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藏軍洞

淮安藏軍洞

千古之謎淮安區藏軍洞我的故鄉淮安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軍事名城,有“鐵打的淮城”之稱。 年幼的時候,我就常聽祖輩們講,在淮安城的地下有一個藏軍洞,洞寬可五馬並行,洞長達30餘里。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有意無意地留心起家鄉的史志資料,尋找淮安“藏軍洞”線索。

千古之謎淮安區藏軍洞
我的故鄉淮安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軍事名城,有“鐵打的淮城”之稱。
年幼的時候,我就常聽祖輩們講,在淮安城的地下有一個藏軍洞,洞寬可五馬並行,洞長達30餘里。孩提時代,一向很好奇的我,很想找到祖輩們所說的“藏軍洞”一探究竟,看這“藏軍洞”是不是像抗日時期的“地道戰”里的地道一樣神奇。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有意無意地留心起家鄉的史志資料,尋找淮安“藏軍洞”線索。
淮安城古代:秦漢為古“淮陰縣”、“山陽縣”、“楚州”、“淮安府”、“淮安縣”等等稱呼及所在地,真實歷史各位可以去查詢,有些人胡亂編造出偽淮陰歷史及所在地是上不了中國歷史的,只會讓後人貽笑大方。
清代乾隆年間編修的《山陽志遺》光緒年間的《山陽縣誌》和民*國年間《詠淮記略》等書,都能找到淮安藏兵洞的記載。《山陽志遺》記載,“新城東門城樓下有地洞,深不可量……”這本書還記錄,在相家灣(今淮安河下古鎮帝閣)附近有地洞,上下高約五尺,洞首以石板遮蓋,洞周身磚砌,每去三五尺,壁有方穴,疑為置燈處,深入里許,上滴水珠,人不敢入,其遠處達何處,“未之究也”。
我一直相信藏軍洞的存在,但是在那樣惡劣條件下,古人究竟是如何造就這一龐大工程,在我心中一直是個難解的疙瘩。淮安藏軍洞的歷史悠久,它在古代軍事史上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那時沒有大型的挖土機,挖洞取土全靠人工。淮安特殊的地理條件也不利於地下藏軍洞的形成。淮安河岸不高,地下水位卻很高,百姓挖井,幾尺深便能見到水。因此,即使將軍洞砌成之後,地下通道的滲水問題如何解決,也是一大難題。如此龐大的工程,古代的先人們是如何統籌安排的?其間洞內的通風、滲水等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不能不讓人驚嘆古人的智慧!
就在最近的一次回鄉探親時,我也曾向淮安區的主要領導問及淮安藏軍洞,淮安區的領導告訴我,為讓“藏兵洞”重現燦爛光輝,淮安區十分重視“藏兵洞”勘探工作,2001年5月,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專家張治天、江蘇省工程物理勘察院工程師周育仁率領工程技術人員,先後在淮安進行了3次精密磁測、探地雷達勘察,表明:自淮安區季橋鎮的大灣起向西經太平、三劉、乾溝李、城東鄉的高港直至淮城的下關、新城,地下有埋深5-7米、長達30多華里的構築物。另外根據探地雷達勘察,在原淮安體育場內、新村一區60號民房地下,均有異常構築物。勘探結果恰與歷史記載、民間傳說的“藏兵洞”走向及其在城區的位置基本相符。淮安區“藏軍洞”堪稱歷史文化遺產,其長度、寬度以及埋藏深度均可謂獨一無二、規模宏大,它不僅是一個展示淮安戰術史基地、更是一個表現古人智慧的宏偉工程。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區人,瀋陽軍區副司令員、空軍司令員、中將)
淮安區地下長城
是誰有如此實力建造了龐大的藏兵洞?
一說為宋將韓世忠,梁紅玉所造。
韓世忠和梁紅玉在守楚州城時,為了與金兵對抗修築了這一偉大工程。
梁紅玉是位著名的“巾幗英雄”,她為了有力地截擊金兀朮部隊,親自爬到戰船一、二十丈高的桅桿上,擂響戰鼓指揮兵士作戰。據說,梁紅玉一手拿鼓錘擊鼓、一手拿令旗指揮。由於她登得高,望得遠,兵士們就根據她手中的令旗指向東就打到東,指向西就打到西,打得金兵無藏身之地。金兀朮大敗後,正準備從逃跑。韓世忠為了配合梁紅玉一舉擊敗金兵而通過藏兵洞巧布疑兵,雖然他們兵將不多,但卻能出奇制勝,美名傳揚。而“藏兵洞”也隨之聲名大震,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