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信寺[淨信禪寺修繕緣]

淨信寺[淨信禪寺修繕緣]
淨信寺[淨信禪寺修繕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淨信寺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東陽邑村南,距縣城10公里。據寺內碑記創建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4年),據縣誌記載原為尼庵後改僧院,經歷代修整擴建,現存為明清建築,保存完整。淨信寺是以佛像為主的寺院,現存明清彩塑78尊,分布於十四座殿中,大殿、過殿和戲台為寺內主體建築,現存的壁畫及精美的琉璃工藝給寺院增添了絢麗色彩。

概況

寺面闊3間,進深3間,高5.5米。兩坡頂,抬梁式。梁架全部用粗壯碩大的石料鑿就架設,結構系七檁五架梁。寺內現存一長4.4米,刻“嘉慶十六年”(1811年)銘文的石香案。今存半截石牆、石樑、石柱。內有佛龕、石座、石案,石柁左右各以斗拱承托衍條,屋面大部分仍為古瓦鋪蓋。據考證,它是該縣唯一保存完好的標準的明代建築,也是九華山現存唯一石頭建築寺院。在寺的左側有一高約3.5米的七級方形石塔。淨信寺古樸典雅,石構件雕琢簡樸。對研究明代石建築及九華山宗教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據史料記載:大殿最後一次維修是清朝嘉慶十六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未曾大修。淨信寺歷經千年滄桑,二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四面牆體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天長日久石檐之下,只得亂石堆碼。寺廟東方左邊已經裂縫,一手能抻進去。最嚴重的是西面一道牆傾斜面積大,且前檐牆體整體下降有四、五寸之多,現只得用木柱支撐。西方右邊牆體整體傾斜,只得用頂柱支撐。殿內石樑斷碎,屋頂蓋瓦毀損難計,屋檁屋椽腐朽極為嚴重。北面牆體曾經倒塌數次,都因是應急而簡單修理,不能起到治本之目的。現任住持釋滌冰法師,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初八奉當時九華山方丈仁德大和尚之命來寺廟當家。此寺雖處在風景秀麗之中,但因道路崎嶇,不通電水,香火寥寥,屬孤懸深山裏的一座搖搖欲墜的石頭建築寺院。面對此情,滌冰法師發苦心進行修繕,歷經二十三載,過著以紅薯南瓜芋頭充飢的苦行僧的生活,卻從未以任何名義在外化緣募資!如今,淨信古寺如果不及時修繕將不堪風浸雪壓,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的惡劣氣候,遭遇土石流等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將會使香客安全得不到保證,延續千年的古寺廟文物也將會遭到滅頂之災。千年古寺,笈笈可危!儘早維修、修舊如舊成為目前佛教弟子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 時逢盛世,社會和諧,人心向善,風調雨順,古剎重輝,大法復建,誠乃上應天時,下合眾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盛事。在滌冰法師法師的主持下,本地民宗局,文化局等領導高度重視下,在短時間內調集有關古建設計及施工人員對淨信寺寺主要結構情況、原有面貌,尺寸進行實繪實測,並做出預算及施工方案,申報上級部門審批!  但由於工程耗資巨大,非少力能成,仰賴社會賢達,十方信眾,見聞隨喜,廣種福田,共襄善舉,所謂滴水合池,聚沙成塔,寸木片瓦,皆系佛緣,成就古寺重建功德。佛氏門中,功不唐捐,護教護法者之善舉,一瓦,一磚,一柱,必獲佛祖讚嘆,龍天護佑,萬民感戴,光耀千秋。一分淨資,一份信力:不棄涓滴,乃成江海,凡樂助者,無論大小,福有攸歸,願此捐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樂善好施者、一切眾生,齊登仁壽之域,鹹證菩提之果。在此誠仰諸方大德長老、護法善信、各界賢達慷慨共赴盛舉,勿失福德勝報之機緣,隨緣樂施淨財,踴躍施資,隨喜功德,日月長懸,浮屠高建,功德芳名,銘刻石碑,名垂千秋。 承此德力,各登仁壽之域,鹹趨菩提之果,廣種福田,共證菩堤,同園種智,功垂百世,功無虛棄,福有攸歸!懇請十方善信見淨信禪寺隨緣,面住持釋滌冰法師隨喜,懇請十方善信到實地予以明鑑為祺! 沙門滌冰合十隨緣樂助,功德無量!

