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古稱邗溝、裏運河、渠水、韓江、中瀆水、山陽瀆等,指的是從江蘇省淮安市(中國大運河與古淮河交點)到揚州市(中國大運河與長江交點)的這段河道,全長一百七十餘公里。 淮揚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淮揚運河淮安段、淮揚運河揚州段均為列入遺產名錄的河道,沿岸遍布遺產點15處。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春秋濫觴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是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齊、稱霸中原。但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靠陸運勞力甚巨且道路不暢,而吳國的優勢是水軍和先進的開河、造船、航運技術。當時長江與淮河之間並無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風狂浪急,風險頗大。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

吳國利用長江與淮河之間湖泊密布的自然條件,就地度量,局部開挖,把幾個湖泊連線起來,從此長江與淮河貫通。該運河以古邗城為起點,因此稱為“邗溝”。

古邗溝的開鑿為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淮安、揚州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因此誕生。

隋唐興盛

隋代前期,邗溝常淤塞。當時邗溝相當長的河道都是平水不流動,有堰壩控制,自淮安至揚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溝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較陡,流速較大,夏季水大時,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為古末口(今河下古鎮),主要以堰閘調節湖水。

605年,隋煬帝疏通擴大了邗溝舊道以便行船,改稱山陽瀆,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漕運自隋唐時期開始興起。漕運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一種現象,也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封建統治者通過漕運進行持續暢通的糧食和物資運輸,從而實現全國資源的調配。

漕運的興起造就了淮安、揚州的再度繁榮。揚州為唐朝東南第一大都市,為都督府、淮南節度使治所。淮安(唐稱楚州)也是繁榮的商業都市,其漣水鹽場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楚州被白居易稱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淮安境內的泗州城也是當時知名的運河商業城市。

宋元持續

北宋時期,在邗溝上建有數十處閘、壩、涵等建築物,並且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漕運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大運河北部河段截彎取直過境山東,而淮揚運河則繼續作為重要的運輸河道。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行紀》中提到淮安州、揚州均為繁華的運河貿易都市。

明清繁榮

明清時期淮揚運河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漕運進一步發展起來,支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大半壁江山。 淮安與揚州名列運河沿線“四大都市”。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

明清時期設立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均為二品以上官員,分管大運河的漕運與河務。漕運總督一直駐紮於淮安府。1415年陳瑄開埠之後,淮安的清江浦興盛起來,成為“九省通衢”、“天下糧倉”。康熙年間,河道總督遷駐淮安清江浦,淮安遂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盛況。揚州是明清時期全國鹽業中心,城內設有兩淮鹽運使衙門。大批鹽商聚集於揚州,留下了許多精美的府邸園林。

近代衰落

清朝末年,黃河水患不斷,淮揚運河沿線逐漸衰落。1901年,海運完全取代漕運,中國大運河的漕運使命告終,淮揚運河沿線完全衰落。

當代復興

貨運水道

新中國成立後,淮揚段運河進行了改造。淮安城區中的運河河道——裏運河結束了貨運的職能,作為城區的景觀河道而存在。運河貨運職能由新建的大運河河道所替代。

淮揚運河 淮揚運河

目前淮揚運河段執行貨運職能的河道為二級航道,是中國大運河全線標準最高的航道之一,貨運年通過量位居中國大運河各河段首位,是中國大運河最繁忙的河道。

文化寶庫

淮揚運河既是黃金水道,也是文化廊道,無論在古代,抑或現代,其功能之多樣,其價值之巨大,是運河沿線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

2014年,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淮揚運河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的組成部分,有2段河道、15處遺產點列入了名錄。

2段河道:淮揚運河淮安段、淮揚運河揚州段。

15處遺產點:清口樞紐、雙金閘、清江大閘、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劉堡減水閘、盂城驛、邵伯古堤、邵伯碼頭、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

旅遊長廊

由國家旅遊局牽頭,六省市旅遊部門共同參與制定了《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淮揚文化旅遊區段成為規劃中重點突出的六段線路之一。

淮安市積極打造裏運河文化長廊項目,利用淮揚運河淮安段串聯起沿線的遺產點,集高端論壇、文化旅遊、生態養生、商務休閒以及特色主題樂園多功能於一體。目前景區清江浦段已建成開放,其他各大板塊均在建設之中,預計2017年全面建成開放。

揚州市開闢了大運河水路遊覽線,擬打造“歷代商業風情體驗”、“瘦西湖風光游”以及“江河交匯水上觀光游”等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