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慈雲禪寺

淮安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位於江蘇淮安周恩來總理的故鄉,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與裏運河之間,列兩淮八大叢林之首,以國師道場著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淮安慈雲禪寺 淮安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的慈雲庵,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被清世祖順治皇帝敕封為:

“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的玉琳通琇禪師,屏侍獨行,擔簦行腳至清江浦,因觸熱而入慈雲庵掛單。數日後,自知終期,於初十日索浴趺坐,說偈而逝。圓寂後,寺人自其遺物方知為國師,急報官府轉奏朝廷。清聖祖康熙皇帝頒詔並派大臣主持荼毗、厚葬,並撥款重修慈雲庵。國師遺骨則由其嗣裔歸葬浙江,塔於西天目。

清雍正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雍正皇帝訪得玉琳國師後裔天曉實徹禪師於揚州高旻寺,詔入京召對,十三年(1735年),“復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國師圓寂之所”,下詔改庵為寺,命天曉實徹住持。並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親書題賜“慈雲禪寺”匾額,命時任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

清乾隆

乾隆四年(1739年),大功告成。新建成的慈雲禪寺占地二十五畝,五重殿宇,東西配殿、樓閣齊備,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寺中遍植松柏花草,門前影壁高大,牌坊精美,頓成江淮首剎。清高宗乾隆皇帝頒賜《龍藏》供奉,賜置香光地三十八頃五十八畝於阜寧陳家浦。後又屢賜紫衣、傘蓋、如意、藤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兩次南巡時,均入寺瞻禮,並書匾、題詩、作聯。

清鹹豐

鹹豐十年(1860年)捻軍李成一部,攻占清江浦,慈雲禪寺全部毀於戰火。同治元年(1862年)寺僧靜修以“道場荒蕪,引為己

清光緒

憂”,籌資重建。歷經二十年艱辛,終於光緒七年(1881年),恢復舊貌,並略有添建。民國七年,慈雲禪寺的“大雄寶殿”再次毀

於大火。

解放後

淮安慈雲禪寺國師塔 淮安慈雲禪寺國師塔

由於連年戰亂,慈雲禪寺因年久失修而頹敗。解放後,寺院房產被房產部門接管,並先後被花紗布公司和五金公司占用,1986年,經省宗教局於淮陰市政府協調,終歸還佛教。

現狀

慈雲禪寺於1994年基本修復並正式對外開放。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慈雲禪寺已以嶄新的面貌,為眾多的佛教徒和廣大的人民民眾服務,為建設繁榮、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貢獻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