏其璞,世業駿蓄,必有以弘賁無窮。勉焉孳孳,吾雖懵懵老樗,尚欲舉?以賀也。(根據《書道全集》第二十一卷釋文解說第二十四頁句讀)”這大概是在祭華山前後贈送給某位朋友的勉勵之語。其中不難看出王鐸自稱“懵懵老樗”,感嘆衰老,對年輕俊彥寄予厚望。不過這件書法卻並沒有衰老之象,那種氣貫長虹的筆勢絲毫不減當年。此作後來流傳至日本,為工藤壯平家族收藏,曾被村上三島編入《書道全集》與《王鐸的書法——條幅編》等書。作品賞析
王鐸行書《贈敷五文語軸》,書寫該作品所使用材料是一種很薄的絲織品綾,這些都為王鐸發展自己的獨特書風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除了尺幅寬度的限制以外,在長度上是可以不限的。這也避免了紙張往往因尺幅有限而產生的局限性。綾是質地輕且薄的絲織品,其性柔軟,著墨容易滲化,所以要先塗以漿液,再行砑光方可用於書畫。王鐸使用比較柔軟而吸墨的毛筆,往往一筆連書數字,所以剛落筆的字經常墨漬滲化,最後又成為乾枯晦澀的飛白。他在綾上的作品經常進行遊刃有餘的筆鋒轉換,產生濃與淡、疾與緩、潤與澀的豐富變化。而這幅作品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特點,堪稱是王鐸書藝的經典代表與上乘之作。相關資料
該作品的高度在兩米以上,這與明代的房屋建築的高度大增,以及室內的裝飾習慣是密切相關的。明代房屋建築本有嚴格的制度規定,如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曾規定庶人房捨不得超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彩飾;一、二品官員住宅為五間九架;三至五品五間七架;六至九品三間七架。但還是常有違制的現象出現,尤其是在經濟發達之後,一些富豪縉紳的住宅更是經常僭越制度規定。為配合這種大宅的高廳大堂,自然形成了高頭長軸的創作。對於廳堂懸掛書畫,明人也非常講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就指出:“懸畫宜高,齋中僅可置一軸在上。”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屋內懸掛的書畫主題更為突出。書家簡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1622年(明天啟二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後,他降清,清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以氣節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鬱不樂。入清之後,王鐸做了八年的官,於1652年(順治九年)病逝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