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王時敏的山水畫多是仿古之作——學倪雲林,學黃子久,學董源,亦學董其昌。他一生以臨元畫為主,並得董其昌親自指點,受董影響極深。其臨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嘆。暫且不論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地位如何,單其“一意摹古,反對創新”的思想就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文對此暫不贅述。
王時敏用筆更為嚴謹,臨摹痕跡重,“畫中規矩太多”,脫不了古人套路;其用筆細秀圓潤,皴法自然,合眾家之法為一體,披麻皴上又加橫點,雖獨具特色,但仍由習古而來。扇面中題有“畫{以嵋雪老年翁”字樣,由此暗示此畫是仿作。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幅集眾家之法“傳移摹寫”而得的佳作。
此畫為紙本設色,大部分用墨筆,且墨法淳厚,承黃子久之意,遠山施石綠,近山用墨皴鋪成,並以少許淡色輔之,山林、小橋、溪流、水草、茅屋,托出一種“逸隱”之意,自有他的情趣所在。法雖“襲古人”,畫雖“似他人”,但“意”還是有的,這一點應該充分地肯定。畫面中用筆不多,但細秀清雅;用色亦不多,點到為止;但卻不惜墨色,渲樹、染石、點山厚重濃密,有一種大氣淳厚之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扇面小畫。
王時敏之所以會具有這樣的作畫風格和臨古風氣,是由他的身世及閱歷決定的。我們來分析一下:王時敏的祖父王錫爵是明萬曆年間的宰相,王時敏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各種圖書古籍、名人字畫應有盡有,其學習條件是相當優越的;又加上其祖父是老來得孫,就對他鍾愛有加,決心全力培養,以承家業。而王時敏少時即聰慧伶俐,《國朝畫征錄》中就有記載:“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於八分,而於畫有特惠。”於是其祖父就囑託董其昌來指導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他少年就開始從摹古人手,又因為家裡古書、名畫收藏豐富,且大都是名跡,像當時很少傳世的李成的畫他都能夠見到,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加上他勤奮、認真、愛思考,大量的名畫在他的觀摩下也就熟記於心,這為日後他的繪畫思想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除了隨董其昌習藝之外,根據當時規定,由於祖先功勞顯赫,子孫可不經科考而繼承之,故王時敏在24歲時就出任尚寶丞,後又升為太常寺少卿。但是,據說他淡於仕途,更喜筆墨,因此於崇禎五年(1632)稱病辭官,回故鄉隱居。12年之後,明朝被起義軍推翻。後,清軍入關,王時敏歸順,保住性命,繼續歸隱山林,潛心習畫,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卒於家中,時年89歲。
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並且在日後的不斷積累研習中,漸漸形成了他思想理論上的原則,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力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時敏師古人畫,形體、樣式甚似,但與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源於他們精神氣質迥異。王時敏師古人筆法時,更嚴謹、更認真、更規矩,相對來說作的畫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時敏將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致。這幅設色《山水》扇面雖是臨古之作,但又能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畫得很有味道。
相關詞條
清王時敏仙山樓閣圖 清王時敏仿杜甫詩意圖冊 清王時敏答贈菊作山水圖 清王時敏落木寒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