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海南家庭旅館, 海南是國際旅遊島,海南主要以旅遊度假,奧巴斯房產,歡迎合作,海南家庭旅館價格,休閒,商務活動的集散地,海南家庭旅館是國家重要支點程項目,海南家庭旅館海南將成為,物流,電子軟體園,汽車貿易,醫藥,軟體工程,也將主打重頭戲,房地產,樓盤,海南家庭旅館,海南重視休閒度假,旅遊產業發展,海南家庭旅館,國家重扶持項目,綠色環保產品,海南家庭旅館,也將必唱重頭戲,海南的未發展海南家庭旅館,海口家庭旅館,三亞家庭旅館,同時發展, 奧巴斯房產,也將積極努力,為海南國際旅遊島做出貢獻,海南,海口,三亞,文昌,瓊海,,萬寧,儋州,東方,定安,屯昌,澄邁,臨高,白沙,昌江,樂東,陵水,保亭,瓊中,洋浦,,五指山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定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島設定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定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
在西漢時期,從漢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設縣,至漢元帝初元三年罷棄,前後歷時65年,海南島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的。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繫。
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併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定崖州,統於廣州。時儋耳歸附俚僚首領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請命於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書》均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峒”,是為“海南”一詞的最早記載。崖州設定,此事意義重大。從漢元帝罷撤珠崖郡之後,歷代州郡治所均設在大陸,對海南地區只是“遙領”而已。至南朝梁時,始在海南本土設定崖州,有效地管轄海南島全境。
西漢至南北朝,大概經歷了始置、罷棄、遙領、重建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海南開郡設縣,雖經殘暴手段實現,但從歷史上看,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由於此後治理政策失誤和中原多亂,海南長期處於自治的狀態。南朝梁時,在廢儋耳郡歸附俚人首領冼夫人達千餘峒的基礎上重建崖州,這對後來歷代中央王朝有效統治海南有著重要的意義。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海南島,帶來了閩南文化。同時莆田文化發達,考中致仕遍布中原,朝廷派官到海南任職也多數是莆田人,任職滿後定居在海南。
4.明清時期
海南風光(天涯海角)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隸於廣東省。從此,海南島歸廣東省管轄。
洪武九年,海南島屬廣東布政使司海南道。當時領縣情況是:
瓊州府領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樂會、會同7縣;儋州領宜倫、昌化2縣;萬州領萬寧、陵水2縣;崖州領寧遠、感恩2縣。海南島1府3州14縣。
正統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併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併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併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併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並成了明代的定製。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
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清代,于海南設定瓊崖道。下屬:
瓊州府(治今瓊山市府城鎮),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鎮)、澄邁(治今澄邁縣東北)、定安(治今定安縣)、文昌(治今文昌市)、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高縣)、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西北),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5.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海口所改稱鎮。民國十五年脫離瓊山縣建市。
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十年廢道制。民國二十一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里制。
據許崇灝《瓊崖志略》記載,當時白沙縣是析原儋縣屬的雅叉、白沙、元門、龍頭、炳邦峒;昌化縣屬的霸王、烏烈、大坡、保平、馮虛峒;感恩縣屬的吳什峒;陵水縣屬的南流、十萬峒;定安縣屬的新市、營根鋪、加釵、小水峒和思河圖;崖縣屬的紅毛上、下峒和道裁、紅茂村;瓊山縣屬的加泉、林灣峒等邊沿山區合併而成。
保亭縣是析原崖縣屬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羅、抱龍、同甲、水滃峒;陵水縣屬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烏牙峒和嶺門、白石圖;萬寧縣屬的稅司、南橋、西峒、北峒;樂會縣屬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圖;定安縣屬的船埠、南引、加冬圖和母瑞山等邊沿山區合併而成。
