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GIAHS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這些建立在當地動態知識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農業系統巧奪天工的,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顯然,傳統的農業生產通常包括了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多種利用方式,農耕地與其相鄰的棲息地通常被有機地結合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之中。 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這些系統是人類在乾旱地區進行農業實踐的結果,具有較高的物種(農作物和動物)多樣性。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農牧民以多樣化的自然資源為基礎,通過因地制宜的生產實踐活動,創造、發展、管理著許多獨具特色的農業系統和景觀。這些在本土知識和傳統經驗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農業文化遺產巧奪天工,充分反映了人類及其文化多樣性和與自然環境之間深刻關係的演進歷程。
為了保護這些農業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02年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保護和適應性管理項目,旨在為這些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農業生
GIAHS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物多樣性、知識體系、食物和生計安全以及文化的國際認同、動態保護和適應性管理提供基礎。
GIAHS屬於世界遺產的一部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全球環境基金(GEF)等推動,該項目將形成一個長期的開放式的計畫,並最終計畫將在全球建立包括100到150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截至目前,已經在秘魯、智利、中國、菲律賓、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肯亞和坦尚尼亞確定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的定義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簡稱GIAHS),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一個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產

在許多國家,一代代農民、牧民、林農和漁民以多樣化的物種及其相互作用為基礎,利用適用於當地條件的獨特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創造、發展並保持著一些專門的農業系統和景觀,通過反覆試驗,不斷調整著捕魚、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護了環境,又獲得了收益。
這些建立在當地動態知識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農業系統巧奪天工的,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僅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美學景觀,維持了具有全球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系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人類持續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保障了人類的生計安全和生活質量。
這種農業系統或農-林-牧系統,在人口密集地區或者由於某種原因需要建立複雜的、具有創新性的資源利用和管理途徑的地區很容易發現,這些原因包括地理隔絕、生態脆弱、政治邊緣化、自然資源短缺和/或極端氣候條件。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不僅反映了豐富且通常是獨特的種內和種間的農業生物多樣性,而且反映了生態系統和生態景觀的多樣性。這些系統出現於古代農業文明中,其中一些與馴化植物和動物的起源地或多樣性密切相關,因此其保護就具有重要的全球意義。
這些農業系統的恢復能力與適應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以適應諸如自然環境、新技術、社會條件與政治形勢的變化,以保障食物與生計安全和緩解風險。人類管理策略的動態變化,使得生物多樣性和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維持可以適應技術與文化創新、代際之間傳承以及與其他社區和其他生態系統之間交換的變化。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的知識與經驗的不斷積累,是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重要資源,需要保護和發揚,同時也需要發展。

GIAHS 的生物多樣性特徵

GIAHS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表現在從動植物遺傳資源到景觀的不同尺度水平上。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農民們甚至可以通過較低水平的技術,利用有限的資源,就可以將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並長期保持較為穩定的產量,獲得最大的收益。此外,這種生產技能還促進了飲食結構的多樣化。當地農民所栽培的許多植物都是世代相傳的本土品種,這些品種經過多年的選擇,具有所需要的生產性狀。與現代所選育的品種相比,這些本土品種具有更高的遺傳異質性,能夠更好地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對於本土動物品種也是如此,這些被馴化了數百年的品種能夠滿足當地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這種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特徵的農業生產系統中,還包含營養豐富的植物、捕食昆蟲的動物、授粉動物、固氮和分解氮的細菌,以及大量具有各種有益生態功能的其它有機物。此外,許多這類農業生態系統還為野生動物(包括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
顯然,傳統的農業生產通常包括了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多種利用方式,農耕地與其相鄰的棲息地通常被有機地結合在一個農業生態系統之中。
採用極少使用化學物品的傳統種植方式,產生了多種多樣、高度異質的生態景觀,甚至可能比自然狀態下所形成的異質程度還要高。事實上,作物生產、畜禽養殖和相鄰的棲息環境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農民們在其中有序進行著植物採集、魚類捕撈、畜禽養殖和作物生產等活動。
因此,這些結構複雜的農業生態系統及其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景w觀,只有通過系統整體的途徑,通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並以當地人民的傳統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可持續的管理。

威脅與機遇

當今技術、文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威脅著許多農業文化遺產及其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環境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高度關注農業生產能力、專業化水平和全球市場,而忽視了相關的外部性與適應性管理的策略,導致全面忽視對這些多種多樣、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系統的研究和發展的支持。生存的壓力阻礙了農民的創造性,迫使他們採用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導致生產力水平下降,實施農業專業化生產,引進外來物種等。
嚴重的基因污染、相關知識體系和傳統文化的喪失以及重要的全球性遺產傳承斷裂的風險,並可能將社區拖入到貧窮和社會經濟動盪的惡性循環之中。
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這些農業生產系統應對所面臨的威脅,那么GIAHS將難以避免世界上無數的農村社區消失於工業化、現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厄運。
GIAHS 項目的提出和實施適逢其時,因為當前各國和國際社會正致力於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承認農民和原住民對於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體系方面的貢獻,引起了世界範圍內對於這一自然與文化綜合遺產的關注。

