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南部地下胡安·德富卡消減板塊內高精度的震源與從接收函式分析和反射地震數據所得速度結構之間的關係。用雙差算法對深度在40~65km的108個地震進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精確的地震位置。重新確定的地震活動與構造信息間的互相關顯示出地震集中在消減的洋殼的頂部,而更深層位的地震活動性位於地幔頂部胡安·德富卡消減板塊內。消減板塊的構造與地震活動性之間的強相關性表明,地震破裂是由板塊內的力學強度改變引起的,這支持了相變和熱岩狀態在雙重地震層的地震成因中起重要作用的假說
相關詞條
-
菲律賓海板塊
菲律賓海板塊是地球的地殼板塊之一,位於菲律賓以東、太平洋西面,其形狀呈菱形,與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南面的澳洲板塊、西面的歐亞板塊和北面的北美板塊相連。
地理位置 特點 成因 扮演角色 -
北美洲板塊
北美洲板塊,或簡稱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範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薩維爾·勒皮雄首次提出的...
北美板塊概況 著名斷層 板塊運動 -
菲律賓板塊
菲律賓板塊:菲律賓群島的大部分都位於該板塊以西,準確的稱呼是菲律賓海板塊。是地球的地殼板塊之一,位於菲律賓以東、太平洋西面,其形狀呈菱形,與東面的太平洋...
說明 伊豆半島 -
板塊學說
當代最有影響的全球構造理論,1968年由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提出。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活動的構造帶——海嶺、島弧、平移大斷層等...
概述 產生 特點 研究計畫 套用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
演化歷史 基本內容 構造劃分 運動原因 運動區別 -
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常被用來探討地殼運動的產生原因,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
概述 理論基礎 學說簡介 學說內容 學說套用 -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是指地球最上層約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層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叫做岩石層,或叫岩石圈。
板塊大地構造學說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法拉龍板塊
法拉龍板塊是一個古代的大洋板塊,早在侏羅紀泛大陸解體的時候,就開始消減於北美洲板塊的西海岸之下,最初的消減帶位於今美國猶他州,以後隨著北美洲板塊的不斷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