樂東縣(當時又叫樂安縣)是析原昌化縣屬的七差;感恩縣屬的東方、馬隆、雞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溝;崖縣屬的樂安、多澗、抱善、抱江、龍鼻、潭寨、多港、頭塘、萬沖、番陽峒等山區合併而成。
6.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海南景物(世紀大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海南島的建置為行政區,1951年設行政公署,駐瓊山。在島的南半部地區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沖山鎮(今五指山市沖山鎮)。
1950年5月海南島宣告解放,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性管制。 次年4月,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職權。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1976年10月改稱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區管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直轄北部的瓊山、文昌、臨高、澄邁、瓊海、屯昌、儋縣、萬寧、定安9縣1市,設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
1987年撤銷海南行政區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實行省直接管轄市縣的體制。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置沿革情況:
1948年6月五指山地區解放,1949年3月成立“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 下轄白沙、保亭、樂東3縣,行政委員會駐白沙縣毛貴(今五指山市毛陽鎮)。1950年遷駐加釵,同年八月遷駐番陽,直轄白沙、保亭、樂東、瓊中4縣,屬瓊崖人民政府領導。1951年1月撤銷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專署級),區人民政府駐樂東縣抱由鎮,行政區劃包括樂東、白沙、保亭、瓊中、東方等5縣,共16個區、132個鄉。1953年自治區首府駐地由抱由鎮遷駐保亭縣。1954年,將原屬海南行政區的崖縣、陵水兩縣劃歸自治區管轄,範圍擴大到7個縣,32個區,459個鄉。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9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7縣共成立56個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自治州人民政府遷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辦公。又將州內原284個鄉(鎮)並為107個大鄉(鎮),並在此基礎上合併大縣,將原州轄7個縣並為4個,由昌感、東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併為東方大縣,保亭、陵水、崖縣及萬寧的興隆農場合併為榆林縣,瓊中縣及白沙的部分地區合併為瓊中縣,樂東縣和崖縣、東方、昌感等縣的部分合併為樂東大縣。1959年至1961年又先後恢復原7縣建置,並從東方大縣分出一部分地區成立昌江縣。1961年11月恢復自治州行政機構,州政府搬回通什鎮。
1984年崖縣撤縣建三亞市,1987年設立通什市。自治州管轄七個縣兩個市。
1987年12月,因建省辦經濟特區的需要,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自治州內建立了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通什市為縣級市,兩市繼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
1994年1月24日,瓊山撤縣設市。
2001年7月,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縣級)。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覆《海口調整行政區劃》,瓊山市併入海口市。
海南各市縣體制變化較大的有:
瓊山市。1994年1月24日,瓊山撤縣設市(縣級)。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覆《海口調整行政區劃》,瓊山市併入海口市。
屯昌縣。新建縣,前身是1948年由澄邁縣的第二區(今西昌鄉)、瓊山縣的第二區(今新興鎮、大同鄉、屯昌鎮、黃嶺鎮、藤寨鄉、南坤鎮)組成新民縣,1949年2月又將原定安縣的南呂、烏坡、楓木、北海、嶺門鄉成立定西特別區(相當於縣級建置),1950年5月,定西特別區併入新民縣。因同遼寧新民縣重名,1952年國務院為了便於管理,遂將海南新民縣以治所之名,更名為屯昌縣。
瓊海市。海南歷史上未有瓊海的建置。195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由瓊東、樂會兩縣合併而成。因地處瓊州東海岸,故取瓊海為縣名。1992年11月,撤縣建瓊海市(縣級)。
儋州市。1993年3月,撤儋縣建儋州市(縣級)。
文昌市。1995年11月,撤文昌縣建市(縣級),駐文城鎮。1997年文昌市府部分遷往清瀾鎮。
萬寧市。1996年8月,撤萬寧縣建市(縣級)。
三亞市。前身是崖縣,縣城駐崖城,1954年10月遷至三亞鎮。1984年5月以崖縣行政區域設立三亞市(縣級),因治所得名。1987年12月,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五指山市。原稱通什市,通什市是新設縣級行政區域。原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駐地,當時稱作通什鎮。1987年1月由保亭、瓊中、樂東三縣劃鄉析鎮組成。2001年7月改稱五指山市。
