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史

京杭運河史

《京杭運河史》是1998年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漢源。本書系統而詳細地敘述了京杭運河從興建到發展直至衰敗的歷史過程。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全書共分八

編。第一編緒論,概述京杭運河歷史發展概況;第二編開鑿簡史,講述元代以前各段運

道開鑿情況;第三編元代開通京杭運河全線、第四編明代京杭運河、第五編清代早中期

運河,講述京杭運河興盛時期元明清三代對運河經營狀況及運河所起的作用;第六編運

河的衰落,展現了清後期運河衰敗的過程;第七編運河工程及漕運管理,介紹運河的工

程措施及管理制度;第八編人物及文獻,介紹歷代對運河建設有貢獻的人物及關於運河

的論著。

本書的讀者對象為水利史、文化史研究人員,歷史愛好者。

作品目錄

目 錄
出版說明
自 序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古運河略述
第二章 歷代運河布局與政治經濟關係
第三章 運渠與黃河
第一節 黃河對運河的干擾
第二節 黃河、長江的溝通
第四章 大運河論略
第一節 創修史略
第二節 元明清三代情況
一 元代打通京杭運河全線(17)二、明代重開運河(18)
三 運河與黃河關係(18)四 運河水源的開發 排蓄(20)
第三節 工程建築
一 堤防(21)二 閘壩(22)
第四節 河道運輸
一、漕運與商運(23)二 行政管理(26)
第五節 運河的衰落
第二編 開鑿簡史
第五章 江南運河――杭州至鎮江段
第一節 春秋至西晉(前770~316年)的情況
第二節 東晉至唐末(317~907年)的情況
第三節 五代兩宋(907~1279年)的情況
第六章 江淮間運河――儀征 瓜洲至淮陰段
第一節 春秋末至西晉情況(前486~316年,共802年)
第二節 東晉至唐末情況 (317~907年 共591年)
一 邗溝渠化(43)二 隋代開邗溝(43)三 唐前期的瓜 儀運道(43)
四 邗溝南北兩端的引蓄水措施(44)
第三節 五代至宋末情況 (907~1279年,共373年)
一、五代時期情況(50)二、北宋時期的攔河堰閘(51)三 北宋時期的
堤岸及建築物(53)四 水源及疏浚(53)五 南宋時期情況(53)
第七章 泗汶�濟運道――泗口至東平段
第一節 春秋末至西晉末情況(前482~316年,共798年)
第二節 東晉南北朝時期情況(317~589年 共273年)
一 泗水各堰(62)二 �水及桓公溝等(62)
第三節 隋唐兩宋時期情況(581~1279年,共669年)
一、隋唐五代情況(65)二、宋代情況(65)
第八章 衛河運道――臨清至天津段
第一節 曹操開白溝(東漢至隋初,196~580年 共385年)
第二節 隋唐五代的永濟渠(隋初至五代,581~960年 共380年)
第三節 北宋、金的永濟渠(北宋初至元至元七年 960~1270年 共310年)
第九章 北運河及通惠河前身運道――天津至北京段
第一節 東漢初至唐末京津間水運情況(東漢建武九年至
唐天�四年,33~907年,共875年)
第二節 五代至金大定十年的情況(梁開平元年至金大定
十年,907~1170年 共263年)
第三節 金代的金口河及通濟渠(大定十年至元興三年
1170~1234年 共65年)
第三編 元代開通京杭運河全線
第十章 元代開通惠河
第一節 金口河及壩河等水道
一 雙塔漕渠(85)二 金口河的重開(85)三 壩河的開鑿(85)
第二節 通惠河水道
