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寺

海雲寺

海雲寺,寺院名稱,目前在我國國內著名的有廣東海雲寺、遼寧海雲寺、浙江海雲寺、江西海雲寺等,均歷史悠久、影響遠播。

一、廣東海雲寺

寺院簡介

廣東海雲寺,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位於廣東番禺南村鎮員崗村陳邊村之間的秀麗清幽的雷峰山上。

廣東海雲寺廣東海雲寺
該寺在南漢期間(917-971)建成,原為海商捐建的佛教道場,曾名隆興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師駐錫該寺,重修擴建,命名為海雲寺。清末民初,海雲寺香火鼎盛,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抗戰爆發後,番禺淪陷,寺院被毀。從2008年開始,廣東省規劃重建海雲寺。創建發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南漢年間,該寺由賈胡(外國來華經商的胡人)馬羅年,為酬謝神恩捐資興建。相傳,馬羅年是往來“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洋人。有一天,他的船舶行到扶胥(今員崗一帶)江面,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危在旦夕。賈胡馬某祈求佛祖庇佑,如能渡過難關,他日定當酬謝神恩,興建廟宇。果然瞬息之間,風平浪靜,佛光普照,遠望雷峰山上發出一道靈光光彩奪目。後來,馬羅年就選定雷峰山上興建寺廟。清末民初,海雲寺香火鼎盛,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
抗戰爆發後,1940年番禺淪陷,一些無賴將脅迫住持交出田契後將住持殺害,強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毀,部分材料被“市橋皇帝”李輔群運去建“群園”(現為番禺區老幹部活動中心)。
禪院齋堂則最後毀於1958年大躍進期間,村民將寺廟的石頭、磚瓦拿去建了水閘、豬圈和雞舍,一代名剎被夷為平地。
由於“海雲寺”遺蹟的價值十分珍貴,從2008年開始,廣東省規劃重建海雲寺,希望能讓荒廢的古蹟重現光明,綻放盛世珍占的光芒。
歷史影響
雷峰海雲寺是廣州對外貿易的歷史見證地,又是嶺南傳統文化的勝地,為清初嶺南佛教中興的名地。當時天然和尚與他的傳弟子都是著名詩僧。其俗家弟子“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還有陳子壯、黎遂球、梁朝鐘、蘇曼珠、王邦畿、張穆等都是嶺南的著名詩人,都有詩集傳世,產生了“海雲詩派”和“海雲書派”,有些還是嶺南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
海雲寺在嶺南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相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嶺南時,曾路過廣州到市郊石榴崗(現海珠區新滘),遠望有清幽古寺,因而請人擺渡前往,登上雷峰山海雲寺(時稱隆興寺)。他目睹清幽古道,即興為古道題名為“金甌古道”。因此,海雲寺又稱為“金甌寺”。從此,雷峰山海雲寺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勝之地。開山第一人天然和尚是禪宗五葉之一曹洞宗第三十四世傳人。由天然和尚及其弟子開創或擴建的名剎有海雲寺、海幢寺、無著庵、芥庵、別傳寺、華首台寺、棲賢寺、歸宗寺等。天然和尚與他的本師道獨,師弟函可,及其弟子三代僧人的經解、語錄,都入藏浙江“嘉興藏”,體現了曹洞宗天然一系在

天然和尚畫像天然和尚畫像
嶺南佛門的地位。據說日本現有數間寺院均屬曹洞宗門系,由此可見海雲寺影響的深遠。
清初學者潘梅元描寫海雲寺詩道:“巍然壯麗遠臨江,夕照天花滿石幢。嶺外洞宗推第一,區中佛法此無雙,山回雲寺三峰列,水到雷門萬派降,才過溪橋心便息,不消高枕月橫窗”。這是對當年的海雲寺壯麗景象的寫照。
一代商僧天然和尚學識淵博、道風高邈、忠義愛國,不畏權勢,在社會上尤其是在士人之中威信極高。清軍南下,明朝覆沒,許多抗清或不願為清順民的士人遺老紛紛遁入空門,形成“十年王謝半為僧”的局面。天然和尚實際上成為明朝遺民的庇護者、引導者、精神領袖,海雲寺成為明遺民安身立命之地,也是明亡後抵抗清兵入侵的神聖堡壘。雷峰山上的海雲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留下不少歷史上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是憑弔古蹟的勝地。古剎重建