東方市。1952年將原昌感、樂東、白沙、儋縣部分地區劃入建立東方縣。境內有東方、中方、西方三村,當時設治於東方村,故得名東方縣。1958年將昌感、東方、白沙三縣合併為東方縣(稱東方大縣),治所先設在寶橋(叉河),1960年遷八所。1962年分縣,恢復白沙縣,復立昌江縣。1987年12月建立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3月撤縣建市。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設縣始於1948年2月,由中共瓊崖特委設定。1949年3月併入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劃鄰縣部分地區復置瓊中縣。因位於海南中部得名。1987年12月,建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山脈與河流: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至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於海南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於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水面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 47%。南渡江發源於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瓊山市入海,全長 311公里;昌化江發源於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長 230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於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
海南省歷史名人
海瑞(公元1514 年~公元1587 年) 海南瓊山人。明朝名臣、政治家。他一生剛正不阿,被世人稱為“南包公”、“海青天”,史稱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丘浚(公元1418~1495年)海南瓊山人,明朝理學名臣、學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著有《大學衍義補》、《丘文莊集》、《投筆記》等,同海瑞被譽為“海南雙壁”。與王佐、海瑞、張岳崧並稱為海南歷史上的四大才子,是海南老少皆知的著名歷史人物。
王弘誨(公元 1541 年~公元1617 年) 海南定安人,明代名臣、教育家。禮部尚書(正二品),卒後贈太子少保。王弘誨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奏考回瓊”。
張岳崧(1773-1842),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文學家、書畫家。是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博學多才,文章、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件件精通,“海南四絕之一”。
王桐鄉,原名王佐,(1428-1512)海南臨高人,因他家鄉盛產刺桐,故名王桐鄉,是五百年前明代的著名詩人。他與明代文臣之宗的丘竣、“海青天”的海瑞和清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合稱為海南“四絕”(即“四才子”)。
邢宥(公元1416~公元1418年) 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學者。為官20餘年,歷任四川站定臨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等職。著有《湄丘集》。他與丘浚、海瑞齊名,合稱海南“一鼎三足”。
鍾芳(公元1476 年~公元1544 年) 海南三亞人。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他“上繼文莊(丘浚),下啟忠介(海瑞)”,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著有《春秋集要》、《學易疑義》等著作,被人尊稱為“嶺海巨儒”。
唐胄(公元1474年~公元1359年)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歷任戶部山西司主事和河南司主事、員外郎、廣西提學僉事、雲南按察司副使、雲南右參政、雲南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戶部右侍郎等職,後調任北京戶部右侍郎,又轉為右侍郎。著有《瓊台志》等。
王映斗(1797—1878),海南定安人。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官至大理寺卿(從二品,相當最高法院院長)。“生而顯異,讀書過目成誦……海外無雙”為人誠直正大,為官公正廉明,關心人民疾苦,愛國憂民。
符紹儒(1905年~1944年),海南東方市人。四十年代初,他曾任中共昌感縣抗日民主政府轄下的新榮鄉鄉長。1944年6月,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日軍抓住,日軍獲知他就是共產黨政府鄉長,不禁喜出望外,如獲至寶,馬上把他轉移到日軍設立於今東方境內黎族地區最大的軍事據點——東方據點,並對他嚴刑拷打,妄圖從他的嘴裡了解到中共昌感崖縣政府的秘密,但日軍沒有從他口裡得到任何情報已是便殘忍地把他殺害。符紹儒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真可謂是為了革命赴湯蹈火,不怕犧牲,浩氣長存。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榮譽稱號!
