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名稱】: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類別】:瓷器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年代】:清康熙時期
【文物原屬】:清康熙官窯燒制
文物現狀】:
2001年6月上海敬華拍賣有限公司在春季拍賣會上拍賣,估價在15萬至20萬元人民幣,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
簡介】:
小口,略侈,短頸溜肩,半圓形腹,淺圈足,腹部暗刻三團螭龍暗紋,器內、器底施白釉,外部器身則於嬌艷的紅色中隱現點點悅目的綠斑。 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識。

相關資料的介紹

相關資料】:
豇豆紅,是一種似豇豆顏色的紅釉品種,又有美人醉(霽)、桃花片、娃娃臉等名稱,出現於清康熙晚期,後亦為康熙紅釉中最名貴的品種,而且這一品種通常僅限於太白尊、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鏜鑼洗、蘋果尊等八種造

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清康熙豇豆紅暗花團螭太白尊
型。在民國出版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所列出的三種“為世所寶”的康熙單彩釉作品中,就有所謂的“美人霽”,當時對它的評論標準是:“美人霽佳處在於淡紅中顯鮮紅色與茶褐色之點背光則顯綠色。”《飲流齋說瓷》中亦將其“可貴”之處定義為:“瑩潤無比居若鮮右暗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實際上美人霽(或稱豇豆紅)與其他霽紅作品一樣也是以含銅釉料作呈色劑,它的那些“可貴”的效果來源於燒造時對氧氣的控制不力,正如開片瓷器來源於燒造過程的缺陷,由於氧氣的過量造成的綠斑反而成為一種偶然的美麗釉色。
豇豆紅一般施於小型器物之上,以文房用具為主,少有中型盤和碗杯,絕無大件器。由於豇豆戲釉器燒制難度大,又專限於供宮遷御用,所以流傳下來的極為稀少而珍貴,且其中大部分早年已流散到國外,收藏在各國著名的博物館中。日常所見到的,多數為清末光緒及民國時的仿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