簡介

編輯

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無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淨信寺坐北向南,寬39米,長93米,占地3629平方米。兩進院設十四座殿宇。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戲台、過殿、大殿、。戲台至過殿為前院,東西設看亭、白衣殿、灰泉殿、鐘鼓樓、天王殿相對稱。過殿後至大殿為後院,後院東西兩廂有碑廊、觀音、地藏各殿相對峙。後殿兩側為關公殿、承善祠。建築布局嚴謹、合理、疏朗,氣勢雄偉、壯麗雅觀。此外,寺內保存有明清彩塑78尊,壁畫180平方米,唐碑、明匾等均為珍品。

石刻

歷史沿革

編輯

淨信寺創建於唐代開元元年(714年),金大定(1161—1189年)重修,當時建築規模甚小,布局簡略。明正德(1506-1521年)擴大其規模,以正殿原作為南殿,向北擴展補建正殿五間、東西偏殿各五間、戲台一座。明萬曆三十三年、四十四年(1606年、1617年)又兩次修整。建鐘鼓二樓、東西兩側補建白衣殿、灰泉殿各三間,脊獸換新、牆垣重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雍正年均進行過簡略的維修。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建規模最大、增建內容最多,過殿前加建卷棚三間,兩旁增建碑廊各三間,月門兩座,灰泉、白衣二殿上移三丈,並增修東西看亭個三間,東西便門兩座,其南戲台重建並擴大其規模,兩旁修山門個一座,正殿東西增修關公殿、承善祠各三間,寺外增修灶房十四間,馬棚五間,並繞以外圍牆,從此,淨信寺煥然一新,頗具規模。

主體建築

建築

編輯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單檐懸山頂琉璃剪邊,前接迴廊,殿長20米,寬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開間平身科斗拱一攢,為明代建築。戲台是淨信寺的主體建築之一,重建於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子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台為單檐歇山式卷棚頂,後台為懸山頂,整座戲台全以孔雀藍琉璃覆頂。柱頭科為五踩重拱計心造,雙抄雙下昂,耍頭昂咀為雕刻精細的龍首形;轉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計心造,三抄雙下昂與雙抄單下昂交錯,正頭翹與斜翹上為三抄雙下昂,昂咀耍頭同柱頭科。平身科前檐明間設三朵,稍間沒有,兩山亦為三朵,形柱作法與柱頭科相同。拱結構翼角翹起較多,伸出較遠。雀替為精雕細鏤的木刻二龍戲珠,兩側八字型排樓式影壁,單檐歇山頂,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纖細靈巧,在全國戲台當中罕見。檐下有匾,上書“神聽和平”,字用生銅所鑄造,十分精緻。

全景

彩塑

編輯

寺內彩塑78尊,均為明清作品。大雄寶殿內的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站像為內石坯外泥雕塑像。各殿彩塑神態各異,色彩運用清淡樸實、層次清晰,繼承了宋、元彩塑的優良傳統,融入當地風土人情,施以新的創意。娘娘殿內,一乳母神像,張咀露齒,非常獨特,突破一般佛教造像的陳規,用開放性的手法,顯示出浪漫的色彩。這類型女塑題材是我國寺廟中罕見的。