宋慶齡(1893年~1981年) 海南文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鄧小平在宋慶齡追悼大會上的悼詞中說:“她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女性”。
宋慶齡
張雲逸(1892年~1974年) 海南文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萬里長征,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百色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八大中央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
周士第(1900年~1979年) 海南瓊海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先後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
馮平(1899年~1928年) 海南文昌人。歷任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所長、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兼西路總指揮等職。29歲時在澄邁縣金江鎮被害。
馮白駒(1903年~1973年) 海南瓊山人。海南革命領導人代表、革命家,瓊崖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周恩來讚譽“馮白駒同志是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鄧小平為他的雕像題寫“馮白駒將軍”五個大字。
莊田(1906年~1992年) 海南萬寧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任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副司令員,與馮白句司令員一道,領導瓊崖人民的抗日鬥爭,後任桂滇黔邊給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等職。
馬白山(1907年~1992年) 海南澄邁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游擊隊獨立縱隊參謀長、支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參謀長、總隊長、副司令員兼總隊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
吳克之(1911年~1985年) 海南瓊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參謀長、支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參謀長、總隊長、副司令員兼總隊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軍區黨委常委。
李向群(1978年~1998年) 海南瓊山人。1998年他隨部隊赴湖北省荊州抗洪搶險,在公安縣南平鎮堤段的抗洪保衛戰中,他帶病堅持搶險,先後4次暈倒在大堤上,終因勞累過度,搶救無效,於1998年8月22日壯烈犧牲,年僅20歲。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李向群“新時期英雄戰士”榮譽稱號,並親筆題詞:“努力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李向群式的英雄戰士”。
民俗風情
海南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美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樸、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指、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特色活動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曆“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 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海南島重要賽事有: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世界小姐、世界先生等。
土特產品
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絲、椰花、椰子糖角、椰子糕、椰子醬等。
民族工藝品:牛角雕、藤器、海南紅豆、木畫、木雕、根雕系列產品
金飾品和珠寶:條紋珠、金剛珠、佛珠、星月珠、瓊珠、海水珍珠、天然水晶
熱帶果脯及鮮果:咖啡、胡椒、牛肉干、鹿製品、海產乾品、特色茶、芭蕉、鳳梨、鳳梨蜜、橙子、番荔枝、番石榴、海南柚子、紅毛丹、黃皮、荔枝、青椰、糖棕、紅椰、榴槤、龍眼、芒果、人參果、木瓜、香蕉、馬來葡萄、楊桃、腰果、山竹、檸檬、酸豆、蛋黃果、猴麵包、西番蓮、神秘果、橄欖、檳榔
傳統名菜
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雞)
“四大名菜”之首的 文昌雞是一種優質育肥雞,因產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據傳,文昌雞最早出自當地潭牛鎮天賜村,此村盛長榕樹,樹籽富含營養,家雞啄食,體質極佳。文昌雞的特點是個體不大,重約1.5千克左右,毛色鮮艷,翅短腳矮,身圓股平,皮薄滑爽,肉質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雞,傳統的吃法是白斬(也叫“白切”),最能體現文昌雞鮮美嫩滑的原質原味。同時配以雞油、雞湯精煮的米飯,俗稱“雞飯”。海南人稱“吃雞飯”即包含白斬雞在內。白斬文昌雞在海南不論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場。在香港、東南亞一帶備受推崇,名氣頗盛。
