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娜的奇蹟

海倫娜的奇蹟

《海倫娜的奇蹟》一書,記述了恩雅校長把一所極其普通的中學打造成精英學校的過程。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講述了海倫娜中學不少來自貧窮的移民家庭的孩子,還有連工讀學校或少管所都不肯收的問題少年,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奇蹟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倫娜中學的不少孩子來自貧窮的移民家庭,甚至還有一些連工讀學校或少管所都不肯收的問題少年。然而,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綜合素質測評中,海倫娜的學生名列前茅;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研究項目(TIMSS)中,海倫娜的學生數理成績遙遙領先;從海倫娜畢業的孩子,不論是在職業生涯,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成了眾人眼中的精英。

德國威斯巴登市的這所極其普通的學校,是如何讓孩子們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呢?本書中,恩雅校長用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向我們展現了海倫娜是如何引導每一個學生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限,並使每一個學生都建立起穩定的自信心和團隊精神。

如何在完成應試教育指標的前提下開展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海倫娜中學的成功實踐不僅為自己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模範學校”“德國最佳學校”等稱號,更為家長、老師和孩子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作者簡介

Enja RiegelENJA Riegel

恩雅·瑞格,曾先後在多年學校任教10年,在德國黑森州教育計畫和學校開恨中心任職4年。1984年,她開始擔任德國威斯巴登市海倫娜中學校長,直至2003年2月退休。在長達19年的校長任期中,她以先進的理念和革新的手法建立起了獨到的教育方法,在激勵孩子自我管理、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等方面卓有成效。本書是她一生教育經驗的總結,她的作品還有《另外一種學習、計畫與現實》。

目錄

第一章 把文字傳給孩子——學習讀和寫

寫作的興趣

不同尋常的閱讀經歷

第二章 交誼廳里的大樹——主題教學和在實踐中學習

主題教學

自由學習

展示學習的成果

在實踐中學習

應對學生的差異

第三章 想想看,假如你是——想像與學習

錄音室

靜思室

第四章 探討嚴肅的問題——宗教課

全班一起上宗教課

祈禱

第五章 爭吵與和解——學習民主和承擔責任

自己打掃學

班會

投票決定和彌補過錯

第六章 走出學校——面對生命中嚴肅的一面

愛你的鄰人

志願者服務計畫

旅行

幼稚園實習

第七章 常演戲劇的人,數學一定好——舞台也是學校

角色與自我

劇場需要藝術家,也需要時間

爭取演出戲劇

阿布杜

角色分配

觀眾

戲劇與學業

第八章 拒絕孤軍奮戰的獨行俠——教學中的團隊精神

非本行授課

工作團隊中的衝突

制定計畫,留點餘地

團隊里的成員

嘗試新做法

孩子的教育是我們共同的任務

第九章 任何表現都算數——對學生的評分與評價

用數字評分,客觀嗎

取消分數制

學習發展報告

展示成果

畢業證書

什麼叫做精英學校

第十章 我是這裡的一分子——學校里的儀式

舉手

周一晨會

一起認同儀式的重要性

慶典和慶祝會

歡迎新學生

歡迎新老師

告別

第十一章 關心社會,融入社會——校外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

反對暴力排外的示威抗議

戰爭爆發了

尼泊爾計畫

第十二章 把牆拆了——學習與共同生活的空間

年級屬區

布置教室

“自然科學車”和‘威斯巴登架”

隨時可以學習的環境

第十三章 學校是企業嗎——創造額外的收入

接受市政府派遣的任務

創造額外收入的例子

教師、學生、家長彼此財務獨立

第十四 章誠邀家長走進學校——學校與家長的合作與衝突

家長會

請家長參與孩子的學校生活

向家長學習

學校介入親職教育

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競爭

當家長無視學校的規定

第十五 章負起責任——評估績效,保證品質

“估”

我們的學生未來會有什麼發展

從教育的機構變成學習的機構

附錄 一個局外人的觀察

前往巴拿馬

四處轉戰

爭取支持

大放異彩

評論

我觀察了許多國家的學校,還沒有見過一位比恩雅更堅強出色的教育改革推動者,還沒有見過一位像恩雅這樣不會混淆私人想法與改革運動的校長。

好的校長不是官員,不是地方法院的主席,也不是另外一種隱形人。做一個好的校長當然也會有危險和副作用,但是如果連這點基本的努力都不願意付出,我們就只能夠擁有一所毫無生機的學校了。

——[德]理察·卡爾

書摘插圖

試讀試讀

第一章 把文字傳給孩子——學習讀和寫

“給我看看你的作業本吧。”老師對托馬斯說。下課後,老師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其他學生,來找托馬斯。托馬斯一動不動,有些遲疑。“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不敢當著全班同學念自己的作文。”托馬斯眼淚汪汪的,把自己的作業本推向老師。作業本上,每個日期下都有一篇短文,但是沒有一篇能讀得下去——裡面幾乎沒有一個拼對的詞。

