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焦秉貞百子團圓圖

焦秉貞,山東濟寧人。 善畫人物、山水、花卉,參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別具面目。 雖然當時的文人畫家,對它不屑一顧,說它“筆法全無,雖工亦匠”。

基本信息

【名稱】清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冊
【年代】清代
【簡介】絹本,設色,全冊十六頁,每頁:高27.5厘米,寬20厘米。國家圖書館藏。

畫作欣賞

圖冊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時為序,以百名兒童時令遊戲為內容,勾畫出一個個有聲有色的兒童嬉戲場面。
舊時兒童雜戲是豐富多彩的。博戲則騎馬,舞燈……閒常之戲則鞭陀螺,放空鐘,踢毽子……有京師兒語:“楊柳清,放空鐘。楊柳活,抽陀螺。楊柳發,打尜尜。楊柳死,踢毽子”。
以百子圖為藝術創作題材的作品為人門喜聞樂見,以各種形式流傳於世的百子圖並不在少數,這部焦秉貞繪製的《百子團圓圖》雖只是畫家的小品之作,卻具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作者簡介

焦秉貞,山東濟寧人。康熙年間任欽天監,是西洋天文學家、天主教士,湯若望的學生。善畫人物、山水、花卉,參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別具面目。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 。據《國朝院畫錄》記載說:“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司有得,取西法而復通之。聖祖(康熙)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理數也。”另外還說他工人物、山水、樓觀,參用“海西法”,“海西法善於繪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陰陽向背,斜正長短,就其影之所著而設色,分濃、淡、明、陰焉”。這種畫法早在明神宗時,從利瑪竇帶來天主像、聖母像開始,西洋畫就隨著宗教,傳到了中國。西洋油畫“與生人不殊”,讓中國畫家“無由措手”。雖然當時的文人畫家,對它不屑一顧,說它“筆法全無,雖工亦匠”。但終究給中國畫壇引入了一絲新風,使得一些畫家,開始探索中西畫法相結合的道路。
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零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他就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就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傳世的有《耕織圖》、《鞦韆閒戲圖》、《池上篇畫意》、《列朝賢后故事》和《張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織圖》最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繪製並鐫版印刷成版畫作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