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創建於1954年,屬國有事業藝術表演團體。

基本信息

劇團簡介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創建於1954年,屬國有事業藝術表演團體。建團五十多年來,涉縣平調落子劇團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參加了從多的省、市文藝匯演和戲劇工,均獲得優秀成績。《李白辭朝》、《馮家溝》等六部大戲被河北省電視台錄製播放,自編、自創、拍攝的八集戲曲故事片《彩雲》,首創平調劇種登上央視頻道的先倒,在中央電視台連續播出三次反響強烈。該劇團以其輝煌的歷史和全國稀有地方劇種的特色,先後被國家、省命名為“扁擔劇團”、“莊戶劇團”、“上山下鄉模範劇團”等榮譽稱號,在晉、冀、豫廣大地區享有較高的演出聲譽。

2006年劇團在縣委、縣政府及文化教育體育局的領導下,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強縣為目標,積極編排了《老姐倆》、《四個大嫂夸小姑》、《新農村建設就是好》、《山娃》等,全年巡迴演出400餘場,觀眾達60萬人次。平調劇《山娃》參加了河北省第七屆戲劇節,受到專家學者的好評,榮獲一等獎,為弘揚地方文化、振興”平調落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演出劇目

平調:《河澗府》、《太白辭朝》、《穆桂英征南》、《南北和》、《鍾馗嫁妹》、《狸貓換太子》等;

落子:《狀元打更》、《巡按還鄉》、《賣秒郎》、《賣布》、《薛剛反唐》、《趙氏孤兒》等。

劇團發展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當下,在戲曲藝術日漸蕭條和危機,不少地方劇團處在癱瘓甚至解體狀態時,涉縣平調落子劇團卻聲名鵲起,他們走鄉進村奉獻精彩演出,將戲曲文化事業經營得紅紅火火,成為邯鄲市唯一一家長年堅持活躍在鄉村舞台的縣級戲劇團。他們創作演出的戲曲電視連續劇《彩雲》和大型現代戲《山娃》榮獲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成立近60年來,劇團保持每年演出400場次以上,成為邯鄲全市戲劇演出市場的一棵“長青樹”。

作為一個縣級劇團,取得這樣驕人的成績,這沉甸甸的榮譽背後,凝聚著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政府支持注入“不竭動力”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政府每年定額補貼30萬元作為劇團專項經費,用於設備更新、劇目創新、人員培訓;縣財政列支50萬元資金,補貼送戲下鄉演出資金;設立“涉縣文藝創作振興獎”,對優秀劇目給予重獎……。

一組組數字,反映了涉縣縣委、縣政府對劇團發展給予的資金扶持;一項項舉措,印證了涉縣縣委、縣政府發展戲曲、繁榮戲曲文化的強大決心。

“劇團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的關懷,沒有這些支持,平調落子劇團不會發展到今天……”談起涉縣平調落子劇團的振興,劇團團長王曉燕激動地說。

近年來,涉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發展。平調落子劇團於1954年組建至今,已走過了近60年的歷程。作為縣域戲劇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幾十年來,深受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當下,作為政府部門,怎樣支持劇團發展,讓其更好的服務百姓,豐富民眾業餘文化生活?

為此,涉縣專門制訂了《關於扶持縣劇團生存發展實施辦法》,《辦法》規定,縣政府每年定額補貼16萬元作為劇團專項經費,用於設備更新、劇目創新、人員培訓等方面對劇團進行全面扶持,確保劇團正常運轉。實施“百場大戲送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財政專門列支15萬元資金,採取“政府買單,百姓看戲”的方式,每年為鄉村送去100場戲曲,滿足基層民眾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劇團已在50多個村演出90餘場大戲,進一步豐富了農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該縣還設立了“涉縣文藝創作振興獎”,每三年評定一次,對優秀文藝成果進行重獎。成立了“文藝創作中心”,整合人才資源,開展演名劇、譜名曲等文藝創作活動,每年還評選一批“優秀劇目獎”並給予物質獎勵,激發文藝創作人員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

與此同時,涉縣還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實施“民心工程”,在改善職工生活,改善辦公環境、樹立劇團形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全團職工辦理了人身保險;購置了辦公桌凳、電腦等辦公設施,改變了職工的精神面貌,溫暖了職工的心,激發了全團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新興文化娛樂方式的驟然興起,外來文化大潮對傳統文化衝擊日益加大,年輕一代的戲劇觀眾越來越少。涉縣劇團同其他劇團一樣陷入了困境,劇團真的沒有市場了嗎?出路在何方?