一 大都城西原有的河渠(86)二 通惠河水源及河道路線(87)
第三節 通惠河上的工程措施
一 河溪平交工程(90)二 控制閘(90)三 其他工程(93)
第四節 施工及管理維修
一 施工(94)二 管理維修(94)
第十一章 元代的北運河及南運河
第一節 北運河
一 開通惠河前的修治(97)二 開通惠河後的修治(98)
第二節 南運河
一 開會通河前的衛河(99)二 開會通河後的御河(100)
第十二章 濟州河及會通河的開鑿
第一節 濟州、會通二河開鑿前的準備
第二節 兩河的開鑿
一 開濟州河(104)附:開膠萊河(104)二 開會通河(107)
三 兩河上的閘門(108)四、閘座形制(111)
第三節 會通河(含濟州河)的管理維修
一 限制較大船隻航行(113)二 其他設施(116)三 河道的維修管理(116)
第十三章 元代的江浙運河
第一節 泗黃運道情況
一 濟州河開 泗水日見重要(118)二 借黃行運及黃河的干擾(118)
第二節 淮揚運河情況
一 至元中情況(119)二 至元以後情況(119)
第三節 江南運河情況
一 北段的修治(120)二 南端的整理(122)
第四編 明代的京杭運河
第十四章 明代通惠河的興廢
第一節 永樂至正統時(1403~1449年)的情況
第二節 成化 正德中(1450~1521年)的大修
第三節 嘉靖時的重開
第四節 明代最後的情況
第五節 附錄
一 北京朝陽門外運渠(131)二 昌平河(132)三 潮白河水運(132)
第十五章 明代的南北運河(衛河 白河)
第一節 北運河的整修
一 河堤的修守堵決(133)二 河道的疏浚及裁彎(135)附:薊運河(137)
第二節 衛河整修
一 衛河水源(138)二 水道整治(140)
第三節 開衛河減水河
第十六章 明代會通河的重開
第一節 重開會通河前的運道
一 耐牢坡河及閘(144)二 河南潁 蔡河(一名沙河)運道(145)
第二節 重開會通河
第三節 引水樞紐的整理
一 戴村壩引汶(148)二 南旺分水口 (149)三 �城壩的重修(149)
四 金口堰的整修(150)
第四節 泉源開發
一 泉源修浚(153)二 諸泉記載(154)
第五節 運道的整修及設施
一 改道(156)二、設淺及疏浚(156)三 設閘壩(159)
第十七章 明代治理會通河與治理黃河
第一節 沙灣工程
一 王永和治沙灣(169)二 洪英 王暹及石璞治運(170)
三 徐有貞治沙灣(171)
第二節 弘治中的張秋工程
一 白昂治黃運(173)二 陳政治黃運(173)三 劉大夏治黃運(174)
第三節 引黃河濟會通河運道
一 引黃水道(177)二 開廣濟渠(180)三 黃河主流的變化與引沁濟運(181)
第十八章 明代會通河上水櫃 泉源及沿運設施的變化
第一節 湖泊水櫃的興廢
一 明代前期設水櫃的情況(184)二 明後期水櫃的漸廢(188)
第二節 閘壩的興廢及樞紐的建設
一 閘壩的設定 維修及廢棄遷改(193)二 南旺分水口 (197)
三 臨清樞紐(199)四 濟寧樞紐(201)
第三節 疏浚、修堤及其他維修管理工作
一 疏浚(205)二 淺鋪變更(205)三 堤防(206)
四 管理措施(207)
第四節 支流及泉源
一 濟運五派(208)二 泉數(208)三 支流(209)
四 泉源維修(210)
第十九章 明前期的泗�運道與黃河(明洪武元年至
弘治十八年1368~1505年)
第一節 維修管理
一 主要措施(214)二 淺鋪(215)附:沁河濟運及沁河淺鋪(216)
第二節 明前期閘壩等設施
一 明前期閘壩管理(218)二 閘壩情況(219)
第三節 行黃與引黃
一 明前期(1368~1505年)的黃淮水災(222)二 借黃行運(226)
三 引黃沁濟泗�運道(226)
第四節 徐 呂二洪的修治
