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綠短腸蕨(原變種)

淡綠短腸蕨(原變種)

淡綠短腸蕨(原變種),常綠中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至橫臥,直徑約8毫米,黑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黑褐色,厚膜質,邊緣有小齒;葉近生或遠生。能育葉長達20-40厘米,直徑2-4毫米,基部黑褐色並疏被殘存的黑褐色鱗片,向上禾稈色或綠禾稈色,變光滑,上面有淺溝。生於山地常綠闊葉林下,海拔350-1 50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淡綠短腸蕨(原變種)淡綠短腸蕨(原變種)
常綠中型林下植物。根狀莖橫走至橫臥,直徑約8毫米,黑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黑褐色,厚膜質,邊緣有小齒;葉近生或遠生。能育葉長達20-40厘米,直徑2-4毫米,基部黑褐色並疏被殘存的黑褐色鱗片,向上禾稈色或綠禾稈色,變光滑,上面有淺溝。葉片三角形,長30-60厘米,基部寬25-40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羽狀淺裂至半裂,頂部尾狀羽裂漸尖;側生分離羽片8-10對,互生,稍向上斜展,對稱或近對稱,下部的三角狀闊披針形,有顯著的羽柄,頂部長漸尖;基部1對羽片最大,長達35厘米,基部寬達20厘米,柄長約4厘米左右;上部的羽片漸縮小,披針形,羽裂,無柄;小羽片約10對,互生,平展,通常披針形,先端漸尖,少有鈍頭長圓形,基部較闊而不對稱(下側裂片較大而近心形,上側裂片較小而平截),有時基部近對稱而平截或闊楔形,下部的有短柄,長約10厘米,寬達3厘米;小羽片的裂片大多不超過10對,近平展,密接,長方形或矩圓形,先端近平截或鈍圓,邊緣有波狀小齒或近全緣;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羽狀,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達6對,通常單一,有時分叉,斜向上。葉乾後紙質,通常呈草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均光滑;葉軸和羽軸禾稈色或綠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溝。孢子囊群矩圓形,短而直,在小羽片的裂片上達5對,大多單生於小脈中部或近中部的上側,少見雙生;囊群蓋成熟時褐色,膜質,從外側張開,常僅部分殘留。孢子腎形或近腎形,周壁薄,表面密被銳尖頭的小刺狀紋飾。染色體數目2n=123,3倍體。

產地分布

分布於安徽(黔縣、祁門)、浙江(樂清、慶元、泰順)、江西(廬山、銅鼓、永新、遂川、瑞金、會昌、安遠、全南、尋烏、定南)、福建(武夷山、屏南、南平、福清、福州、三明、永泰、德化、龍巖、南靖)、台灣(台北、新竹)、湖南(長沙、嶽麓山、宜章)、廣東(連縣、梅縣區、英德、懷集、德慶)、香港、廣西(三江、昭平、金秀、大瑤山、平南、百色)、四川(峨眉山)、慶(縉雲山)、貴州(梵淨山、獨山、荔波、冊亨)、雲南(廣南、硯山、西疇、屏邊、福貢、綏江)。也分布於日本(本州南部、伊豆諸島、四國、九州及琉球群島)、韓國及越南。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生長習性

生於山地常綠闊葉林下,海拔350-1500米。

植物之蹄蓋蕨科(六)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