“四大名菜”之一的 加積鴨,俗稱“番鴨”,是瓊籍華僑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鴨,最早在瓊海市加積鎮養殖繁衍,而又以該鎮加祥街一戶丁姓居民飼養的番鴨最為出名。其養鴨方法特別講究:先是給小鴨餵食淡水小魚蝦或蚯蚓、蟑螂,約二個月後,小鴨羽毛初上時,再以小圈圈養,縮小其活動範圍,並用米飯、米磣摻和捏成小團塊填喂,20天后便長成肉鴨。其特點是,鴨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間夾一薄層脂肪,特別甘美。加積鴨的烹製方法有多種,但以“白斬”(又稱“白切”)最能體現原質原味,因此最為有名。
“四大名菜”之一的“ 和樂蟹”產于海南萬寧縣和樂鎮,以甲殼堅硬、 肉肥膏滿著稱,與文昌雞、與積鴨、東山羊並列為海南四大名產。“和樂蟹”的烹調法多種多樣,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為佳,既保持原味 之鮮,又兼原色形之美。
“四大名菜”之一的海南 東山羊地方風味萊。用特產萬寧東山嶺的東山羊肉,配以各種香料、味料,經過滾、炸、紋、蒸、扣等多種烹調法精製而成。
另外“港門粉”產於三亞市港門地區,“曲口海鮮”產於東寨港,“石山羊”產地海口市瓊山區羊山地區,“臨高乳豬”產地臨高,“海南粉”產地海口市靈山鎮,“抱羅粉”產地文昌抱羅鎮,“後安粉”產地萬寧後安鎮,“清補涼”等都是海南特色美食。
海南省資源
土地資源
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土地總面積344.2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約42.5%。可用於農、林、牧、漁的土地人均約 0.48公頃。由 於光、熱、水等條件優越, 生物生長繁殖速率較溫帶和亞熱帶為優,農田終年可以種植,不少作物年可收穫2至3次。按適宜性劃分,海南島的土地資源可分為7種類型:宜農地、宜膠地、宜熱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 海南島已開發利用的土地約315.2萬公頃,未被開發利用的土地約26萬公頃,其中 可用於大農業開發利用的約占90%。海南土地後備資源較豐富,開發潛力較大。
作物資源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 主要有水稻、 旱稻、山蘭坡稻、小麥,其次是番薯、木薯、芋頭、玉米、高粱、粟、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麻類、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種類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類29科、53屬,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鳳梨、荔枝、龍眼、香蕉、 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楊桃、鳳梨蜜等; 蔬菜有120多個品種。海南島熱帶作物資源豐富,島上原來生長有3000多種熱帶植物,建國後,從國外引進1000多 種,並從國外野生資源中發掘出1000多種有用植物進行栽培試驗,均取得顯著成 績。目前,栽培面積較大、經濟價值較高的熱帶作物主要有:橡膠、椰子、油棕、 檳榔、胡椒、劍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資源
海南的植被生長快,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為止,海南島有維管束植物4000多種,約占全國總數的 1/7,其中600 多種為海南所特有。在4000多種植物資源中,藥用植物2500多種;喬灌木2000多種,其中 8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20多種; 果樹(包括野生果樹)142種;芳香植物 70多種;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 樹木200多種。 植物資源的最大藏量在熱帶森林植物群落類型中, 熱帶森林植被 垂直分帶明顯, 且具有混交、多層、異齡、常綠、乾高、冠寬等特點。 熱帶森林主要分布於五指山、尖峰嶺、 霸王嶺、 吊羅山、 黎母山等林區,其中五指山 屬未開發的原始森林。熱帶森林以生產珍貴的熱帶木材而聞名全國,在1400多種 針闊葉樹種中,喬木達800種,其中458種被列為國家的商品材,屬於特類木材的有花梨木、坡壘、子京、荔枝、母生等5種,一類材34種,二類材48種,三類材119 種,適於造船和製造名貴家具的高級木材有85種,珍稀樹種45種。
動物資源
海南陸生脊椎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兩棲類37種(11種僅見於海 南,8種列為國家特產動物);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哺乳類82種(21種為海 南特有)。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動物有: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和坡鹿。 水鹿、獼猴、雲豹等亦很珍貴。
南藥資源
海南動植物藥材資源豐富,素有"天然藥庫"之稱。4000多種 物中可入藥的約有2000種,占全國的40%,藥典收載的有500種,經過篩選的抗癌植物有137種、南藥30多種,最著名的是4大南藥: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動物藥材和海產藥材資源有鹿茸、猴膏、牛黃、穿山甲、玳瑁、海龍、海馬、海蛇、 琥珀、珍珠、海參、珊瑚、哈殼、牡蠣、石決明、魚翅、海龜板等近50種。
水產資源
