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海棠胡同》的劇本正式動筆是始於2009年夏,一些具體的故事的線索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進行編織和組建的。但是故事的核心,卻起始於很早。 80年代,改革開放,整個社會開始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議題。經過了90年代的動盪,千禧年的迷茫,人們開始慢慢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並一一爭先恐後地踏進了這種潮流之中。
05年後,首先是上海,杭州緊隨其後,緊接著,北京等全國性大型城市,相繼開始了這一場波濤洶湧的房價漲潮。自06年以來,北京的房價漲幅已經不知翻了多少倍,即便是今日,每天的房價動盪也是瞬息萬變,既讓人聯想到07年的股市,又讓人想起了法幣時期的物價。歸根到底,是什麼引起房價的哄漲?市場。市場由什麼構成?消費者。消費者是什麼?人。
城市裡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原本屬於這裡的,以及原本不屬於這裡的。這裡曾經的主人,這裡未來的主人。捍衛者、征服者、追逐者、守望者,都在這北京城裡。他們有曾經世代在此居住的“老北京”;有已經功成名就,要來“天子腳下”一展宏圖的“成功者”;有抱著夢想,來到大城市,來看看城裡的月亮是否更圓的“蟻族”……等等等等,欲潮催動著人潮,各種文化、理念的衝突和交融,使一座北京城即將要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換血”。
我們無意於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來為某一方辯護或呼喊。我們只能儘量地站在一個客觀地角度平靜地敘述,來默默觀看這一場變革,發生在我們熟悉的北京城,我們日益陌生的北京城。
劇本中的人物、故事,或許是整個北京城的故事,或許就在某個我們熟悉抑或陌生的街頭巷尾,或許他們曾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許,我們就身在其中。
演出的現實意義
前面說了很多種人,就是這些人,構成了當下大城市中的人潮。而本劇中的人物,也可以一一對號入座。如上文提到,在這次變革和“換血”中,各種理念之間會有一場極大的衝突。其實在每次融合的過程中,這種衝突都是在所難免的,不過隨著歷史的進程,人們漸漸遺忘了那些衝突,而保留下了那些融合的結果。歷史上的那些融合,有時甚至伴隨著血腥的殺戮,而當下的這次融合,也是充滿了激烈的矛盾衝突,當然,社會進步了,人類文明了,不過,在這種文明下,卻仍然保留著最原始的欲望、手段,也保留著最單純的留戀、憧憬。
本劇試圖將這個時代中的這個城市,濃縮在一個即將拆遷的院子裡,幾個人身上。這個時代的這個階段即將過去,在歷史的煙雲中,其實也就是一個瞬間,我們期待能通過我們的創作,將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記錄下來,沒有喝彩、也沒有惋惜地,去靜靜地觀看著,發生我們身邊的這些人、這些事。
現實生活中,矛盾是尖銳的,也是日益激化的。結合到每個人身上也是不一樣的。蕭老太太心中所堅守的,就是這座院子,對亡夫的半個世紀的承諾。對他來說,一切都生活在過去。沒有未來。而對陸天宇來說,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梁德寶和魏老師,絞盡腦汁地在與開發商鬥智鬥勇,對他們來說,生活是有希望的,而一切希望,都是寄托在房子上。
魏佳梁辰這一對年輕人,理論上,應當帶有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他們卻也在恐懼,恐懼成長,恐懼責任。在當下這個時節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房子,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而他們太過年輕、稚嫩,而房子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巨大壓力,如同五行山一般沉重地壓制下來,使他們焦躁不安。
林志龍則是另一類人的代表,他們帶著夢想來到首都北京。一部分人留下了,一部分人走了。還有一部分本來該走的人堅持著流了下來。林志龍顯然沒有第三類人那么窘迫,他很從容,但他時刻能感到這個城市的人們對他的牴觸和逆反,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反抗,來融合。而黃永良,則是在另一個極端上尋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和歸宿,即便這是一條不歸路。
這個時代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對於地域的概念又開始明確起來。網上的很多文章甚至帶有極強的攻擊性。上海白領們發明了一個新興的辭彙“硬碟人”。其典故出自一個叫做 寬頻山 的上海網站。寬頻山上上海人居多,所以上海人關注的話題自然比較多了,而“外地人”作為流動人口很多的上海來說自然是眾多熱門話題之一。但是由於原本中性的辭彙“外地人”由於帶上了一分貶義,有時候便成了防止地域歧視的禁語。因網友習慣用“WDR”縮寫代替“外地人”,之後“WDR”這一縮寫被管理員禁止(但當時“外地人”卻未被管理員禁止),隨後“VVDR”相繼蒙蔽,但因 WD 兩字母和硬碟生產商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縮寫相符合,故有用戶將外地人改稱為“西部數據”人,日後逐漸演化成“硬碟人”。
這個帶有極強侮辱性的辭彙的出現,將會更加強烈地加劇上海這座城市裡原住居民和外來人口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成為這座城市的關注重點,如近來所謂的“海派名嘴”周立波,就是以談論硬碟人的脫口秀起家的。但其實,隨著時間,這些爭論和鬥爭,都會煙消雲散,而這座城市依舊會存在著勃勃生機。
上海市裡的本地居民和外來居民的比例是7:13,本地人口占35%,而北京的比例是1:8,本地人口占11%。至於北京是否日後也會產生這種帶有侮辱色彩的辭彙,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種衝突,同樣也會出現,這種矛盾,同樣也會激化。
幾輩子街里街坊世交的鄰居,將會在這次換血中,從天壇腳下,搬到五環以外,取而代之的則是高樓大廈,裡面的居民則是新北京人。在這裡,北京居民帶著他們與生俱來的優點和缺點,帶著這種種不適應,來慢慢地適應這種新的格局。
