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曾鯨在當時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獨樹一幟的開派性的肖像大師。他努力從古代優秀肖像畫藝術中吸取其精華,作為自己創作的借鑑與底蘊。萬曆十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能畫聖母像。波臣與他切磋畫技。波臣既擅長國畫,沒有去模效,但也吸收了利氏的肖像畫法。(日·大村西崖·《東洋美術史》)可見波臣善於融洽中西畫法,取其所長,而走自己的藝術創作的道路。故他的肖像畫法,和古代畫家“傳統畫法相同的是同樣用淡墨線勾出輪廓和五官部位,強調骨法用筆;與傳統畫法不同的,不是用粉彩渲染,而是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周積寅《曾鯨和肖畫》)他“每畫一像,烘染數十層,必匠心而後止。”(《無聲詩史》)所以他的寫照,十分注意觀察、揣摩的天然性格,其點睛添毫,儼然如生,人物性格特徵十分鮮明。做到妙化傳神,形神皆肖、自成一家,名重藝林。本文所附波臣的《蘇文忠公采芝圖》,“卻充分發揮了畫家豐富的想像力,沿用歷史上采芝的故事,畫了蘇東坡采芝歸來的情節,藉以表現他受革新黨所迫時的一種高邁的意氣。”(同上周文)故“其寫真大二尺許,小至數寸,挾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雲。”(《五雜俎》)
波臣肖像畫的風格,獨步藝林,名揚大江南北。其子曾沂,孫曾鎰,俱能畫,世其業。(《明畫錄》)“波臣授徒甚眾其中出類拔萃者,謝彬為‘傳神妙手’;莆田郭鞏,山陰徐易,華亮沈韶,汀洲劉祥生,嘉興張瑜,海鹽張遠,秀水沈紀……等皆不問妍媸老幼,靡不神肖。”(《國朝畫征錄》)他們不僅繼承了“波臣派”的風格,其餘諸還遠播於東洋。
波臣早歲離開莆田家鄉,長期流寓江浙,曾在江蘇的金陵(南京)及浙江的杭州、烏鎮、寧波、餘姚一帶從事繪畫活動,晚年定居金陵。
波臣傳世的肖像精品,據《五雜俎》考:初步了解,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德清縣博物館的各一幅;廣東省博物館和福建省博物館各二幅;上海博物館三幅,僅有十三幅。另見於畫集圖書刊物中的有三幅(其中《蘇文忠公采芝圖》,見《國華》第九百六十三號),文獻記載的七幅。只此而已。
曾鯨畫譽當時即蜚聲藝壇,且有些人偽造騙名圖利。如流傳明末清初侯方域(字朝宗)的“行樂圖”,為吉林省博物館收藏。經鄭國考證即系贗品。
繪畫特點
曾鯨的肖像畫,正如周積寅所說的:“就是強調了中國畫用筆用墨的特點,堅持以墨線和墨暈為骨。
借鑑西畫的結果,是創造了我們民族自己的凹凸法,發展了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的肖像畫,這應該說是曾鯨的一大功勞。”
代表作品
曾鯨的代表作為《王時敏像》,此畫繪清初著名山水畫家王時敏二十五歲時的肖像。
繪畫特點
受西方油畫的影響,將中國畫的線條水墨和西方繪畫的光影明暗相結合,既有中國畫的意境同時又兼具西方畫的體積與質感。是西方油畫與中國畫最早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