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衛[椒江舊稱]

海門衛[椒江舊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椒江舊稱海門,因椒江出海處南北牛頭頸山與小圓山對峙,狀如大門而得名。入明以後,由於“倭寇為患”,海門建城設衛,逐漸成為軍事重要地點。

海門衛[椒江舊稱] 海門衛[椒江舊稱]

海門衛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仍有數十處,如戚繼光紀念館、晏清門、海門雙塔、古烽火台等。

清光緒年間,海門碼頭商賈雲集,盛極一時,有“小上海”之譽。海門衛城是台州海防文化的縮影、精華和起源,明清江浙地區重要的市井商業中心之一,也是江浙地區最為繁榮的海上貿易碼頭,是台州文脈之所在。

明築海門衛城時,衛城內的街巷已基本形成,它的基本布局是五縱三橫。這裡說的縱、橫,是按現代地圖上北下南,認南北向為縱、東西向為橫。

五縱街道是:南北向主街為倉前街和倉頭街(今南新椒街),往東第一條是龍鬚巷、壽亭路(今光明路);第二條是東橫街(今烏衣巷,南北走向,因舊時以東西為直、南北為橫,故稱橫街)、後巷和鼓樓巷;第三條是北門路和東門后街(今戚繼光路)。

主街西面是西橫街(今育才路)。其它還有捻子巷、金銀巷、後巷(今永泰街)、賣布巷、賣鹽巷、賣豬巷、豁腳巷、參府巷等小巷;後期還在靖波門外吊橋周邊發展賣羊巷、賣雞巷等。

三橫街道是:南面的橫街為棋盤街、寶劍街和東門前街(即今西門路和東門路),中間的橫街是西門前巷(今石公廟巷)和大衙巷(此名是海門設參將衙門後才有的巷名,今稱衙門巷),北面橫街是梅梨巷(後又稱天后宮巷,今稱雙忠路)。

海門衛城就是按照這些街巷布局建設,這些街巷的存在,也足可證明該地的商貿經濟不可小覷。

城設五門:東門稱晏清門,設東門嶺頭,有東門前街通達;西門寧遠門,設棋盤街末端;南北主街南端設南門德風門,北端設小北門靖波門;另在東橫街北端設大北門臨江門。

晏清門立於東山之上,是海門衛城五城門中唯一一座完整保留下來的城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和文化價值。2008年11月,區政府將海門衛城垣僅存東門嶺的晏清門(東門)列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門衛[椒江舊稱] 海門衛[椒江舊稱]

城內有五河:一條在東部引南門河水入椒江,由東南水門經龍眼橋、穿城隍廟,與烏衣巷平行,於黃牛橋(後訛傳為黃岩橋)折西,出南山殿水門與東沙河相接,排水於營防浦;一條曰西河頭,起自南城腳與西橫街平行,出西北水門,排水於西沙河;一條起自南山殿與龍鬚巷平行接南門關刀河;一條自城隍廟起,與大衙巷、前巷平行接西河頭;一條自黃牛橋始,與東橫街平行,至鼓樓再順寶劍街接關刀河。

戚繼光屯兵海門衛,正在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最嚴重的時候,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政府改變沿海防務,調遷抗倭名將戚繼光來到浙江就任台金嚴首任參將,屯兵海門衛。海門人民為了紀念戚繼光的抗倭功績,1562年於城隍廟內建戚公祠,永奉香火。東山對於海門衛而言,意義重大。東山凝聚的人文資源堪稱椒江海疆文化之精華。戚繼光還曾在東山公園設防抗倭,至今還留有一處烽火台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