一 永樂至景泰時(1403~1456年)的修鑿(229)二 天順至弘治時
(1457~1505年)的修鑿(230)
第二十章 明代後期開新河及維修管理(正德元年至崇禎十七年
1506~1644年)
第一節 開新河前的黃河與運河
一 正德(1506年)以後的黃河擾運(233)二 湖西舊運道設施的興廢(239)
第二節 南陽新河的開通
一 開南陽新河的醞釀及試開(244)二 開新河經過(244)
三 新河的善後(246)四 開南陽新河(夏鎮新河)後至開�以前的設施(248)
五 河漕維修(254)
第三節 �運河的開通
一、開�運河的醞釀(258)二 開�河經過(260)三 �運河開後運道
上的設施(262)四、�河的善後及維修管理(264)
第四節 黃運交點與黃淮交點的治運措施
一 徐州北黃運交點(267)二 邳州�運口交點(268)
三 清口黃淮泗交會北岸情況(270)
第二十一章 明代前期的淮揚運河
第一節 早期陳�的治理(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368~1435年 共68年)
一 陳�以前的情況(272)二 陳�治漕(276)
第二節 正統至弘治 (1436~1505年)的設施
一 較大規模的修治(277)二 過淮措施(278)三 高寶諸湖設施(278)
四 沿江各港設施(279)
第三節 明前期淮揚運河上的建築物及湖泊支河
一 節制閘壩(282)二 減水設備(284)三 淮南淺鋪 河岸(285)
四 湖泊支河(285)
第二十二章 明後期的淮揚運河
第一節 黃淮擾運的防治
一 嘉靖至萬曆早期(約1530~1580年)(290)二 隆慶初至萬曆中期(約1565
~1595年)(291)三 萬曆中期至崇禎末(約1590~1644年)(295)
第二節 清江浦上下的修治
一 正德嘉靖間(1506~1566年,共60年)(298)二、隆慶初至萬曆二十年
(1567~1592年 共26年)(298)三 萬曆二十一年至明末(1593~1644年
共52年)(301)
第三節 高 寶諸湖區的修治
一 正德嘉靖間(1506~1566年,共61年)(302)二 隆慶至萬曆二十年(1567~
1592年,共26年)(302)三 萬曆二十一年至明末(1593~1644年 共52年)(303)
第四節 明後期運河的入江水道及港口
一 入江水道的修治(305)二、瓜儀兩港的修治(305)
第五節 明後期淮揚運河閘壩等建築物
一 清河縣閘壩(307)二 山陽縣閘壩(307)三 寶應縣閘壩(309)
四 高郵州閘壩(310)五 江都縣閘壩(310)六 儀真縣閘壩(311)
七 各縣淺鋪(312)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江南運河
第一節 一般的維修疏浚
一 明前期情況(314)二 明後期情況(315)
第二節 常州府境的通江支河
一 明代修治梗概(316)二 孟瀆等幾條漕運航道(316)
第三節 鎮江運河
一 鎮江運河河道的浚治(320)二 練湖的浚治(322)
第五編 清代早中期 (1644~1855年)的運河
第二十四章 順治康熙間直隸 山東運河的恢復(順治元年至
康熙六十一年,1644~1722年 共79年)
第一節 大通河情況
第二節 南北運河的修治
一 北運河(332)二 南運河(333)三 支河(334)四 衛河運道(336)
第三節 山東運河的修治
一 河道(339)附:東平所河道(340)二 閘壩(343)三 泉(346)
第二十五章 順治康熙間江浙運河的大修
第一節 靳輔治河以前的運河未大治理時期(順治元年至康熙十五年
1644~1676年,共32年)
一 當時形勢(350)二 �運及河漕變化(352)三 清口及高堰的變化(352)
