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楊晉扇面畫牧牛圖

清楊晉扇面畫牧牛圖

扇面畫《牧牛圖》是一幅寓意深邃、鄉土氣息濃郁的作品。畫面設色清淡雅致,用筆嫻熟朗潤。近景處,有一頭啃食著青草的牛,擺動著尾巴,憨態懶情可掬。牧童手握橫笛,悠然地騎在另一頭牛的背上,凝神吹奏牧歌,悠揚的笛聲喚來遠處的飛鳥。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歷史上有很多畫家都以牛為題材進行創作,如唐代的韓滉、戴嵩,宋代的閻次平李迪,元代的杜本和明代的許道等。唐代韓滉的《五牛圖》用筆稚拙古樸,對牛的刻畫形神畢現。北宋末、南宋初的畫家李迪作品《風雨歸牧圖》中的牛,形象生動,處理手法工整精細。李迪所畫的牛毛是遵循生長的規律,一筆筆勾畫而成,細緻入微,肌理感很強。而楊晉畫牛有其獨到之處。他用筆簡潔明快。不求形象畢肖,率筆為之,線條精準,栩栩如生。正如畫史記載:楊晉畫牛,“蹄角生動,不減韓混、戴嵩”。畫面右側,兩棵大樹,枝繁葉茂;樹下青石橫陳,錯落有致;石旁小草,鬱鬱蔥蔥。作者刻畫樹石時,以淡筆渴墨勾輪廓,稍作皴染;樹葉以夾葉法繪製,虛實相間,自然天成。從畫中可以看出,楊晉深得其師王翬(王石谷)筆墨的精華,且頗有“米家”樹石的韻味。圖上題詩云:“茂草豐林朝雨足,獨來牛背郊原綠。笛聲不解理宮商,信口吹成太平曲。”畫面人景交融,風趣盎然。

此作採用“之”字形平遠式構圖。近景牧童與牛構成了畫面的焦點,中景樹石,遠景青草、飛鳥,所有這些都融合在一個相映成趣的優美意境中。從此圖款識“丙申小春,畫為南喬先生清玩。西亭楊晉”中看出,這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楊晉72歲時為“南喬先生”所畫,是其晚年佳作。此時楊晉深得王暈賞識,名冠大江南北。他晚年深受“南宗”思想影響,更加追求筆墨情趣。由此可見,這幅《牧牛圖》是畫家頗具文人畫韻味與意境的上乘之作。作者描繪的閒逸簡遠的景致,不但為我們展現出江南春光的旖旎情趣,而且也成為畫家質樸心靈的寫照。

作者簡介

作者楊晉是王翬的人室弟子,亦與王翬同鄉,同為江蘇常熟人。常熟西北的名山即“虞山”,王翬及其眾多弟子組成“虞山畫派”。虞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稱,古往今來,到此祭祀的皇帝絡繹不絕,因而富有濃郁的儒家文化色彩。王翬是“虞山畫派”的開山鼻祖。他倡導創作要以復古為手段,以儒家美學為旨趣。“虞山畫派”擷取古今之精髓,融南、北二宗為一體,與清朝統治者所要求的“和為貴”、“溫柔敦厚”的儒家美學思想相一致,因此在當時受到皇室的推崇。王原祁曾稱讚楊晉:“子鶴兄工於寫照,兼精花鳥,賦物象形,曲盡其妙。後游石谷之門,兼通山水;宋、元三昧,亦已登堂入室矣。”(《王原祁畫跋選》)楊晉受上述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政治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家風格。

楊晉(1644年-1728年)字子和、子鶴,號西亭、二雪、谷林樵客、鶴道人、野鶴。其山水、人物、花鳥俱佳,尤長畫牛。常隨王翬出遊,也常切磋畫藝,或合作繪畫。嘗與王翬征人宮廷繪製《康熙帝南巡圖》。晚年每多率筆,蒼而不潤,有虧神氣。其傳世之作有康熙十三年(1674年)與王翬合寫的《王時敏小像》,藏故宮博物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與王翬合作的《艷雪亭看梅圖》軸,藏南京博物院;雍正二年(1724年)作《柳塘春牧圖》軸,圖錄於《中國歷代名畫集》。另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與王翬、惲壽平、王蓍、笪重光、王概合作的《歲寒圖》,著錄於《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