人類的天性是與記憶作鬥爭:努力去銘記那些注定被遺忘的;努力去遺忘那些注定被銘記的。北京城所經歷的這個時刻,其實如同流水一般,不經意地走過,也會不經意的流逝。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作品,來記錄下這個時刻,等到這個時代結束後,人們再回過頭時,能夠靜靜地,回望這個故事,不求他們沉思或反省,只希望他們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段故事。
主創團隊
主創人員名單: 製作人:張晞
執行製作人:龔朝暉
導演:王劍男
編劇:霍達
製作統籌:于洋
舞美:曹璐
燈光:高潔
音樂:樊沖
服化設計:武莎莎
劇情簡介
故事就發生在當下的北京城,被高樓大廈包圍的海棠胡同里,僅存最後一個院子,裡面三家“釘子戶”與開發商之間的一場“博弈”。一位半路殺出的記者吳偉的介入,打破了這座院子裡最後一絲殘留的平靜。下崗廚子梁德寶、退休教師魏老師,以及一位在半個世紀前紅極一時的鼓書藝人蘇宛君,這個釘子戶“三角同盟”,將與以天寶園集團董事長陸天宇進行最後的“鬥爭”。 釘子戶們說出了自己各自的難處,他們不再是“刁民”;開放商也講出了自己的道理,他們不再是“奸商”,而所有的問題聚集到一起,不再僅僅是這座院子,也不僅僅是這條胡同,而是偌大的一座北京城,這座城市將何去何從,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將何去何從,是否真的要“經歷一次換血”?海棠胡同的最後一座建築——蕭家大院的去留,這些最後“堅守”的住戶的去留,這些歷經200年風雨的海棠樹的去留,都將一一展現。
卻道海棠依舊。
導演的話
我們試圖將這個時代中的這個城市,濃縮在一個即將拆遷的院子裡,幾個人身上。這個時代的這個階段即將過去,在歷史的煙雲中,其實也就是一個瞬間,我們期待能通過我們的創作,將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記錄下來,沒有喝彩、也沒有惋惜地,去靜靜地觀看著,發生我們身邊的這些人、這些事。 我們無意於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來為某一方辯護或呼喊。我們只能儘量地站在一個客觀地角度平靜地敘述,來默默觀看這一場變革,發生在我們熟悉的北京城,我們日益陌生的北京城。劇本中的人物、故事,或許是整個北京城的故事,或許就在某個我們熟悉抑或陌生的街頭巷尾,或許他們曾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許,我們就身在其中。
精彩看點
看點一:強大的演員陣容。楊立新、宋春麗、郭達、郭冬臨加盟,楊立新首次接演體制外話劇;宋春麗在多年後走出熒幕,走上舞台;郭達從春晚來到話劇舞台,一樣的幽默,不一樣的嚴肅。還有80後的新生力量,同台競藝。
看點二:反映時下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房子。小小的《海棠胡同》,牽扯出大大的社會萬象。幽默的背後是嚴肅的社會現實。
看點三:舞台置景。兩百年的西府海棠,精緻的置景讓人身臨其境。
看點四:原創音樂與京味兒韻律相結合。該劇所有音樂均為原創,既融合通俗流行音樂的元素,又有京韻大鼓和鴿哨等老北京最熟悉的聲音,除了視覺,同時能給人聽覺上的愉悅。
犀利台詞
老北京說:“從市中心搬到五環外頭去,憑什麼?我們這兒一環不環,這是點兒!祖祖輩輩的老北京,幹嗎搬到鄉下去?那不成了鄉下人了?”“要是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徵用土地,比方說拓寬馬路,或是建博物館、蓋學校,我們沒話說;可是開發商蓋的是商品房,他賣樓賺錢,倒要我們為他作犧牲,這沒道理啊!”“你沒有義務給窮人蓋房,我也沒有義務給富人騰地兒!”
外地人說:“等我買了房,就把我媳婦接來,讓我兒子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當個北京人,我就是北京人的爹了!”“人命和房子相比,當然是房子重要!現如今,頂不值錢的是人命,越來越貴的是房子!”
記者說:“京城房貴,居大不易!房子,房子,在當代中國,沒有任何一個詞兒能這么牽動人心,難道‘有錢的進來,沒錢的出去’就是這座城市的惟一出路嗎?”
編劇霍達
國家一級作家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著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600餘萬字。
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補天裂》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長篇小說和電視劇兩個獎項,並被評為建國五十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話劇劇本《紅塵》獲第二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
電視劇《鵲橋仙》獲首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電影劇本《龍駒》獲建國四十周年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
代表作尚有長篇小說《未穿的紅嫁衣》,大型歷史劇本《秦皇父子》等。
曾任開羅電影節國際評審、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一級編劇,生平及成就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導演
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在校期間任共青團支部書記。
2004年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任導演。
曾導演《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從清晨到午夜》
《夜遊戲》 《特別的愛》 《堅守》《物理學家》等話劇。
2007年5月獲文化部授予的“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2008年赴四川震區與他人聯合導演的話劇《堅守》受到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表彰,劇組被評為抗震救災優秀集體。
2008將瑞士劇作家迪侖馬特的名劇《物理學家》首次搬上中國話劇舞台,獲得廣泛好評,2009年再度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