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龍2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水下機器人,高約3.8米,長寬均為1.8米左右,能最大提取250公斤的物品,是我國目前僅有的能在3500米水深、海底高溫和複雜地形的特殊環境下開展海洋調查和作業的最高精技術裝備,它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目前我國下潛深度最大、功能最強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簡稱ROV。
研發過程及技術參數
此機器人在空氣中重量為3.45噸(包括有效荷載),主體尺寸為3.17米長、1.81米寬、2.24米高,由水下機器人本體、中繼器、臍帶纜、臍帶絞車、A字架、止盪器、操縱控制台以及動力站等多個子系統組成。
“海龍2號”除了在潛水深度上的優勢之外,還在國際上首次採用了一些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包括虛擬控制系統和動力定位系統。
該機器人的靈活性也是國內其他潛水器難以企及的。它的7個推進器被設定為矢量分布,其中4個水平推進器用於加大前後和側向推力,3個垂向推進器則用於少量調節ROV的縱橫傾。這樣該機器人就可以自如地前進後退、上下運動和側移。同時,研究人員還首次嘗試安裝了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動力定位系統(DP),成功地解決了對大地的定位精度技術難題。
"海龍2號"的一大技術優勢在於可以在水下遊動,進行移位勘探,"黑煙囪"也是依靠它尋找發現的。
該機器人配備了5台多功能攝像機和1台靜物照相機,並裝有6個泛光照明燈和2個高亮度HID燈,畫質更加清晰,可為海洋科考提供豐富而詳實的第一手錄像資料。
套用與任務
該機器人將主要套用於3500米深度以內的大洋海底調查活動,包括海底熱液礦物取樣、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等。現在,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更深一步的4500米,並希望在2012年實現對該深度的深海試驗,向著最終的目標——11000米的海洋極限深度進一步邁進。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朱繼懋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努力下,已經成功套用於“大洋一號”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熱液科考任務,標誌著我國ROV技術從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國際同類型,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意義
2009年10月23日,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使用“海龍2號”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中脊擴張中心,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域觀察到罕見的高26米、直徑約4.5米的巨大“黑煙囪”,“黑煙囪”形似巨大珊瑚礁,不間斷地冒出滾滾濃煙,“海龍2號”用五功能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並順利置放在樣品框中,成功進行了取樣並帶回科考船進行研究。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是我國大洋調查最高精尖技術裝備的首次現場成功使用,“黑煙囪”的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極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的國家之一。
海底“黑煙囪”是指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因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而得名。海底熱液活動區被視為海洋科學近幾十年來最為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尋找海底“黑煙囪”並對硫化物進行分析,也是“大洋一號”科考的重要任務。
前景
2009年12月9日,“海龍2號”科研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發布了此前“海龍2號”無人遙控潛水器(ROV)勘探“黑煙囪”的影像資料,相關科技人員透露:目前還在研究下探深度達1萬米的無人遙控潛水器試驗裝置。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研究下探深度更深的“水下機器人”。2008年12月,863計畫重點項目--“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在廣州正式啟動。
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教授、“海龍2號”科研隊領隊朱繼懋介紹說,除了上述項目外,中國目前還正在研究下探深度達1萬米的無人遙控潛水器試驗裝置,該項目研究預計將於2010年完成。 他表示:“雖然只是實驗裝置,但一旦研究成功將攻克水下無人遙控潛水器下探萬米深度的技術難關,對國家深海科學考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