大殿

壁畫

編輯

寺內有壁畫180平方米,雖略有殘損,卻栩栩如生。大雄寶殿牆壁上繪有諸天禮佛圖,過殿牆壁繪有佛祖成道圖,均採用明式工筆畫法,著色渾勻,色彩絢麗,在土地殿牆所繪的伽藍神圖則完全採用元式工筆重彩技法。

寺中石碑

殿頂

編輯

殿頂均飾以華麗的琉璃製件,屋脊寶頂上有明代題記。蓮花鑲脊、龍獸蟠繞、寶瓦中立、彩釉雕圖。鐘鼓樓檐下掛有明代琉璃匾,黃底藍字,上書“發鯨”、“棲鷺”書法精妙,工藝精良,達到很高的冶造藝術水平,成為琉璃佳品,被載入《中國琉璃大觀》。寺內保存記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斷千餘年來寺院的演變及當地史志、人文、地理等歷史沿革。 淨信寺自唐代創建,經歷了千年的滄桑,公元2000年4月在大殿後牆根基1米深處掘出石佛頭造像兩尊,高約90公分,初鑑定為北魏造像。由此可將淨信寺的歷史再向前推移。 2006年05月25日,淨信寺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石刻

記載

編輯

據《九華山志》載,淨信寺始建於唐代,一名“安禪院”,又名“碧雲庵”,俗稱“老庵”。南宋詩僧釋希坦將碧雲庵修葺、擴建後易名“淨信寺”。釋希坦,號率庵,工詩,著有《九華詩集》,早佚,舊志中尚存其詩五首,現志僅存《九華崇壽塔》和《七步泉》二首。現在的淨信寺主殿三間系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住持僧覺淨攜徒明順、明通所建。大殿為全石結構,不僅四壁為青麻條石壘砌,而且整個殿宇的梁、柱、斗拱皆系青麻石鑿成,有一人合圍粗細,並雲紋雕刻。正門柁梁之上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正楷大字。整個建築盡顯古拙、渾樸。像這種完全的石質性建築在當地古時多用於修建在官道上的供旅人歇腳用的“路亭”,作為廟宇性建築,尤其在盛產木材的皖南山區,棄木擇石的做法還不多見,在整個九華山聖地的現存廟宇中也僅此一座。不知當年覺淨住持是出於何種用意,至今仍是一個迷。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座寺廟的廟門棄正求斜,居南偏東約三十度“歪開”著。

