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上海博物館藏
【簡介】
紙本,設色,縱135.7厘米,橫56.8厘米。
法若真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其書法追魏晉,有士氣,精擘窠大字,以巨幅大書司馬溫公禪偈,筆勢飛動。他最擅山水,作品用筆瀟灑拔俗,不染塵氛,煙雲瀰漫,筆墨浮動,自成一格。他筆下的四季山水,不仿他人之態而具獨特的韻味,其中表現冬天雪景山水的畫面子冷峻、寒凝的氣韻中見生氣;表現夏天的雲山、瀑水時,則在自然秀潤的氣息中見蒼渾。
此畫構圖氣勢宏大,用筆細膩秀潤。山石以勁健的筆法勾勒筋骨,剛中見柔,而後反覆地進行渲染。水口的設定及處理,隨山而運,自然和諧,不死板且無程式之跡;充分發揮了用水的巧妙,在虛虛實實、若有若無間營造出畫面的整體氣勢和水氣淋漓的效果,既表現出嶙峋的石質,又描繪出夏日的綠樹重山經歷了一夜雨洗後渾厚蒼滋的靈動氣息。畫中樹的表現,既有古法又有己意,不是刻意勾出樹形葉姿,而是隨著感覺、隨著畫面特定情景的需要進行皴寫,故顯潤朗。賦色上花青、赭石的運用,在保證色調統一的前提下互為映襯,單純中見豐富,更給畫面增添了清雅、爽麗的韻味。
此圖款署:“八十二老人真。”鈐“法若真印”白文印、“黃石氏”朱文印等。
法若真資料
法若真(1613—1696),字漢儒,號黃石,山東膠州人。清順治三年(1664年)進士,官至安徽布政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詞,時家居,未就試。傳世作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作的《層巒疊嶂圖》軸,同時作書跡《行書詩》軸,現均藏山東省博物館;《松泉山閣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溪山白雲圖》軸,藏北京市文物局;《岩山圖》軸,圖錄於《中國名畫寶鑑》。
法若真父親法寰學識淵博,尤愛好研究經史,對《四書》、《春秋》頗有見解,著作很多,聲名一時,他辭官職返鄉,在城南怡雲嶺設學館,以授徒講學為業,在膠州造就了大批有用之才。受家庭影響,法若真自小好學,受過良好的學問世家的早期教育。順治三年(1646年),他與伯兄若貞同中進士,授翰體院編修。
後來,法若真先後在福建、浙江、安徽任職,他體恤下情,興利除弊,為政清廉,深得人心。一次安徽靈璧等五縣歉收,民不聊生,他上疏請求減免五縣租稅,遭禮部拒絕後,他甘願破家代災民交租納稅,被人們稱道。康熙十八年間(1679年),數名大臣聯合推薦法若真舉博學宏詞科,他有病沒能應試。從此法若真棄官剃髮隱居黃山30年,後回膠州,一年後便辭世。
法若真頗有政聲。學識不凡,但真正揚名於世的當數他的詩書畫,其文采被人們看重。他的詩“不今不古”(紀昀),超然脫俗,自抒性情,獨成一格,深為“性靈派”詩人讚許,人稱其詩“因情以發氣,因氣以發聲,因聲而繪詞”。法若真的文章同樣非同異常,“或莊或謔,可歌可泣”,“百態俱出,萬變不窮”,被清初文壇同仁譽為“海內詞壇尊宿”和文壇“泰山北斗”。
法若真在書畫方面也很有成就。他善作山水畫,大幅作品汪洋恣肆,變幻神奇,別有風骨。扇面小畫雄健清俊,不拘一格,風趣橫生。偶爾他也會繪花繪鳥,具有鮮明的風格。
法若真精於書法,他師魏晉“鐘王”神韻,不效元明諸家,行、篆、草、楷都在行且都顯示獨特的風格。行書“有鸞停鶴峙之勢”,草書“巨幅大筆,氣勢魂魄”。
法若真是清代山東為數不多的詩書畫皆有成就的文人.在他影響下,其子孫輩承家學,有所成就,出了若干有影響的文化人。法若真世家在膠州、在山東、都是值得重視的。
他著有《黃山詩留》、《介盧詩》、《黃山集》等。《樹沙飛泉圖》等27幅被收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故宮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法若真病逝於故里,其墓在小珠山南麓君子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