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種目的
浸種的目的是使種穀較快地吸水,達到能正常發芽的含水量。乾燥的種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動非常微弱,處於休眠狀態。種子吸收水分後,種皮膨脹軟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隨著水分進入細胞,種子中的酶也開始活化。由於酶的作用,胚的呼吸作用增強,胚乳貯藏的不溶性物質也逐漸轉變為可溶性物質,並隨著水分輸送到胚部。種胚獲得了水分、能量和營養物質,在適宜的溫度和氧氣條件下,細胞才開始分裂、伸長,突破穎殼(發芽)。可見,要使種子萌發,首先必須使它吸足水分。不過,種子並不是有水就能發芽,它至少必須吸收相當於自身重量15—18%的水分才能開始發芽。吸水量達到自身重量40%時才能正常發芽。
浸種所需要的時間與種子的穀殼厚薄、透性強弱、浸種前種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種的水溫等有關。秈稻吸水較快,粳稻吸水較慢;種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較快,高的較慢;溫度高的較快,溫度低的較慢。種子是否吸足水分可以從外觀上判斷。吸足水分的種子呈半透明狀態,透過穀殼可隱約區分胚和胚乳,胚膨大突起,胚乳變軟,剝出穀殼用手可以把米粒碾碎,折斷時無咔嚓聲。
鄺歌
鄺璠(生卒年不詳),字廷瑞,任邱(今河北任邱)人。弘治七年(1494),任吳縣令。頗有政績。著有《便民圖纂》,這是一部供農民使用的百科全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記述了吳地農業生產、食品、醫藥、日常生活以及風俗民情等各個方面,“凡有便於民者,莫不具列”(錢曾《讀書敏求記》)。可見他對當地農民生活、生產和農村情況的熟悉。
浸 種
三月清明浸種天,去年包裹到今年;
日浸夜收常看管,只等芽長撒下田。
注釋:
浸種:浸泡稻種。作者在《便民圖纂·耕穫類·浸稻種》條下作了詳細記述:“早稻清明前,晚稻穀雨前,將種包投河水內,晝浸夜收,其芽易出。若未出,用草盦(ān)之。芽長二三分許,拆開抖松,撒田內。撒時必晴明,則苗易堅,亦須看潮候,二三日後,撒稻草灰於上,則易生根。”
包裹:指包裹稻種。
簡析:
此詩以通曉明白的語言,介紹了浸種的全過程。首句點明浸種時節,次句點稻種選留保管方法,三句寫浸種中注意事項,四句寫稻種芽長下田。全詩琅琅上口,便於農民記誦,附於《便民圖纂》之圖後,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其實際價值,也見出詩人對農事的熟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