傳說

編輯

另據現寺主滌冰和尚介紹說:此廟自古以來夏日寺內無蚊蠅。民間也傳說,唐時的醫聖藥王孫思邈的後世傳人陸仲遠曾居此專研、實踐其師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行醫鄉里,並結合自己的實踐、心得潛心編撰了一部《千金聖慧方》惠澤後人。又說陸仲遠不忘師恩,將其師的聖像——俗稱“藥王菩薩” 供奉在大殿之上日夜朝拜。自此後,四周的蚊蠅也懾於藥王爺的法力不敢進入寺內。藥王菩薩至今尚供奉寺內。 淨信寺的神奇還在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廟門出向西側是逶迤南去,壁立千仞,峰巒交錯的“筆架山”脈——九華山後山;廟門出向東側的山體失勢,腳下是一馬平川的村舍農田;背靠山勢平坦的“平山頂”;位置山腰“橫排”——當地人因此又稱廟址為“排上”。按懂風水的老者說法:此為“太師椅”狀,是個風水地,暗合左青龍,右白虎。只不過右白虎——筆架山過於高峻險惡;而左側輪空,青龍缺勢,於是當年希坦和尚在修葺擴建寺廟時在寺廟的左前方建一七級石塔。塔高五米,略向南傾,微呈“s”狀,形同兵器譜上的蛇形劍,立於危岩之上,名曰:青峰。遠觀青峰塔恰似一柄直刺天空的“青龍”與左側“白虎”確具分庭抗禮之勢。又傳說淨信寺廟址“排上”,暗合“竹排”。而淨信寺的西側泉瀦峰側有一終年不進陽光的山溝——陰窪。泉瀦峰頂有一天泉,清澈甘冽,泉水四時不竭,溢流成溪,順“陰窪”而下經淨信寺,向東南方向流去,名“龍溪”。因“竹排”極易被水流失,犯淨信寺“流逝不保”之忌,故立青峰塔以鎮之,寓青峰塔為定“排”的“篙”。當然這都是些傳說和不足信的迷信說法,不過在當時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排除有這種建造思想的可能。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就淨信寺環境布局和寺內柁樑上的石刻以及“歪門”來看,在宋代時,外來宗教文化在與中國傳統道教文化碰撞中已有了明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痕跡。 淨信寺還有一個迷,那就是“彎橋”。彎橋不叫“彎橋”,而叫“龍溪橋”,又稱“淨信橋”。也是詩僧希坦建於宋寶慶年間(公元1226年),雙孔石板平橋。橋的怪異處是橋身呈箭頭狀,即“>”形。如果把龍溪看作箭桿,龍溪橋看作箭頭,恰似一枝直指前方蓄勢待發的弦上“箭”了。而古橋、古塔和古寺又呈一個神秘的三角犄勢。其中的究竟寓意何在,恐怕只有當年的希坦知道了。 自古寺院多莊田。或是官府賜予的“口分田”;或是信士的“施田”;或是寺院用香火所得“購置田”。可淨信寺的莊田卻是犯沙門戒律所得:清嘉慶二十二年九月日寺內和尚廊法與當地財主打賭,“贏”“金長茂水田壹畝計十六丘”,且言明其“子孫不得執回”,“刊碑永遠此據”等。此碑刻至今還鑲在寺門沿右下側。

自然環境

編輯

淨信寺的確是個“風水寶地”。因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裡還孕育過奇特的天象:曾有本地香客和遊人兩次在淨信寺目睹了蓮花峰峰頂出現海市蜃樓。一次發生在2000年農曆正月十六下午三時;一次發生在同年5月11日的上午十時左右。兩次出現均為雨霽放晴,據目擊者說,蓮花峰上空,雲霓之上又顯“蓮花”,兩朵“蓮花”互為呼應,蔚為壯觀。

風光

編輯

淨信寺不僅古老、神秘,而且自然風光也非常迷人。除緊倚淨信寺的泉瀦峰外,還有與泉瀦峰隔窪相望的狀若古人黛髻高綰的螺髻峰,以及中蓮花峰等,奇峰疊嶂;幽谷嗚翠。這裡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印;佛教氛圍與民間傳說更把淨信寺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佛教法事

編輯

2008年3月25日上午,太谷淨信寺舉行念佛堂落成慶典、佛像開光暨傳輪法師晉院法會,數千名信眾現場觀禮。 淨信寺,是太谷縣保存最完整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朝。淨信寺禪院自政府登記以來,堅持開展和諧寺觀、宗教“雙五好”創建工作,在扶貧濟困,弘揚正信,抵制邪教,引導廣大信教民眾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之路,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較好成績,受到信教民眾的好評。 慶典儀式由縣佛教協會副會長、圓智寺壹廣法師主持,淨信寺佛教活動點負責人傳輪法師介紹了念佛堂的建設情況,並對前來參加慶典的諸位善人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傳輪法師表示:此次被聘任為淨信寺住持,深感榮幸和責任重大,一定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團結四眾,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自覺遵守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共創和諧社會。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軍榮致賀詞,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縣文物旅遊局、陽邑鄉黨委負責人以及縣佛教協會會長參加了慶典活動並分别致詞,祝願淨信寺的佛教界人士和廣大信眾,在黨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弘揚佛法,並努力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努力和貢獻。 此次慶典本著“控制規模、確保全全”的原則,在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及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下,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和充分的準備,使整個慶典活動開展得莊嚴、隆重,秩序井然,順利、圓滿的達到了預期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