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浦口宮位於莆田市黃石鎮江東村,是紀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宮宇。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999平方米,宮內殿堂高大,威嚴雄偉,金碧輝煌,門樓兩邊抬梁精刻“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楷書,是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築。建造歷史
據《莆田縣誌·大事記》載稱,浦口宮創建於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後經宋翰林院學士吳孟慈等人重修,明萬曆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擴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宮宇重雕風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禮節建造。建築構造及藝術品位
浦口宮建築結構科學。其採用宮殿式建築,由照牆、門樓、廓房組成,建築古樸大方,富有皇家氣派。拜亭、大門額以的斗拱層迭鋪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學,獨具一格;拜亭四周屋面方形翹角,浮雕生動,莊嚴大方;拜亭與主殿前檐連為一體,主殿為歇山頂帶兩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高大寬敞,尤其是屋面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混合支撐,結構科學,受力平衡,極具特色,被郭沫若稱為百柱獨特建築。浦口宮藝術品位極高。大門上高懸著精雕琢九龍八鳳御賜“浦口宮”直匾,門前抱鼓石雙龍戲珠和鳳穿牡丹石刻浮雕生動活現,所有柱礎、垂蓮、雀替、駝峰、護棚及木石件皆雕刻精細,尤其是神龕護棚的金漆木雕,油漆技術高超,雕刻工藝精湛,所有各種花鳥人物故事形象生動,呼之欲出,為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在,是全國三處透雕金漆的樣榜。正殿中央供奉著仿舊塑的梅妃偶像,慈祥俊俏、栩栩如生。東西廓門上有清代名家精繪的莆田廿四景水墨畫,令遊客仿佛置身於美景之中。浦口宮有許多名人題匾,有大文豪郭沫若“梅妃生里”題書,有清書法大師伊秉綬“貞烈垂芳”碑刻,有清大理寺卿郭尚先“澤潤生民”和原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張群“正氣浩然”題匾等,文物價值極高。浦口宮還有名書名聯,主殿梅妃偶像前高掛著民國書法大師于右任撰寫“明珠辭一斛,亮節足千秋”的名聯,讚揚了梅妃堅貞氣節永載千秋,後因“十年動亂”,此聯遭受破壞,幸得廈門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余綱重新書丹。主殿中央張掛著由著名詩人、大書法家、原福建省詩詞楹聯學會會長趙玉林先生書寫的“讀采苹詩,效二南禮,奇志丹心唯報國;呈樓東賦,辭一斛珠,貞風亮節永流芳”的墨寶,上聯概括梅妃入宮是為了報國,下聯讚揚了梅妃高風亮節精神流芳百世。浦口宮內還有清監察御史江春霖“久藏勝境因人發,信知天地有精英”和于右任的“有懷期報國,所貴在無私”等名聯,文化品位極高。
浦口宮集“古”“大”“美”於一體,被譽為“莆陽第一宮”。梅妃故里還有許多古蹟和傳說。如“抬頭石”、“梅妃諑”,“牧鴨地”、“美人湖”、“梅亭”、“梅園”、“犀牛浦”、“白玉驚鴻”及“戲神第一廟”等,令人流連忘返。
浦口宮配套建築飛雲廟,是祀莆仙戲祖師雷海青的廟宇。據傳梅妃入宮時,唐玄宗賜一班梨園帶回莆田,以示恩圖,這班梨園後發展為南戲活化石莆仙戲。因此當地人民為了緬懷梅妃和雷海青對莆仙戲來源的貢獻,特修浦口宮的配套建築,戲神祖廟加以紀念。
相關民俗
浦口宮有獨特的民俗。梅妃故里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都在浦口宮舉行隆重而莊嚴的春祭儀式,春祭內容有“大吹大鼓打通”,初三上午壘起“桔塔”,初四春祭開始,新娘晉宮朝拜,盼求龍子鳳女,初四至初七連續四天演戲祭祀,初七上午11時梅妃等金身巡遊。巡遊隊伍浩浩蕩蕩,彩旗飄揚,馬隊、車鼓隊威嚴壯觀,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巡遊隊伍於下午4時30分左右回宮,晚上7時偶像金身返位,全村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春祭最獨特是“紅桔壘果龕”。每年正月初三上午,在浦口宮主殿梅妃偶像前香案上排著13座雄偉莊嚴的桔塔,這十三座桔塔是按照清嘉慶十三年重建時捐款多少而定桔塔高低,最高的幾座桔塔是從香案直至宮宇脊樑,十分氣派,象徵皇家高大神聖。
壘起“桔塔”有一定的技巧。每社的信徒們都精心挑選德高望重、心靈手巧的“能人”去壘桔塔,一則表示對梅妃的敬仰,二則壘起桔塔技巧高,非一般人所能。每座桔塔底座直徑只有40厘米,中間豎起一根堅韌的木條柱直到塔尖,每層用兩個桔子相疊圍成圓形,依次向上壘起,桔塔的形體和個數也隨著內大圓圈變小圓圈,到了頂點的“塔尖”就只有4個紅桔收尾。中間最高的桔塔是用800多個新鮮的紅桔精心壘起,高度達到6米以上,體現村民信仰真誠,至高無尚。到了正月初七,春祭結束,人們把桔塔的桔子卸下來,分發各家各戶,以示賜福保全康。
秋祭為農曆八月十六,從八月十五起在浦口宮上演二天莆仙戲,宮內排滿宴桌,八月十六全村重過中秋,並在南塘重秋賞月,風俗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