像托馬斯這樣的學生並不少見。在我們學校,五年級孩子的成績單上常常有這樣的評語:“馬丁的拼寫成績不包含在語文成績里”,或者是“維瑞娜的拼寫有待努力”,“托馬斯其實是個相當聰明的孩子,唯一的缺點就是拼寫還有點問題”。他的父母有點尷尬、同時又有些擔心地解釋說。有時,我們學校有讀寫困難的新生比例可以達到20%。成績單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證明孩子有“閱讀和書寫障礙”的專家評估意見,而且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入校前就經歷過一段“奧德賽”般漫長的歷程——要參加從兒科醫生、學校心理老師、語言治療師一直到私人(通常很昂貴)的補習班。

托馬斯就是這樣一個已經10歲卻幾乎不會寫字的孩子。這些孩子有時候可以把故事講得栩栩如生,但是就是不能把它寫下來(即使一篇短文出現一半的錯誤,我也不會特別生氣或失望)。就連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孩子也無法把自己對該問題的想法寫在紙上。他們做不到,也不喜歡做。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把將近10%的15歲德國學生劃為“功能性文盲”,這些青少年會讀(會寫)的詞語只有幾十個。另外有13%的學生,閱讀能力至多只達到了國小的初級程度。這23%的學生在學校里被稱為“潛在危險族群”。幾年前,這樣的個案還相當少見,而現在,他們在老師口中已經成了“那一群”。

托馬斯和老師坐在空蕩蕩的教室里,看著面前那本錯誤連篇的作業本。老師把作業本合上說:“給我講一講你今天寫的故事吧。”托馬斯一開始有點結結巴巴,沒多久就順暢流利地講起了那段劍齒虎和羚羊成為好朋友的故事。老師邊聽邊記。托馬斯說完後,老師把那張記錄了故事的紙遞給他,說:“用心抄下來吧,明天交給我。”第二天,托馬斯交給了老師一篇他竭盡全力認真抄寫的短文。

以前,這種狀況多以個案出現,現在卻越來越多,讓我們不得不為今天的孩子捏把汗。現代社會,無論是在工作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對於書寫能力的要求都日益提高,但是我們的國小顯然再也無法保證所有學生在進入中學時都具有相應的讀寫能力了。為什麼?當然不是孩子越來越笨,也絕對不是學校越來越差。事實剛好相反!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對大多數小孩來說,學習寫字和閱讀的經歷是相當辛苦的。要讓孩子克服這樣的辛苦,首先需要的,恐怕就是來自家庭的榜樣。如果孩子在家裡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書寫和閱讀是很重要、很有用甚至很寶貴的能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想要學習寫字和閱讀了。

可是,大人自己都很少寫字,爺爺總用打電話代替寄生日卡,家裡的人根本不看書,更不會認真或者興奮地談論書里的內容,孩子怎么會覺得閱讀和寫字的能力很重要,甚至很寶貴呢?

更糟糕的是,現代媒體也使得這種情況日益惡化。電視上的新聞和網路上的文章都是那樣短暫而簡略。電視劇的情節發展也變得越來越快,畫面剪輯粗糙得像錄像帶影片一樣。觀眾也因此越來越難深入體會其中的意境,一直轉台,不斷打開新網頁。如果太難看不懂,就趕快換個更有趣的,至少什麼都別錯過。

托馬斯和大多數同齡的孩子一樣,腦袋裡儘是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故事和點子。在他充滿想像力的世界裡,有幽靈,有戰勝危險的超級英雄,還有在共同冒險之後成為朋友的敵人。但是他無法把這些精彩的想像寫在紙上,讓別人來閱讀。於是他的老師想試試看,曾經幫助過有書寫障礙的孩子的做法,是否對托馬斯也奏效:他把一台舊式的打字機帶到班上,這可以幫助學生在打字的過程中練習拼寫。老師問誰想來試試,結果托馬斯是第一個試用的孩子。他把自己的作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整整齊齊地打了出來。並且第一次舉手表示要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自己的文章。朗讀是這個班固定的儀式,教室前面放著一張講桌,以方便朗讀的學生把自己的文章擺在上面。朗讀時,台下的所有學生都會專心地聆聽,而且每聽完一篇文章都會鼓掌。每個人都體驗過,都知道在眾人面前上台朗讀有多困難。托馬斯也很緊張,結結巴巴地念完了自己寫的故事。同學們紛紛稱讚,幾乎所有人都很喜歡他的故事。朗讀結束後,這個儀式的下一環節就是,把朗讀過的文章放進資料夾里保存起來。學年末時,全班會把所有的故事集結成一本書,托馬斯寫的故事也在其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