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建築
位於涇縣西南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富江南水鄉情調,由於此建築一戶接一戶,綿延一、二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千條腿”。隔河相望,青瓦木屋沿河攤成了長長的一片。恰似一張大木排順流而下;入夜燈明,燈光倒映河中,水上水下“萬家燈火”,相互輝映,十分壯觀。獨看一家一戶,又似一盞盞吊在燈桿上的燈籠,故又稱“吊燈閣”;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有了第三個名稱“吊棟閣”。一處建築,有如此豐富而又形象生動的名稱,足見建築者的匠心獨運和人們對她的偏愛之情。 章渡鎮始建於何時,無確切資料可考。據史說,元末明初張宗道所圈地基並留下“永不倒鎮”的吉兆語。其實早在唐朝李白游涇縣時來章 渡就題寫了“西來第一鎮”.可見其歷史之悠久。由於背山臨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青弋江又是當時涇縣最繁榮的交通要道,中國傳統的“依山造屋、傍水結村”的選址觀念,使章渡鎮人口迅速增長,很快走向繁榮,成為涇縣古時候的第二大商埠(第一大商埠為碼頭,今琴溪鄉境內)。 如今,重建的吊棟閣街道中不難看出其當時的繁華風貌,六條下河石階使我們想起當年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於碼頭和街道的情景。集鎮上的民居、木板店門面、作坊鱗次櫛比,相對結伴,順河沿而立,依水面而築,曲折延伸,古色古香.街道居民“開門上街,推窗見河”,人與自然是那樣的和諧統一,使這裡的集鎮極具誘人魅力。
有關詩詞
古鎮章渡平安道,
弋江清清鎮邊繞。
吊腳閣樓顯民風,
佐餐醬菜人稱道。
章渡口窄過偉人,
得月軒寬聚英豪。
更喜和諧開放日,
旅遊觀光展新貌。
抗戰時期的作用
抗戰時期,章渡曾經是新四軍總兵站,章渡成為當時地方抗戰政治中心。1939年春,周恩來受毛澤東委託到安徽涇縣指導新四軍工作,曾由青弋江乘竹筏在章渡上岸,並在古鎮上的得月軒茶樓會見了葉挺和項英。
1939年2月,周恩來同志由葉挺軍長陪同乘竹筏沿青弋江順流而下來到章渡,從這裡騎馬到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工作的。當年章渡鎮有新四軍的兵站,中共涇縣縣委也設在這裡。1941年1月4日,新四軍皖南部隊9000多人,離開雲嶺,在這裡過江遵令北移。幾天之後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