2008年,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的番禺餘蔭山房將進行擴建,而被毀棄已經超過半個多世紀的千古名剎海雲寺將在餘蔭山房的預留用地進行異地重建。
按規劃,餘蔭山房近幾年將重點進行二、三期擴建工程,一旦工程全面完成,景區面積將從現有的1500多平方米擴大到110000平方米左右。《規劃》將餘蔭山房劃成三大區域:其一是舊園區,這是景區的核心保護區域。古園區面積很小,只有2畝地,1000多平方米,再加上兩個古蹟,即一個祠堂、一個瑜園。二期工程有望今年內動工,爭取在明年底前完成。
三期是《規劃》的“重頭戲”,即將在餘蔭山房的東邊,申請征地210多畝,用於開展景區第三期擴建工程。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番禺氏族紀念館、嶺南畫派紀念館、賁南書院、番禺民間工藝館和千古名剎海雲寺重建。按《規劃》,被毀棄已經超過半個多世紀的海雲寺,將餘蔭山房的預留用地進行異地重建,規模宏大,是改擴建工程的最大亮點。據了解,番禺政府有關方面曾經多次組織專家召開研討會,併到海雲寺遺址附近村莊尋找很多當年曾經到過海雲寺的當地老人,請他們回憶印象中海雲寺的格局、布置情況。
《規劃》2005年就經區政府審核通過,現已遞交到廣州市,建設面積等還有待於規劃部門的批准。但相關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議程,正加快推進。區里各相關部門正合力解決開發建設中的問題,擬在2010年亞運會前完善好配套好,爭取在兩三年的時間裡見成效。

二、遼寧海雲寺

遼寧海雲寺位於遼寧省大石橋市迷鎮山,該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根據史料記載,寺院始建於唐朝初年,歷經戰火,數次被毀,後於清朝天聰九年重建。解放前夕再次毀於戰火。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以後,於1992年批准海雲寺為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僧人入寺住持寺務,寺院正式恢復重建,佛事活動得以正常開展。
現今本寺分上下兩個院落,上院是海雲寺功德堂,院內建築面積是1500平方米,可同時供800多人同時舉行大型的佛事活動。正殿是供奉藥師七佛的藥師寶殿,東邊是觀音殿,西邊是地藏殿。下院是海雲寺,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東西配房和天王殿。
現今本寺常住僧眾20多人,弘揚藥師法門,倡導人間淨土;每天晨鐘暮鼓、早晚功課不斷,講經說法,接引信眾,為當地的佛教弘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今已經成為遊客朝拜的聖地,佛教信徒理想的修學道場。

三、浙江海雲寺

浙江海雲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蘆浦鎮監後垟村。村內原有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所建之會善堂,至今破敗不堪。1981年,本村委及眾善信邀請敖江玉佛寺住持釋信寬來重建,選址前垟,東臨大海,面對沖雲破霧而蒸蒸日上之大好景觀取名謂之“海雲寺”。

浙江海雲寺浙江海雲寺
山門外座有七寶如來。“海雲寺”匾額兩側聯書:“海潮音吼普宣妙法醒迷夢,雲閣香熏共沐慈恩出苦輪”。天王殿中韋馱菩薩“三洲感應”,“聖跡昭垂任從劫火洞 然爐宛在,神功叵測深信金剛不壞杵猶存”。左右鐘鼓樓,中有放生池,上築拱形“六和橋”。24間左右廂樓中設藥師殿、齋堂、西方三聖殿、達摩祖師堂。大雄 寶殿有聯:“海霞輝大地淨土宏開光含萬象,雲氣貫長虹蓮花盛放香遍十方”,中座釋迦牟尼佛,高達八米,座前光明千燈塔,輪轉發光,殿柱上有錢庫蘇淵雷居士 聯頌:“婆娑教主慈心廣大常令眾生離火宅,極樂導師悲願宏深相迎迷子入蓮池”,殿後高懸壽匾,那是2002年信寬師八十誕辰,眾弟子所贈。七間三層藏經樓 中藏經繁多,168卷“龍藏”尤為醒目。左右亦各有三間廂樓,乃是“千佛樓”和“大悲樓”,上懸匾額是木魚方丈和林劍丹手書。天井內樹木蔥蘢,蓮池中蓮花 爭艷,真是:人間一方淨土,勝如仙島蓬萊。