海南的海洋水產資源具有海洋漁場廣、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我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漁場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可供養殖的沿海灘涂面積 2.57萬公頃。海洋水產在 800種以上,魚類就有600多種,主要的海洋經濟魚類 40多種。 許多珍貴的海特產品種已在淺海養殖,可供人工養殖的淺海灘涂約 2.5萬多公頃,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魚、 蝦、 貝、澡類等20多種。海南島的淡水魚(不包括溯河性的魚)有15科57屬72種。
海鹽資源
海南島是我國理想的天然鹽場,沿海港灣灘涂許多地方都可以曬鹽,目前集中於三亞至東方沿海數百里的弧形地帶上。已建有鶯歌海、東方、榆亞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我國南方少有的大鹽場。
礦產資源
海南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至1991年,全國已探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 57種(若按工業用途可分為65種);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 126個(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處),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 64個。在國內占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砂、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頁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多種。其中,石碌鐵礦的鐵礦儲量約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品位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占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占全國的60%。
能源資源
經地質普查勘探證實海南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先後圈定了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3個大型沉積盆地,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其中,對油氣勘探有利的遠景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水力資源:海南島大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約100萬千瓦,可供開發的約6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26億度。地下水資源儲量約75億立方米,占總水資源的20%左右,其中理論可開發利用25.3億立方米。目前尚未開發利用、潛力很大的能源資源還有海洋能、太陽能和生物能。
旅遊資源
海南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海岸帶景觀:在海南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線上,沙岸約占 50- 60%,沙灘寬數百米至數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為5度,緩緩延伸;多數地方風平浪靜,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潔柔軟;岸邊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海水溫度一般為 18- 30℃,陽光充足明媚, 一年中多數時間可進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風浴。當今國際旅遊者喜愛的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這5個要素,海南環島沿岸均兼而有之。自瓊山至三亞東岸線就有60多處可闢為海濱浴場。環島沿海有不同類型濱海風光特色的景點,在東海岸線上,還有一種特殊的熱帶海岸森林景觀----紅樹林和一種熱帶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觀----珊瑚礁,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目前,已在瓊山市東寨港和文昌市清瀾港等地建立了4個紅樹林保護區。
2、山嶽、熱帶原始森林:海南島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綿延起伏,山形奇特,氣勢雄偉。頗負盛名有的山頂部成鋸齒狀、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氣勢磅礴的鸚歌嶺,奇石疊峰的東山嶺,瀑布飛瀉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嶺、類鋒嶺、吊羅山、霸王嶺等,均是登山旅遊和避暑勝地。 海南的山嶽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著熱帶原始森林, 最著名的有樂東縣尖峰嶺、 昌江縣霸王嶺、陵水縣吊羅山和瓊中縣五指山等4個熱帶原始森林區,其中以尖峰嶺最為典型。
3、珍禽異獸:為了保護物種,海南已建立若干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馴養場, 其中有昌江縣霸王嶺黑冠長臂猿保護區、 東方縣大田坡鹿保護區、萬寧市大洲島(金絲燕)保護區、陵水縣南灣半島獼猴保護區等。
