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藝術與創作

混音藝術與創作

《混音藝術與創作(第2版)》向你介紹錄音和縮混的美學,幫助你提高思考聲音及其特性的技巧。《混音藝術與創作(第2版)》還對混音的理解和加工提供了一些清晰而系統化的方法,幫助你識別、評價和塑造你在錄音中所需的藝術要素。《混音藝術與創作(第2版)》讓你明晰錄音和縮混的美學,幫助你更為嚴謹地去思考聲音及其特性。William Moylan在《混音藝術與創作(第2版)》中展示了聲音和音樂的各個方面在錄音過程中是如何被加工和塑造的,並通過甲殼蟲樂隊的錄音對此進行分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混音藝術與創作(第2版)》展示了一個清晰而系統化的方法,幫助你識別、評價和塑造你自己錄音作品中的藝術要素。

每一章都包含了一些小練習,鼓勵讀者更深入地思考在錄音的計畫、實施和評價過程中的創意、藝術和技術過程。

作者簡介

William Moylan博士曾經與包括爵士樂、流行音樂及古典音樂等多個領域的頂尖藝術家合作過。他的錄音作品被許多大唱片公司和獨立唱片公司發行,獲得廣泛認可,並獲得多個格萊美提名。20年來,他一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一名積極的錄音工程師和製作人,現在還是麻薩諸塞大學洛維爾分校錄音技術專業的教務主任和音樂教授。

圖書目錄

第1部分 定義錄音的藝術:錄音中的聲音特性與審美特質

1聲音的元素和錄音 3

1.1 聲音的狀態 3

1.2 聲音的物理維度 5

1.2.1 音色 6

1.2.2 空間 9

1.3 聲音的感知參數 14

1.3.1 音高 14

1.3.2 響度 16

1.3.3 持續時間 17

1.3.4 感知中的音色 19

1.3.5 空間特性 21

1.3.6 感知參數間的相互作用 28

1.4 小結 31

練習 32

2錄音中聲音的美學和藝術要素 33

2.1 聲音的狀態和美學/藝術要素 34

2.2 音高等級和音高關係 35

2.2.1 音高的傳統使用方法 35

2.2.2 錄音製作中音高的新觀念 37

2.3 動態水平和關係 39

2.3.1 動態的傳統使用方法 39

2.3.2 動態水平和關係的新觀念 40

2.4 節奏模式和有效速率 41

2.5 聲源與聲音品質 42

2.6 空間特性:立體聲和環繞聲 44

2.6.1 雙聲道立體聲 45

2.6.2 環繞聲 51

2.7 小結 54

練習 55

3音樂信息和聽音者 56

3.1 音樂信息 56

3.2 音樂的形式與結構58

3.3 音樂素材 60

3.4 藝術要素與音樂素材的關係 61

3.5 樂思的表達與等同性 63

3.6 文字和歌詞 64

3.6.1 字面含義 64

3.6.2 歌詞的結構與形式 65

3.6.3 文字和音樂的結合 66

3.7 聽音者 67

3.7.1 知識 69

3.7.2 體驗 69

3.7.3 期望 71

3.7.4 分析推理 72

3.7.5 主動聆聽和被動聆聽 72

3.7.6 聆聽機能的狀況 73

3.7.7 目標聽眾 73

3.8 小結 74

練習 75

第2部分 理解混音:提高聆聽和聲音評價技巧

4音頻工作者所需的聆聽和聲音評價技巧 79

4.1 為什麼音頻工作者需要對聲音進行評價 80

4.2 談論聲音 81

4.3 聆聽過程 83

4.3.1 鑑定性聆聽和分析性聆聽 83

4.3.2 聲音事件和聲音對象 84

4.3.3 角度和聚焦 85

4.3.4 多層面的聆聽技巧 87

4.3.5 分心 87

4.4 個人聆聽和聲音評價能力的提高 88

4.4.1 提升記憶力 88

4.4.2 成功與提高 89

4.4.3 發現聲音 90

4.5 小結 91

練習 91

5聲音評價體系 93

5.1 體系概覽 93

5.2 聲音評價的順序 96

5.3 繪製聲音成分的狀態和運動 99

5.3.1 時間線 99

5.3.2 縱軸(y) 100

5.3.3 多層圖 101

5.3.4 繪製多個聲源 102

5.4 根據時間線畫圖 104

在時間快照中標註聲音 105

5.5 小結 106

練習 106

6評價音頻信號和音樂錄音中的音高信息 109

6.1 分析系統 110

6.2 實現音高感應 110

6.3 識別音高 112

6.4 音高區間和頻段識別 115

音高區間和音高密度 119

6.5 鏇律輪廓 121

6.5.1 依照時間線繪製素材 121

6.5.2 聆聽和記錄 122

6.5.3 鏇律包絡圖 123

練習 124

7評價音頻信號和音樂錄音中的響度信息 128

7.1 基準動態水平和結構層級 129

7.1.1 基準動態水平 129

7.1.2 演奏強度和動態標記 131

7.1.3 動態水平與範圍 132

7.1.4 確定基準動態水平 133

7.2 節目動態輪廓 135

7.3 音樂平衡 138

7.4 演奏強度與音樂平衡 139

練習 141

8評價聲音品質 145

8.1 鑑定性聆聽背景下的聲音品質 146

8.2 分析性聆聽背景下的聲音品質 147

8.3 聲音品質和角度 148

8.4 評價聲音品質和音色特性 148

8.4.1 確定時間線 149

8.4.2 確定聲音評價的4個組成部分 150

8.4.3 聲音品質評價的步驟 154

8.4.4 評價實例 156

8.5 小結 159

練習 160

9評價重放聲音的空間要素 162

9.1 將空間理解成一種藝術要素 163

9.1.1 感知演奏環境 163

9.1.2 音場和聲成像 164

9.1.3 單個聲源的環境 165

9.1.4 錄音的縱深 167

9.1.5 方向定位 168

9.2 立體聲定位 169

9.3 縱深定位 172

9.3.1 理解縱深定位 173

9.3.2 對縱深定位的評價 176

9.4 環境特徵 179

9.4.1 評價環境特徵 180

9.4.2 環境特徵圖 184

9.5 空間內的空間 186

9.6 環繞聲 189

9.6.1 格式的考慮 189

9.6.2 評價環繞聲定位 191

練習 197

10完整評價以及對觀察結論的理解 206

10.1 音高密度與音色平衡 207

10.1.1 音高密度 207

10.1.2 音色平衡 209

10.2 整體結構 211

10.3 單獨聲源與整體結構的關係 214

10.4 完整評價 220

10.4.1 需要評價的要素 221

10.4.2 觀察各要素的角色和相互作用 222

10.4.3 連續切換聆聽重點和角度 224

10.5 在評價和實際製作中使用評價圖 227

10.6 小結 228

練習 229

第3部分 混音的工藝:塑造音樂和聲音,控制錄音過程

13初期階段:定義錄音項目的素材 254

14對聲源的拾取、塑造及創作 287

15最終的藝術處理和音樂製作流程綜述 314

CD內容及聲軌說明 332

辭彙表 341

參考文獻 351

唱片目錄 359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