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簡介
由於清代末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郵政和郵票事務,不論海關試辦還是大清郵政官局,實際上一直由把持中國海關的一批外國人所策劃、操辦和經營。但清代郵票在設計風格上還是力求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製版印刷方面認真精細,質量較高。多套郵票採用雕刻以至雙色套印技術,使用特製的水印紙印刷,均有效地防止了郵票的偽造仿製。同時,有些洋員利用職權之便,在監印和加蓋改值郵票時故意製造了一系列人為的錯異變體,如所謂"紅印花八寶"、萬壽票的"四復八倒"和日本石印蟠龍五角異色票等。
清代郵票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878年至1896年為海關郵政時期,郵票由海關總稅務司署;共發行了3套郵票;1897年至1911年為大清郵政時期。
郵票大事記
1878年海關郵政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大龍票”。
1894年11月,清代國家郵政發行我國第一套紀念郵——“慈禧壽辰”,又稱“萬壽票”全套9枚,此套郵票是為慶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而發行的,這套票由德國人費拉爾設計。
1897年8月16日發行國家郵政第一套正式“一次蟠龍”郵票。
1897年因幣制改革,由銀兩制改為銀元制,當時用“小龍”郵票加蓋“暫作洋銀”使用,成為我國第一套加蓋改值郵票。
1909年,清代國家郵政為清宣統皇帝登基發行紀念郵票,全套共3枚,主圖為天壇祈年殿,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承印。
兩大孤品
闊邊“大龍”面值5分銀的二十五枚全張郵票,據聞存世數量只有一個全張,原為美國集郵家施塔所藏,曾被我國早期著名集郵家周今覺為“西半球最罕見之華郵”,它與紅印花“小壹圓”新四方連(現為香港集郵家林文琰所藏)並列為中國早期郵票的兩大孤品。
從第一枚清代郵票發行,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珍貴的清代郵票也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慢慢消亡,今天已經很難見到它的風采了,偶爾見到一枚品相稍好的,便是稀世珍品、國寶文物。
郵票特點
清代郵票有以下特點:郵票主圖多用象徵皇權的龍為圖案。如大龍、小龍、蟠龍,幾乎包攬了清代普票的全部。郵票邊飾也用封建時代象徵吉祥如意之物,如靈芝、蝙蝠、如意、雲紋等。
郵票多由外國人設計,在外國印刷,故整體風格與同時期的世界古典郵票近似,每套票有英文的銘記和面值標記,但清代郵票在設計風格上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製版印刷方面認真精細,多套郵票採用雕刻以至雙色套印技術,使用特製水印紙印刷,均有效地防止了郵票的偽造仿製。
清代國家郵政從籌辦開始,即被外國人所把持,各方在準備工作不足,郵政已經開辦,新版郵票卻未印出。當時正逢清政府進行幣制改革,於是普3至普9計7套郵票均用原海關郵政票和紅印花稅票作底票在上面加字改值而成。有些改值郵票出現了一系列人為的錯異變體,如所謂“紅印花八寶,、萬壽票的“四復八倒’和口本石印蟠龍異色票等。
大龍郵票前後印刷、出售8年。全套共約100萬枚,其中3分銀票又占了一半以上,所以不過20萬套左右。保存在集郵者和郵商手裡的“大龍”,能有發行量的十分之一已屬“寬打”的估測,也就是說,存世僅約2萬套。但在拍賣市場上,全套舊票的成交價二三千元,新票也不過六七千元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