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海濱故無山。一日,忽見峻岭重迭,綿亘數里(1),眾悉駭怪。又一日,山忽他徙,化而烏有(2)。相傳海中大魚(3),值清明節,則攜眷口往拜其墓(4),故寒食時多見之(5)。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注釋”
(1)綿亘(gèn艮):連綿橫貫。
(2)烏有:無有,沒有。
(3)海中大魚:指鯨魚。
(4)眷(juàn倦)口:猶眷屬,家屋。底本“口”字殘缺。
(5)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二日。因兩個節日鄰近,古人常將其聯繫在一起。
譯文
東海的海邊上,本來沒有什麼山。一天忽見海中峻岭重疊,連綿數里,大家都很驚訝奇怪。又一天,群山突然遷徙到別的地方去了,海邊上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山全不見了。人們傳說海中有大魚,到清明時節,它們就攜家帶口,去祖墳祭墓,因此,在寒食時節經常見到。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蒐集編定為《蒲松齡集》。他的書中常常出現“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