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博物館

浦江博物館

浦江博物館是內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宗祠”為主體,外圍新建現代化館舍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 2018年9月,經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博物館行業組織評定,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覆核,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浦江博物館為第三批國家三級博物館。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博物館在張氏宗祠的基礎上,投資800餘萬元,於1999年正式破土動工建設新館舍,總占地4300 平方米 , 2002年10月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新建建築採用傳統的東西對稱方式,以“□”形包圍於張氏宗祠四周,之間以高聳的跨梁連線,既保留了原古建築的精緻雕作,又新增了現代化建築的恢宏氣勢,外觀別致,構思新穎,設計別具一格,在博物館建築史上獨樹一幟。

浦江博物館 浦江博物館

這一建築的本身,就能使我們看到古今建築文化的傳承,聽到新舊建築文化的對話。它是古老的,又是嶄新的;它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它濃縮了浦江建築歷史文化的精華,是浦江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

張氏宗祠在南宋時為張氏家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擴建為張氏祠堂,萬曆十四年(1580)續建,萬曆二十二年(1588)仲冬落成,前後歷時二十三年。張氏宗祠現存建築系光緒時所建全貌,為典型的清式結構,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廳、中廳、穿廳、拜廳、寢堂,與兩側耳房構成吉字形布局,占地面積1220平方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用材規範,雕作生動精緻。

基本陳列

上山文化陳列館及民俗文物陳列(圖1) 上山文化陳列館及民俗文物陳列(圖1)

《上山文化陳列館及民俗文物陳列》 展覽由照片、圖片、出土文物及雕塑、場景等組成,反映了上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魅力。

《民俗文物陳列》 通過日常生活用品、古老農具、竹編精品的展示,述說浦江人民長期以來的生活習俗、浦江農業的發展歷程以及豐富而獨特的民間工藝和民間藝術。

館藏文物

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000餘件,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以至新舊民主革命時期的每一歷史階段,基本上都有可供研究的文物資料,此外還收藏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山遺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山背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石器、陶器等。

大口盆 上山遺址出土的典型器物。上山遺址因大量出土該類器形而被俗稱為“大口盆文化”。該類器物器形獨特,有的在腹部安裝單側橫向橋形耳或舌形鋬。同時,部分陶胎中保留有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

石磨盤、石磨棒 上山遺址出土的典型石器。石磨盤表面被人為磨成寬大的凹弧面,磨麵上特意琢打出麻點,與石磨棒組合成為稻穀脫殼的工具。該類石器在上山遺址大量出土,是上山文化時期水稻栽培與利用的又一珍貴實物資料。

清司馬鐘花鳥圖軸 司馬鍾字子英,號秀谷,又號繡谷,別號紫金山樵,江蘇南京人。善於寫意花卉鳥獸,落筆豪放,氣勢俊逸。此畫畫面動靜結合,張弛有力,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為司馬鍾之精品。

銀缽 1979年出土。通高5.3厘米,直徑13厘米。內壁底部紋飾為鏨刻團形海浪魚化鳳圖案。圖案精緻典雅,給人以柔美祥和的感覺,為銀器精品。

竹編 竹編

場館特色

張氏宗祠既為博物館的一大展品,又是博物館的主要展廳,館內現將考古出土文物展、竹編及竹木根雕工藝品展、生產工具及生活用品展等展覽作為固定展覽,布置在張氏宗祠的各進建築內; 另在西邊新建館舍內預設臨時展廳,定期引入一些臨時性展覽以增強博物館的可觀性。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浙江省浦江縣新華東路68號

交通線路:3路、8路環線公車

開放時間:8:30~11:30,13:30~16:30

閉 館 日:星期四

郵政編碼:322200

參觀須知

免費參觀須知

1.外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請勿入內。

2.對衣著不整、言行不規者,謝絕參觀。

3.請勿攜帶寵物入館。幼、老年等特殊觀眾請由親友陪同參觀,並注意安全。

4.觀眾參觀時,應聽從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管理,請勿大聲喧譁和入欄觸摸展品。

5.愛護館區的各類設施和花草樹木,請勿攀援。

6.講究衛生,保持環境清潔,請勿亂扔瓜皮、果殼、菸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