四 淮南運河情況(353)
第二節 靳輔治河――黃淮運格局確定時期(康熙十六至三十一年 1677~
1692年 共16年)
一、靳輔上經理河工八疏(354)二 靳輔開皂河 中河(359)三、靳輔築高家堰
及修治淮口(360)四、靳輔治淮南運河(361)五、里下河治理爭議(363)
第三節 康熙後期治理――清初治理完成期(康熙三十二至六十一年
1693~1722年 共30年)
一、康熙二十八年有關運河的工程情況(365)二、北運河河段情況(主要為新
中河工)(369)三 清口及高堰各工情況(372)四 揚河情況(377)
五 瓜儀運河概況(380)六 下河概況(380)
第二十六章 運河治理完善盛極將衰期的北河(雍正元年至乾隆六十年
1723~1795年 共73年)
第一節 大通河(通惠河)
一 通惠河(384)二 會清河(385)
第二節 南北運河
一 北運河(385)二 南運河(390)
第三節 山東運河
一 概述(397)二 運河挑浚(400)三 水櫃湖河(401)
第四節 會通河及�運河閘壩堤防等工程及泉源
一 上河廳(413)二 捕河廳(416)三、運河廳(418)四 �河廳(423)
五 幾項工程說明(426)六 泉源及匯河(428)
第二十七章 運河治理完善盛極將衰期的南河(雍正元年至乾隆六十年
1723~1795年,共73年)
第一節 邳宿運河及中運河
一 供水及排水河道(430)二 諸湖水櫃(438)
三 邳宿運河段工程(440)四 中河廳運河段工程(445)
第二節 里河及洪澤湖的修治
一 里河運口(451)二 淮安府運河(454)三 洪澤湖高家堰(459)
第三節 雍正乾隆間的揚州運河
一 寶應 高郵運河(482)二 揚糧廳河(493)
三 下河各州縣泄水入海河道(507)
第四節 江防廳運河
一 瓜洲運口及儀征運口的管理維修(511)二 江南段的管理維修(512)
三 江防廳工程簡況(513)
第五節 蘇州至杭州運河述略
一 蘇州運河(516)二 嘉興府運河(516)三 杭州運河(517)
第六編 運河的衰落
第二十八章 河政敝壞與河運艱澀
第一節 河漕工程管理的腐敗
一 河患頻仍(522)二 河政腐敗(524)
第二節 漕運的變更
第三節 黃淮為災醞釀海運(嘉慶元年至道光五年,1796~1825年 共30年)
一 通惠河及南北運河(530)二、山東運河(532)
三 蘇北運河(539)四 淮揚運河及臨江運道(541)
第四節 試行海運至黃河大改道的30年
一、通惠河及南北運河(554)二 山東運河(557)三 邳宿運河及
中河(579)四 淮揚運河(583)五 臨江運道(596)六 南河工費(600)
第二十九章 海運通漕與河運的廢棄
第一節 鹹豐六年至光緒十三年情況(1856~1887年,共32年)
一 通惠河及南北運河(605)二 山東運河(608)
三 江浙運河(616)
第二節 光緒十四年至宣統三年情況(1888~1911年 共24年)
一 通惠河及南北運河情況(623)二 山東運河情況(625)
三 江浙運河情況(630)
第七編 運河工程及漕運管理述略
第三十章 運河工程述略
第一節 結構及用料
一 北宋閘壩用料(643)二 元代建閘舉例(644)三 明代建閘壩舉例(645)
四 清早期閘壩舉例(646)五 晚清閘壩示例(648)
第二節 閘壩等的操作管理
一 明劉天和:《問水集》論閘河四條(649)二 明萬恭:《治水筌蹄》論管理調節
若干條(650)三 清張伯行:《居濟一得》論運河的操作管理(651)
第三十一章 歷代管理機制概略
第一節 元代官司
第二節 永樂九年至弘治十八年(1411~1505年)的官司及夫役
一 官司(664)二 漕河夫役(666)
第三節 正德元年至清康熙六十一年(1506~1722年)的官司及夫役
