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置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年),烏江縣為臨江郡治。改屬南豫州(治歷陽)。永光五年(469年),撤臨江郡,烏江縣改屬歷陽郡。
梁太清三年(549)七月後,烏江縣入東魏。屬譙州(改治新昌,今滁州市區)臨滁郡(治葛城,今江蘇江浦縣東葛鎮)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烏江縣直屬和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為歷陽郡(治歷陽),烏江縣屬歷陽郡。
唐朝代隋,改郡為州。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歷陽郡為和州(仍治歷陽,今歷陽鎮),烏江縣仍治今烏江鎮)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和州改為歷陽郡(仍治歷陽)。至德元載(756年)十二月,歷陽郡改屬淮南節鎮(治揚州)。二載十二月,歷陽郡復名和州。烏江縣仍治今烏江鎮)屬之。
907年四月唐亡,烏江縣屬吳國和州(治歷陽,今為鎮)。
937年)十月,南唐代吳國,烏江縣屬德勝軍(治合肥,今為市)和州。
958年二月,後周克淮南14個州與南唐劃江為界。烏江縣屬保信軍和州(仍治歷陽)。
入北宋烏江(仍治今烏江鎮)淮南道和州(治歷陽)。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為路(治揚州,今為市)。
南宋烏江(仍治今烏江鎮改屬淮南西路(仍治揚州,今為市)和州(治歷陽)。
元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升和州為路(仍治歷陽)。二十八年正月,降和州路為州。烏江屬之。
吳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明洪武,烏江屬江南行省(治應天府,今南京市)廬州府(仍治合肥,今為市)和州(仍治歷陽,今為鎮)。不久,撤銷烏江縣,併入歷陽縣。
到了秦時,烏江已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項羽西渡伐秦,由此過江,《史記》曰:“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東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東陽,在今天長縣西北,離烏江不遠,可以推斷,項羽西渡,該由烏江渡江。戰敗逃亡,又“乃欲東渡烏江”,應是老馬識途。漢興,作為地域,人口不斷增加;作為下游渡口也越來越重要。《太平寰宇記》載:“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烏江以討吳。”《續通典》載: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東城界置烏江縣。”當時的烏江縣大體上由東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分地域。江浦縣誌載:“晉太康六年,於縣境西南置烏江縣,治烏江鎮,隸揚州淮南郡,領今縣城以西地區。”對照和縣誌書《歷陽典錄》,“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太康地誌屬淮南”,“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分淮南陽郡之烏江、歷陽二縣置歷陽郡”即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至永興元年烏江與歷陽均屬淮南郡,到永興元年烏江縣就歸屬歷陽郡了。從此烏江、烏江縣就和歷陽、和州密不可分了,因為烏江離歷陽的距離畢竟只有二十公里。兩晉,烏江縣一直屬歷陽郡。
南北朝時,征戰連年,更替頻繁,長江沿岸更是用兵之地,烏江的建置也多變。
劉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以烏江並懷德二縣立臨江郡,前廢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省臨江郡,懷德即住郡漢烏江還本。”“永初十年(公元421年)公淮東為南豫州……”臨江郡及烏江縣屬南豫州。
齊:“南豫州,歷陽郡,歷陽、龍亢、雍邱。”,“臨江郡,烏江、懷德、贊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罷並歷陽後復置”,“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太祖以兩州損費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割揚州宣城、淮南,豫州歷陽、譙、廬江、臨江六郡復置南豫州。”臨江郡及烏江縣仍屬南豫州。
梁:“烏江梁置江都郡。”
陳:“烏江縣陳改為臨江郡。”
北魏:“魏書志,烏江縣屬臨滁郡,無歷陽縣。”
北齊:“歷陽郡後齊六和州。”,“烏江縣齊改為齊江郡。“”梁末,侯景亂。江北之地,盡屬高齊,六為和州。改臨江為齊江,以和州領歷陽,齊江二郡及後又省齊江並烏江併入歷陽一郡。“
北周:“大象初(公元579年),盡取陳江北地併入歷陽。”,“烏江縣周改為同江郡。“
隋:“烏江縣……開皇初(公元581年)郡廢大業初置屬歷陽郡,有六合山。”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南北朝這160年裡,烏江有120年(公元461年至公元581年)的郡治歷史。名稱、建置的變化均與戰爭勝負、地域易主有關。臨江、江都、齊江、同江,郡名都有“江”字,這充分說明烏江在南北朝時,作為長江渡口、沿江屏障的戰略地位之重要。
隋、唐:烏江縣均為縣建置屬歷陽郡或和州。《新唐書·地理志》云:“和州歷陽郡上……烏江縣上……”。
五代:烏江隨和州先後屬吳、南唐、周。“吳、南唐、周有。”,“和州領縣三,歷陽舊縣、烏江舊縣、含山舊縣。”
宋:烏江屬和州。《宋書·地理志》:“和州上。……南渡後為姑孰、金陵藩蔽。……烏江縣中。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廢為鎮,七年(公元1137年)復。”
元:烏江屬和州。《元史·地理志》:“和州中……烏江縣中……”
明:裁為鎮。《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州(指和州)入縣。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縣為州,乃屬廬州府。七年(公元1374年)……東北有烏江廢縣。……”從此烏江縣就成了鎮的建置。烏江從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共有1083年治縣歷史。明、清一直為鎮建制,屬和州或歷陽。
明初,烏江廢縣為鎮後,其地域也就不是原烏江縣地域,大致縮小到現和縣烏江鎮地域。《江浦縣誌》載:“明初烏江縣入和州,屬廬江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劃和州遵教、懷德、任豐、白馬4鄉及六合縣孝義鄉,滁州豐城鄉置江浦縣”。所劃出的地域正是今江浦縣城以西至駐馬河邊原烏江縣的大部分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