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全族浪山節簡介
保全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都要帶上面、油、肉、鍋、帳篷等,到河邊、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全人把這俗稱為“浪山節”。
藏族浪山節
浪山節,藏語稱“香琅節”,據考,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數百名僧侶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內,赴野外採薪習俗的延續和發展。浪山節於每年農曆六月舉辦。
在藏語中,“浪山”是“採薪”之意。從前寺院僧人在山區伐木之餘,百無聊賴之際,便安排節日去遊山玩水,漸漸傳入民間,演變成今天的藏族浪山節。
甘肅甘南藏區,每到農曆六月間,氣候溫和,陽光明媚,農事間歇,家家戶戶
收拾鍋灶炊具、飲食物品,全家老少出動,到野外山坡、草地、河邊選好地點,搭起帳篷,穿起盛裝,會餐、飲酒、歌舞。
農曆六月的甘南草原,氣候涼爽、草茂花繁,此時從上門關到瑪曲草原的黃河岸邊,到處可見在山巔、草坪、河邊、樹林邊紮起的一頂頂帳篷和一縷縷野炊的青煙。藏區的民眾、機關單位、同窗知己,或集體組織、或自願結合,在草灘上野餐、在曠野中高歌、在醉態中嬉鬧、在天地間宣洩。人們大碗酒、大塊肉,仿佛置身於遠古時代,回歸到了大自然。這期間,人們無拘無束,任意狂歡,一些過頭的話、一些過激的行動這時都視為正常,如果因此而惱怒者,反會遭人飢笑。在浪山節期間,也開展一些民間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有藏戲調演、民族器樂演奏、民族小吃展銷、民族運動會等。
由於藏族人的先輩都是遊牧生活,人們對草原有著深厚的倦戀和情感。每年的農曆六月中旬,只是草原的山青花艷羊肥、牛壯的最好時刻,人們就以歡渡踏青浪山的形式來追憶祖先。浪山節期間,甘南州的事、企業單位都要放一周假,歡渡浪山節。藏族民眾按傳統習俗,幾家相約,或以部落、村寨為單位,集體帶上帳篷、鍋灶、食品和青稞酒,在草原上渡過十兒天的野外生活。人們歡聚一團,扎帳篷、拉家常、吃著大塊的手抓羊肉,喝著香甜的酥油茶及青稞酒;在草原上盡情歌唱、跳舞.浪山節還常伴有各種賽馬、賽氂牛、大象拔河等民間體育休閒活動。屆時拉卜楞寺的僧人們,也集體在草原上“安營紮寨”,僧侶們進行踢足球,拔河等娛樂活動,桑科草原成了帳篷的海洋,歡樂的世界。
僧人的浪山節
在歡笑的人海中,最吸引我們目光的,是一群穿著僧衣的僧人。相傳,“浪山節”的由來便與僧人有關。過去,寺僧在盛夏季節外出彩伐燒柴,因路途遙遠不能當日返回寺廟,便露宿山野。他們在勞作之餘,以摔跤、拔河等作為消遣,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民眾性的娛樂活動。每年農曆六月中旬、藏曆六月初九,甘南許多地方都要舉辦“浪山節”。
一陣忙碌過後,僧人們已搭好了帳篷,開始三五成群的自由活動。帳篷內爐火正旺,暖意可人。年長的僧人圍坐著談天說地,吃著瓜果和各式糕點。年輕的在燒水做飯,給年長者提壺添水。最熱鬧的還是帳外,拔河、摔跤自是少不了的傳統活動,也有打羽毛球、排球,踢足球等現代運動。笑聲、喊聲、加油聲、叫好聲響成一片。走出了寺院,僧人們一改往日的嚴肅、持重,盡情地笑著鬧著。附近的孩子們也走地農副業湊熱鬧,與僧人們廝玩在一起。
不遠處傳來一陣樂曲聲,幾個年輕的僧人便隨著音樂的節奏跳起舞來。還有幾個年紀更小的,像是每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拿著相機四處拍照留念。忽然,電話鈴聲響了,我們紛紛下相機查看各自的插秧機。這時,只見一個年輕的僧人已從懷中掏出手機,接聽著來電。雖然聽不懂他在說些什麼,但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一定是在相告開心的事。聽完電話,他告訴我們,如今寺院裡的生活也與現代文明息息相關。他們也用電話、插秧機,同樣聽收音機和流行音樂,外出集體幹活,有卡車接送,有的僧人還有小車代步,“一切都在與時俱進”。
高原的日落比較近,晚上9時,夜幕才徐徐降臨。此時,一座接一座的帳篷里亮起了燈。燈光透過帳篷灑向草地,晚風吹過,仿佛碧綠的水面上浮動著朵朵蓮花,盛滿了……。
“浪山節”時,身著紅色袈裟的僧人們走出寂寞的寺院,暫時告別經書,過幾天悠閒的時光,來到美麗如畫的草原,與綠草,鮮花一道享受燦爛的陽光。
帳篷內爐火焰熊熊,暖意可人。小喇嘛在燒水做飯,給老喇嘛提壺倒水。喇嘛們圍座一起談天說地,吃瓜果、飲料和各式糕點。帳外喇嘛們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排球,有的在踢足球,還有的在拔河、摔跤或做其它遊戲。如果不是他們身上仍穿著的喇嘛服,還會以為是旅遊的青年在野外露營玩耍呢。附近的藏民的孩子們也走來湊熱鬧,他們與小喇嘛們撕玩在一塊,你追我趕,忘情玩耍。笑聲、喊聲、戲鬧聲、加油聲、叫好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就象歡樂的海洋。
在山坡的另一邊,三五成群的喇嘛在聽音樂,有的隨著樂曲起舞;有些年青的小喇嘛,帶著相機三五成行,到風景較佳處照相留念,見我們到來便叫幫其拍照。忽然間,鈴聲響起,只見一個年輕喇嘛從懷中掏出手機,接聽來電。雖然聽不懂他們在通話中都說些什麼,但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是在相告開心的事。
從他們衣著神形,雖看不到現代生活的氣息,仿佛仍生活在古老年代,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又與現代文明息息相關。一切都在與時俱進。他們照樣用電話、手機、電燈照明。他們同樣可聽收音機、聽流行音樂、只是不能看電視。寺院的主寺、大師外出均有小車代步,喇嘛們集體外出幹活,也有卡車接送。我們幾次上山拍攝,途中喇嘛們都樂意搭乘我們的車子上下山。
在高處的半山坡上,上了年紀的老喇嘛三五為伴,排排背靠高山,面向太陽而坐,低語閒聊。有一對喇嘛,安坐在高高的山崗上,促膝深談一動不動。還一對喇嘛深情眺望朗木寺鎮,許久許久不願離去……他們都顯得非常悠閒安樂,無憂無愁。單是這種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就足以令置身在繁華都市的人羨慕不已。從他們的臉上表情,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太平盛世的滿足,對逝水流年的無畏,以及對轉世輪迴的泰然。
高原的落日比較遲,晚上9時,夜幕才徐徐降臨。此時,只見一座接一座帳篷的燈亮起,象座座蓮花燈,一會兒連成一片,遠遠望去就象夜間出海捕魚的船兒,在茫茫海洋里浮動。晚風吹過,照得通明通明的帳篷輕輕地來回抖動,四周草地上紅光、白光交相輝映,現代的文明給古老的傳統節日增添了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