四、江西海雲寺

江西瑞金海雲

江西海雲寺位於江西省瑞金市蠟燭峰主峰東側、蜿蜒盤旋,鋪設了219級石階,引遊人登上海雲寺。一年四季,常常雲霧繚繞,古道如盤龍,石階似飄帶,在雲霧中時隱時現,人行其中,舉足踏雲,飄然若仙,似凌空而去,

江西海雲寺江西海雲寺
真是“出凡塵喧囂之外,入虛無飄渺之間”。
海雲寺莊嚴肅穆,別具一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政府的支持和信眾的贊助下,海雲寺重修舊貌。大雄寶殿、千佛塔等寺觀建築群錯落有致,金碧輝煌。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朴初親筆題寫“海雲寺”一匾並高懸於大雄寶殿門前。新建的海雲寺莊嚴雄偉,供奉高達5米的貼金觀音塑像。海雲寺還上供眾多聖人的寶像,收藏有珍貴佛籍經卷和名家墨寶。江西進賢海雲寺

海雲寺位於進賢縣城東南白雲山旁水上公園湖中磨盤洲上,面積一萬餘平方。四面環水,水波蕩漾,遠眺好似海中一小洲,洲上景致奇特,林木繁茂,鳥語花香,微風拂寺,蕭瑟有聲。晨暮之時,雲霧繚繞,若隱若現,明媚之時,碧水映天,風景如畫,身入其中,猶如進入仙境。
海雲寺,原名福勝寺。據《進賢縣誌》記載,福勝寺建有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解放後,來此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仍絡繹不絕。“文革”期間福勝寺慘遭洗劫,諸多佛像被毀。1985年10月,縣政府決定在白雲山下馬井港區域建造磨盤洲水上公園,並把修復海雲寺列為建造水上公園的重要項目之一。1992年4月,南昌市政府宗教處批覆同意修復海雲寺,在當地皈依弟子張萍等居士的帶頭資助下,附近眾多居士、信士紛紛結緣資助,經過三年的艱辛創建,海雲寺已初具規模,建築面積已達近千平方米,恢弘的殿堂與優美的自然風景相互映輝,如詩如畫。1995年2月,寺中迎進緬甸漢白玉雕佛像,2米多長的玉雕臥佛和1.5米高的坐式玉雕觀音菩薩,雕刻精細,惟妙惟肖。
寺中康王菩薩更是遠近聞名。解放前,縣城四月初八朝拜“康王”,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一天。據傳說,康王是宋朝人,他在進賢(當時稱鍾陵)做官,盡心為民。有一年天旱,居民沒有水吃,當地有一水井,其水有毒,他怕民眾飲水中毒,自己先飲,飲後臉上發紫,中毒死了。民眾很感動,立廟塑像祀之。四月八日是康王的生日,當地民眾自發舉行盛大集會,朝拜康王。
據本縣舊志中康王廟碑載:王姓康,曾主鎮鍾陵。宋神宗時,迎敵贏洲,孤軍墮重圍,不屈而死。謚忠烈,諭四方立廟祀之。

五、山西臨汾海雲寺

詩曰:
南喬古剎參禪地,
滄桑幾度猶可追;
兵連禍結劫數盡,
衲子覓蹤彩雲歸。
海雲寺地處山西省臨汾市平陽福地臥虎山下(縣底鎮南喬村)距城11公里。寺廟始建於漢,歷朝均有修茸,建築面積650平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設計精湛,實屬東山之瑰寶,平陽文物之明珠。
海雲寺歷史悠久,高僧輩出,有資料證實,自唐至清就有高僧39位,特別是明代碧天和尚為修建海雲寺,其功蓋世,與其徒弟福穩和尚為海雲寺殫精竭慮,歷經艱辛,在當時聲名遍播堯天(福穩和尚奉邀西去臨汾喬家莊修建淨土寺,該寺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成為平陽名剎之一)。
海雲寺有:三大士殿,鐘樓,大雄寶殿,接引殿,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法堂,海舍塔。歷經滄桑,斗轉星移;巍巍廟宇,寶相莊嚴; 弘法利生,古韻猶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