4、大河、瀑布、水庫風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河流,灘潭相間,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遊觀景的好地方,尤以聞名全國的"萬泉河風光"最佳。大山深處的小河或山間小溪,洄於深山密林之中,中間大石迭置,瀑布眾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瓊中縣的百花嶺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負盛名。海南島上還有不少水庫,特別是松濤、南扶、長茅、石碌等水庫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勝似湖泊。
5、火山、溶洞、溫泉: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一座是位於瓊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中間連著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該嶺附近的雷虎嶺火山口,羅京盤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態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亞市的落筆洞、保亭縣的千龍洞、昌江縣的皇帝洞等。島上溫泉分布廣泛,多數溫泉礦化度低、溫度高、水量大、水質佳, 大多屬於治療性溫泉,且溫泉所在區域景色宜人。 興隆溫泉、 南平溫泉、 藍洋溫泉、七仙嶺溫泉、官塘溫泉和半嶺礦泉等,適於發展融觀光、療養、科研等為一體的旅遊。
海南旅遊景點價格一覽
地區 | 景點名稱 | 景點類別 | 門票(元) | 地址 |
三亞市 | 天涯海角風景區 | 熱帶海濱 | 65 | 三亞市沿海濱西行26公里 |
三亞市 | 亞龍灣蝴蝶谷 | 熱帶動植物 | 28 | 三亞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 |
萬寧市 | 興隆熱帶花園 | 熱帶田園 | 38 | 距萬寧市萬城東10公里處 |
萬寧市 | 東山嶺風景區 | 熱帶田園 | 68 | 距萬寧市萬城東2公里處 |
萬寧市 | 東南亞風情村 | 黎苗風情 | 38 | 興隆華僑農場 |
三亞市 | 鹿回頭風情園 | 黎苗風情 | 68 | 三亞市河東區鹿回頭半島 |
三亞市 | 亞龍灣中心廣場 | 熱帶海濱 | 50 | 三亞市東南28公里處 |
三亞市 | 龍虎園 | 熱帶動植物 | 50 | 三亞市田獨鎮榆紅村以西 |
三亞市 | 天涯熱帶海洋動物園 | 熱帶動植物 | 60 | 天涯海角旅遊區西側 |
三亞市 | 蜈支洲島 | 熱帶海濱 | 168 | 三亞市林旺鎮後海隔2.7千米海面 |
三亞市 | 西島 | 熱帶海濱 | 130 | 三亞市西南海岸附近海面 |
三亞市 | 南山文化旅遊區 | 文化旅遊區 | 150 | 三亞距市區40公里 |
三亞市 | 南山大小洞天旅遊區 | 熱帶海濱 | 168 | 三亞市以西40公里處的海濱 |
三亞市 | 鹿回頭山頂公園 | 熱帶海濱 | 65 | 三亞市區南邊區3公里處 |
瓊海市 | 萬泉河竹排觀光 | 熱帶雨林 | 60 | 瓊海市萬泉河上游牛路嶺庫區 |
瓊海市 | 萬泉湖風景區遊船觀光 | 熱帶雨林 | 60 | 瓊海市萬泉河上游牛路嶺庫區 |
瓊海市 | 博鰲海洋館 | 熱帶動植物 | 68 | 瓊海市博鰲鎮亞洲風情廣場 |
瓊海市 | 東方文化苑 | 文化古蹟 | 68 | 瓊海市 |
瓊海市 |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會址 | 文化古蹟 | 25 | 瓊海市博鰲水城金海岸大道1號 |
瓊海市 |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 文化古蹟 | 128 | 瓊海市 |
瓊海市 | 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 文化古蹟 | 40 | 瓊海市 |
瓊海市 | 白石嶺風景 | 熱帶海濱 | 58 | 瓊海市西南12公里處 |
陵水縣 | 分界洲島 | 熱帶海濱 | 100 | 陵水與萬寧交界的牛嶺 |
樂東縣 | 毛公山 | 文化古蹟 | 20 | 樂東東部保國農場境內 |
樂東縣 | 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 | 熱帶動植物 | 40 | 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 |
陵水縣 | 南灣猴島 | 文化古蹟 | 148 | 陵水新村港碼頭對岸 |
海口市 | 五公祠 | 文化古蹟 | 30 | 海口市海府路 |
海口市 | 秀英古炮台 | 文化古蹟 | 10 | 海口市海秀大道秀英村 |
海口市 | 海瑞墓 | 文化古蹟 | 10 | 海口濱海大道39號 |
海口市 |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 熱帶海濱 | 85 | 瓊山區東山鎮 |
海口市 | 火山口公園 | 熱帶田園 | 50 | 瓊山區西部石山鎮 |
定安縣 | 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公園 | 熱帶動植物 | 60 | 定安縣塔嶺新區 |
定安縣 | 定安母瑞山革命紀念園 | 文化古蹟 | 32 | 定安縣南部中瑞農場 |
定安縣 | 居丁黑熊園 | 熱帶動植物 | 20 | 東線高速公路居丁分道口旁 |
儋州市 | 八一石花水洞地質公園 | 熱帶雨林 | 60 | 儋州市國營八一總場 |
三亞市 | 珠江藍田溫泉 | 熱帶風情 | 198 | 三亞市藤橋鎮南田農場內 |
儋州市 | 海南熱帶植物園 | 熱帶動植物 | 15 | 儋州市境內 |
儋州市 | 松濤水庫 | 熱帶海濱 | 120 | 儋州市區東南20公里處 |
儋州市 | 東坡書院 | 文化古蹟 | 10 | 儋州市那大鎮40多公里處 |
保亭縣 | 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 | 熱帶田園 | 20 | 保亭七仙嶺旅遊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