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貿易公司
正文
英國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由王室特許成立的、享有經營海外貿易特權的團體。16世紀以前,英國僅有兩個組織不很嚴密的全國性海外貿易商人的團體,即出口羊毛的羊毛商人公會和出口呢絨的商業拓殖家公會。新航路開闢以後,商人積極要求開拓海外貿易。圈地運動的開展和毛紡織業的興盛,迫切需要開闢更大的國際市場。與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結盟的封建專制政府,為了自身統治的需要,執行重商主義政策,積極支持商人開拓海外市場。因此,商業拓殖家公會逐步發展,於1564年獲得王室所頒特許狀,享有成立公司的全權,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組織形式。在此前後,英國又陸續成立了莫斯科公司(1555)、西班牙公司(1577)、東陸公司(1579)、利凡特公司(1581)、東印度公司(1600)、法蘭西公司(1611)、哈得孫灣公司(1670)以及若干個北非公司。這些公司都獲得王室特許狀,分別壟斷某一地區的貿易。海外貿易公司以出口呢絨為主,也輸出為數不多的羊毛、鉛、錫等原料。倫敦成為當時國際貿易中心之一。海外貿易公司從組織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帶有較濃封建行會色彩的規約性商團,其成員獨立經營,商團通過限制入會和規定貿易活動等措施進行管理。商業拓殖家公會是其代表;另一類是近代資本主義股份公司的雛形,它作為整體進行貿易,由選出的委員會實行管理,商業利潤按股份在股東間分紅,虧損也要分擔。東印度公司是其代表。
海外貿易公司對英國資本主義的成長起過很大作用。它擴大了海外貿易,使英國毛紡織業中的資本主義再生產得以維繫;同時,它也是英國向海外擴張殖民勢力的工具,它的活動為不列顛海外帝國奠定了基礎。貿易公司通過海外經營和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產物的海外貿易公司,是持有王室特許狀而且限制性和保守性很強的既得利益集團,在資本主義的成長過程中,與國內呢絨商、無特權外貿商發生深刻矛盾。17世紀,雙方進行了長期鬥爭。1689年國會通過法令,取消了除利凡特、東陸、莫斯科、北非 4公司以外的其他海外貿易公司的特權,給予呢絨出口的自由。到19世紀中葉,大部分海外貿易公司隨著所獲特權的消失而相繼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