一 明後期官司(673)二 清早期官司(674)三 清早期河兵(683)
四 明後期夫役(685)五 清早期夫役(686)
第四節 雍正元年至宣統三年(1723~1911年)的官司及夫役
一 清代中期(687)二 清代晚期(699)
第五節 明代漕運規制略述
一 漕法的演變(701)二、運軍及船隻(702)三 運軍行糧及輕齎(702)
四 水程(703)五 漕河禁例(703)
第六節 清代規制
一 漕糧(705)二 白糧(705)三 督運(705)四 漕船(707)
五 錢糧(707)六 考成(707)七 賞恤(708)
第八編 人物及文獻
第三十二章 人物述略
第一節 元代打通全河人物
郭守敬(711)畢輔國(711)張楷(711)李奧魯赤(712)馬之貞(712)
張孔孫(712)張仲仁(712)宋伯顏不花(712)賈魯(713)
第二節 明代治運人物
宋禮(713)陳�(713)藺芳(714)徐有貞(714)張盛(714)喬縉(714)
劉大夏(714)盛應期(715)劉天和(715)朱衡(715)潘季馴(715)
萬恭(716)黃承元(716)舒應龍(716)劉東星(717)李化龍(717)
胡瓚(717)梅守相(717)
第三節 清代治運人物
楊方興(718)朱之錫(718)靳輔 陳潢(718)于成龍(719)張鵬翮(719)張伯
行(719)陳鵬年(720)齊蘇勒(720)嵇曾筠(720)白鐘山(720)高斌(721)
李宏(721)李清時(721)黎世序(722)栗毓美(722)
第三十三章 文獻要略
第一節 元代文獻
《河防通議》2卷(723)
第二節 明代文獻
《漕河圖志》8卷(723)《問水集》6卷(724)《通惠河志》2卷(附錄1
卷)(724)《漕政舉要錄》18卷(725)《淮南水利考》2卷(725)《漕運
通志》10卷(725)《膠萊新河議》2卷(725)《河防一覽》14卷(725)
《治水筌蹄》2卷(726)《北河記》8卷《紀余》4卷(726)《敬止集》
4卷(726)《新河成疏)(不分卷)(727)《泉河史》15卷(727)
《水部備考》10卷(727)《河漕通考》2卷(727)《治河奏疏》
4卷(727)《南河志》14卷(727)《呂梁洪志》1卷(728)
第三節 清代文獻(附近代文獻)
《河防當議》6卷(728)《山東全河備考》4卷(728)《靳文襄奏疏》8卷(729)
《治河奏績書》4卷(729)《治河方略》8卷(729)《防河奏議》10卷(729)《張公
奏議》24卷(730)《河防志》12卷(730)《兩河清匯》8卷(730)《居濟一得》8
卷(731)《行水金鑒》175卷,《續行水金鑒》156卷 《再續行水金鑒》若干卷
(731)《豫東宜防錄》6卷,(豫東宣防續錄》1卷,《南河宣防錄》2卷《紀恩錄》
2卷(732)《山東運河備覽》12卷(732)《中衢一勺》3卷 (附錄》4卷(733)
《練湖志》10卷《卷首》1卷(733)《馬棚灣漫工始末》(733)《揚州水道記》4卷
(733)《黃運河口古今圖說》(733)《江北運程》40卷(734)《河務所聞集》6卷
(734)《運河總圖》(734)《江蘇水利圖說》(734)《淮系年表全編》(734)《膠萊運
河》(735)《江蘇水利全書》(735)
附錄一 浙東運河史考略
上篇
一 概說(736)二 南北朝至五代(737)三 宋代的浙東運河(738)
四 宋代河上的建築物(742)五、宋代運河與鑑湖(746)
六 宋代運河的修治(747)七 杭州灣與浙東運河(748)
下篇
一、概說(750)二、元明時代的浙東運河(750)三 清代的浙東運河(758)
附錄二 京杭運河縱剖面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