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清末“海派”大家吳昌碩的這幅《 梅花圖》,畫面構圖跌宕奇險,兩塊湖石自右側橫亘畫中,淡墨幾筆出之,穩重而又不失靈透,顯示出畫家駕輕就熟、胸有成竹的藝術造詣。湖石之後探出紅梅數枝,花如碎玉橫空,清氣四溢;梅樹遒枝勁節,濃淡合宜。畫家巧妙地穿插梅枝右轉,不僅平衡了畫面的重心,同時也加強了橫勢的方向感,弱化了石與梅枝十字交叉之勢。石之左出,梅之右傾,一左一右,一橫一縱,畫面上的方向感、力量感躍然紙上,卻又開合有度,收放自然。吳昌碩在畫梅筆法上爐火純青的功力,正是他藝術的獨到之處。整個畫面氣勢雄健,筆墨蒼勁,一氣呵成,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此幅梅花扇面乃吳昌碩晚年精品。款識為“艷於赤城霞,羅浮春事早。年年看花人,顏色如花好。翰臣先生雅屬。甲子夏,吳昌碩,年八十一”。畫家以石鼓文的筆意入畫,用筆遒勁樸拙,飛動迅疾,筆底充滿金石之氣,縱橫捭闔,雄渾磊落;用墨渾厚古樸,酣暢淋漓;用色濃麗飽滿,使畫面生機勃勃,極富視覺張力。他以“鐵如意擊珊瑚碎,東風吹作梅花蕊”的豪邁之情;不僅使“海派”藝術大放光彩,更把文人寫意畫的形式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畫家簡介
吳昌碩(1844-1927年),原名俊,字俊卿,後更字昌碩,號倉石、苦鐵、缶廬等。浙江省安吉人,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舉人,均作過官。吳昌碩成年後即逢亂世,為避戰火,與父親吳辛甲流離失所數年,復回安吉時已是滿目瘡痍,母親及未婚妻章氏皆死於兵火。他與父遷至城中,闢地數畝,名曰蕪園,開始了耕讀生活。他苦讀數載,中了秀才,與施氏聯姻後,開始了遊學生涯,做過家庭教師,當過幕僚,55歲時被薦任安東(今漣水)知縣,但為官僅一月便棄官而去,為此他曾刻有“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印章,常鈐於書畫作品上。吳昌碩後半生多往來於蘇州和上海之間,在此期間多為小吏、幕僚,直至終老。1927年11月29日因中風卒於上海寓所,享年84歲。 吳昌碩早年受家庭影響,對書法及篆刻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直到30餘歲才在友人勸說下開始習畫。最初從學於潘芝畦門下,後在交遊中結識了許多當時的著名書畫家,如楊峴、蒲華、任伯年等人,皆與其為師友。吳昌碩在向當時名師學畫的同時,還善於向古人學習,對明代的寫意花鳥畫大師陳道復、徐渭,清初的八大山人、石濤以及中期的揚州畫家都悉心宗學,取其所長為己所用。更由於他有著堅實的書法和篆刻功底,能夠將它們與繪畫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色上大膽創新,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作品具有濃郁的金石氣,別具一格,開海上繪畫新風格,對後世大寫意花鳥畫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後海派的領袖。 吳昌碩在詩文、書法、篆刻等方面也都有很高成就,著有詩文集、印譜,後人刊印的他的印集、畫譜、書畫作品集也很豐富,其詩書畫印都成為世留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