“劇團就是靠演戲生存的,哪裡有觀眾,哪裡就是市場。廣大農村就是巨大的演出市場,只要肯花心血,就會給你無盡的回報。”作為縣劇團的主管單位,涉縣文廣新局局長姚華祥介紹說,劇團要生存發展,不能“等、靠、要”,必須尋找自己的出路。要堅持走基層路線,紮根鄉村,服務老百姓才是發展的根本所在。同時,要在滿足於縣內市場的基礎上,擴大演出範圍,利用三省交界區域優勢,到周邊的山西、河南等省市的鄉村去開拓市場,服務更多的基層百姓。

離開本土,必然面臨更多的艱辛。但為了讓劇團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涉縣劇團揮師前往山西黎城、潞城、河南林州、安陽等地,開始了異地演出生涯。

“我們以相鄰的縣為基點,一個縣演出完到另一個縣。”團長王曉燕介紹說,由於劇團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和住所,劇團演職員就一直堅持“打游擊”。他們住農家、睡土坑、吃粗糧,演出場所雖簡陋,但為了能在異地打開市場,為劇團贏得效益,他們甘願品嘗奔走的艱辛。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為了讓演出更加貼進農村實際,他們特意在時間選擇上做了調整,專門利用農閒時節演出,使農民有閒暇安心觀看節目。在劇目選擇上更加尊重農民的喜好,在原有《武家坡》、《薛剛反唐》等傳統戲的基礎上,還專門創作出了適合百姓口味的“農村版”,加入了《馮家溝》、《山娃》等新編排的劇目,讓民眾在看戲的過程中學習到孝老愛親、鄰里和睦、尊師重教等知識,寓教於樂,推進了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同時,他們還量體裁衣,探索城鄉演出的新途徑、新辦法,豐富演出內容和形式,劇團每一名演員都身兼多項才藝,在唱傳統平調落子戲曲的基礎上,還根據演出地點的實際和當地人民的文化需求,嘗試創作、演出了一些適合年輕觀眾的小戲小品類及歌舞類節目和其它綜藝娛樂類節目。得到了當地民眾的高度讚譽和喜愛,被老百姓形象的稱為“莊戶劇團”。

家門口的文化大餐,受到了農民的親睞。據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劉曉紅介紹,“縣劇團每到一處演出,村頭都有人早早地迎接,一些村民還自發地幫助院團工作人員搬卸演出道具、音響等,離開演還有一兩個小時,扶老攜幼的村民就將舞台圍得滿滿當當的,連周圍的房頂上也坐滿了人。還有村民忙前忙後地幫著搭台子,掛條幅,接電源。他們的質樸和熱情表達了對演出的歡迎和對文化生活的渴望,也讓演員們演得更賣力。”

憑著精湛的演藝和團結向上的劇團精神,如今的涉縣劇團,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僅在本縣,甚至在山西、河南一帶農村都享有極高的聲譽。現在有很多演出都是“回頭戲”,演出訂單一年時間裡安排的滿滿當當。

精品迭出打造戲曲“金字招牌”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大型現代戲《山娃》榮獲第七屆戲劇節17項大獎;八集電視連續劇《彩雲》榮獲河北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戲曲《石崗漢子》、《外來媳婦》創作完成,進入拍攝階段。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近年來,涉縣劇團立足獨特的地方文化、革命文化、女媧文化,相繼創作了《馮家溝》、《借娃娃》、《山娃》、《彩雲》、《石崗漢子》、《外來媳婦》等一部部精品力作,為涉縣戲曲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涉縣戲劇的“金字招牌”。

喜迎十八大送戲下鄉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涉縣平調落子劇團

創作優秀的劇目是劇團發展的靈魂。涉縣劇團在堅持正常演出的同時,每年都創排三部以上新戲。戲曲《山娃》就是以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題材創作的大型現代戲,在河北省第七屆戲劇節上,該劇獲“劇目獎”、“編劇獎”、“舞美獎”等17項大獎。縣劇團與河北省電視藝術中心聯合創作拍攝的反映涉縣農村調整產業結構的8集戲曲電視連續劇《彩雲》,在央視連續三次播出,首創稀有劇種“平調”拍攝電視連續劇並在央視播出的先河;以涉縣石崗村黨支部書記江鐵旦為原型創作的大型現代戲《石崗漢子》,近期已完成劇本創作;反映農村發展特色經濟,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故事的戲曲《外來媳婦》,正在積極籌備排演。

文藝創作關鍵在人,文化傳承關鍵在人,優秀劇目要靠優秀的表演人才通過精湛的演繹表現出來。長期以來,涉縣平調落子劇團從未鬆懈對戲劇人才的培養。他們創新管理方式,全團上下不養一名閒人,80%是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他們台上是演員、台下是小工,劇團其樂融融親如一家。為提高演出水平,他們發揮老演員的“傳幫帶”作用,手把手教新學員演出技藝,每年還定期安排部分藝術骨幹前往各地觀摩取經、參加比賽,不斷擴大藝術視野,提高藝術水準。目前,全團50多人有25人已獲得高、中級、初級藝術職稱,並行後榮獲了省、市表演類個人獎、優秀獎、演員一等獎等榮譽稱號。這既是劇團的管理經驗,更是其走向成功之所在。

傳承、創新,生存、發展,涉縣劇團精彩演繹梨園傳奇:一年一個主題,一年一台好戲,一年培養一批人才。全團演職員工的足跡遍布城鄉,並代表邯鄲市多次參加全省戲曲演出,多次獲得大獎。

如今,涉縣劇團老劇紛呈,新戲迭出,演出市場紅紅火火,農民欣賞戲劇的氛圍日益濃厚。在國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戲曲藝術的傳承保護受到高度重視的今天,涉縣劇團將擁有更加寬闊的舞台。

搜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