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氣動

液壓氣動

我國液壓(含液力,下同)、氣動和密封件工業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為起步階段;60~70年代為專業化生產體系成長階段;80~90年代為快速發展階段。其中,液壓工業於50年代初從工具機行業生產仿蘇的磨床、拉床、仿形車床等液壓傳動起步,液壓元件由工具機廠的液壓車間生產,自產自用。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進入60年代後,液壓技術的套用從工具機逐漸推廣到農業機械和工程機械等領域,原來附屬於主機廠的液壓車間有的獨立出來,成為液壓件專業生產廠。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生產機械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為第二汽車製造廠等提供高效、自動化設備的帶動下,液壓元件製造業出現了迅速發展的局面,一批中小企業也成為液壓件專業製造廠。1968年中國液壓元件年產量已接近20萬件;1973年在工具機、農機、工程機械等行業,生產液壓件的專業廠已發展到100餘家,年產量超過100萬件,一個獨立的液壓件製造業已初步形成。這時,液壓件產品已從仿蘇產品發展為引進技術與自行設計相結合的產品,壓力向中、高壓發展,並開發了電液伺服閥及系統,液壓套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氣動工業的起步比液壓稍晚幾年,到1967年開始建立氣動元件專業廠,氣動元件才作為商品生產和銷售。含橡塑密封、機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的密封件工業,50年代初從生產普通O型圈、油封等擠壓橡塑密封和石棉密封製品起步,到60年代初,開始研製生產機械密封和柔性石墨密封等製品。70年代,在原燃化部、一機部、農機部所屬系統內,一批專業生產廠相繼成立,並正式形成行業,為密封件工業的發展成長奠定了基礎。

進入80年代,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引下,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基礎件滯後於主機的矛盾日益突出,並引起各有關部門的重視。為此,原一機部於1982年組建了通用基礎件工業局,將原有分散在工具機、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等行業歸口的液壓、氣動和密封件專業廠,統一划歸通用基礎件局管理,從而使該行業在規劃、投資、引進技術和科研開發等方面得到基礎件局的指導和支持。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先後引進了60餘項國外先進技術,其中液壓40餘項、氣動7項,經消化吸收和技術改造,現均已批量生產,並成為行業的主導產品。近年來,行業加大了技術改造力度,1991~1998年國家、地方和企業自籌資金總投入共約20多億元,其中液壓16億多元。經過技術改造和技術攻關,一批主要企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工藝裝備得到很大改善,為形成高起點、專業化、批量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幾年,在國家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方針指引下,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業迅猛崛起,呈現出勃勃生機。隨著國家進一步開放,三資企業迅速發展,對提高行業水平和擴大出口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著名廠商合資或由外國廠商獨資建立了柱塞泵/馬達、行星減速機、轉向器、液壓控制閥、液壓系統、靜液壓傳動裝置、液壓件鑄造、氣動控制閥、氣缸、氣源處理三聯件、機械密封、橡塑密封等類產品生產企業50多家,引進外資2億多美元。

目前狀況

基本概況

經過40多年的努力,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件行業已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有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據1995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統計,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件工業鄉及鄉以上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國營、村辦、私營、合作經營、個體、“三資”等企業共有1300餘家,其中液壓約700家,氣動和密封件各約300餘家。按1996年國際同行業統計,我國液壓行業總產值23.48億元,占世界第6位;氣動行業總產值4.19億元,占世界第10位。

當前供需概況

通過技術引進,自主開發和技術改造,高壓柱塞泵、齒輪泵、葉片泵、通用液壓閥門、油缸、無油潤滑氣動件和各類密封件第一大批產品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並可穩定的批量生產,為各類主機提高產品水平提供了保證。另外,在液壓氣動元件和系統的CAD、污染控制、比例伺服技術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並已用於生產。目前,液壓、氣動和密封件產品總計約有3000個品種、23000多個規格。其中,液壓有1200個品種、10000多個規格(含液力產品60個品種、500個規格);氣動有1350個品種、8000多個規格;橡塑密封有350個品種、5000多個規格,已基本能適應各類主機產品的一般需要,為重大成套裝備的品種配套率也可達60%以上,並開始有少量出口。

1998年國產液壓件產量480萬件,銷售額約28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70%);氣動件產量360萬件,銷售額約5.5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60%);密封件產量約8億件,銷售額約10億元(其中機械系統約占50%)。據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1998年年報統計,液壓產品產銷率為97 .5%(液力為101%),氣動為95.9%,密封為98.7%。這充分反映了產銷基本銜接。

我國液壓、氣動和密封工業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主機發展需求,以及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反映在產品品種、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以液壓產品為例,產品品種只有國外的1/3,壽命為國外的1/2。為了滿足重點主機、進口主機以及重大技術裝備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液壓、氣動和密封產品進口。據海關統計及有關資料分析,1998年液壓、氣動和密封件產品的進口額約2億美元,其中液壓約1.4億美元,氣動近0.3億美元,密封約0.3億美元,比1997年稍有下降。按金額計,目前進口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約為30%。1998年國內市場液壓件需求總量約600萬件,銷售總額近40億元;氣動件需求總量約500萬件,銷售總額7億多元;密封件需求總量約11億件,銷售總額約13億元。

影響發展因素

(1)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不強,技術開發的水平和速度不能完全滿足先進主機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進口設備的配套和維修需要;

(2)不少企業的製造工藝、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都較落後,加上質量意識不強,導致產品性能水平低、質量不穩定、可靠性差,服務不及時,缺乏使用戶滿意和信賴的名牌產品;

(3)行業內生產專業化程度低,力量分散,低水平重複嚴重,地區和企業之間產品趨同,盲目競爭,相互壓價,使企業效益下降,資金缺乏、周轉困難,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投入不足,嚴重地制約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競爭實力的增強;

(4)國內市場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國外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參與競爭,加上國內私營、合作經營、個體、三資等企業的崛起,給國有企業造成愈來愈大的衝擊。

發展走勢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液壓、氣動和密封產品的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較大變化,長期來以“短缺”為特徵的賣方市場已基本成為以“結構性過剩”為特徵的買方市場所取代。從總體能力看,已處於供大於求的態勢,特別是一般低檔次液壓、氣動和密封件,普遍供過於求;而主機急需的技術含量高的高參數、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又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只能依賴於進口。在我國加入WTO後,其衝擊有可能更大。因此,“十五”期間行業產值的增長,決不能依賴於量的增長,而應針對行業自身的結構性矛盾,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也就是應依靠質的提高,促進產品技術升級,以適應和拉動市場需求,求得更大的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