GIAHS項目

1.項目目的和意義

大多數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以及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知識體系,都由於政策與市場失靈、貧困與人口壓力,以及不適當的發展戰略和動機等因素,正面臨著嚴重威脅。為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2002年啟動了GIAHS保護和適應性管理項目,其目的在於建立一個能夠進行國際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體系,它將催化一個全球性的長期計畫,重點在於創新性的體制結構和GIAHS的“動態保護”。通過這一項目,將有助於世界上許多傳統農業生產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組分的知識與信息的積累,這些知識和信息將通過GIAHS項目所建立的知識管理中心實現共享。其主要的受益對象是當地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以及原住民,特別關注婦女以及青年人作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者和受益者以及作為家庭糧食安全的主人翁的特殊作用。

2.項目基本概念

從概念上說,GIAHS與傳統的遺產地或保護景觀是有顯著區別的,而且更為複雜。它是一個活的、不斷進化的人類社區系統,與其所處的地域、文化、農業景觀或生物物理條件以及更為廣泛的社會環境有著複雜的關係。人類及其生計活動不斷適應著環境的變化與制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改變著景觀與生物環境。世代更迭,不斷積累著經驗,其知識體系在不斷擴展,而且通常(並非必然)將複雜而廣泛的生計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UNESCO確定世界遺產地和文化景觀的經驗,特別是有機變化的景觀類型,對於形成農業文化遺產的選擇標準和認定程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種類型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補充,即更為關注農業意義和土地利用系統。將共同探索將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在現有的文化景觀遺產類型中,或者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遺產類型的願望和可能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已經確定了幾種類型的保護地。此外,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也正在促進機制建設和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NGO)、婦女組織和社區的聯繫,以促進社區利用作物多樣性作為具有豐富效益的發展途徑。UNU關於“人、土地管理和環境變化(PLEC)”項目的經驗,特別是確定並促進專家型農民和社區機構保護自然資源的做法,對於本項目也是值得借鑑的。

GIAHS的類型

典型的GIAHS項目包括以下類型:
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包括與林業用途相結合的梯田系統(輪歇農業/農林複合和狩獵/採集),較為典型的有馬達加斯加的貝齊雷歐、貝塔富和馬納納拉的與林草複合系統相結合的稻作梯田系統,以及菲律賓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統。這一類型還包括具有豐富遺傳多樣性的稻魚共生系統,以及位於東亞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森林-土地-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
以玉米/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這一類型由阿茲特克人(如位於墨西哥的查那巴斯(Chinampas),即“人造島”)和位於安第斯山脈的印加人(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提提喀喀湖周圍的Waru-Waru)共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的小氣候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採用了大量能夠適應氣候變化的農作物品種,並與農林複合系統相結合,具有豐富的本土知識和相關的文化遺產。
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這一獨特的農業系統,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索羅門群島等太平洋發展中島國,具有獨特的地方遺傳資源。
遊牧與半遊牧系統——在惡劣、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通過遷移和改變畜群結構來利用牧草、水、鹽和森林等資源,具有豐富的動物遺傳多樣性和獨特的文化景觀。這些系統包括高原、熱帶和亞熱帶旱地以及寒地系統,例如在拉達克、青藏高原、印度、蒙古和葉門的部分地區的以氂牛為基礎的草原管理系統,在東非馬賽以牛和混合畜群為基礎的牧場系統,以及在西伯利亞凍原和溫帶森林地區如薩米人和涅涅茨人的以馴鹿為基礎的管理系統。
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這些系統是人類在乾旱地區進行農業實踐的結果,具有較高的物種(農作物和動物)多樣性。例如,古代的地下水資源管理系統(坎兒井),使得伊朗、阿富汗等中亞國家擁有專業化、多元化的農業生產系統及其相應的庭園系統,同時在地下水道中可以飼養當地特有的盲魚品種。這一類型還包括北非和撒哈拉沙漠地區的綠洲農業系統;傳統的谷地和濕地管理系統,例如查德湖、尼日河流域以及內陸三角洲(如浮水稻系統);以及喀麥隆的巴米來科族(Bamileke)、馬里的多貢族(Dogon)和塞內加爾的Diola族等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
複雜的多層庭園系統——庭園系統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有食物、藥材、裝飾品等多種用途,並且有可能與農林複合、輪歇地、狩獵-採集或者牲畜飼養相結合。例如,在中國、印度、加勒比海地區、亞馬遜河流域,以及印度尼西亞(如東加里曼丹島等地)的庭院系統。
狩獵-採集系統——這一系統的農業實踐非常獨特,例如查德的野生稻收穫和中東非洲地區的林區居民收穫蜂蜜。

GIAHS的突出特徵

根據FAO專門制定了GIAHS項目試點遴選標準,GIAHS項目應包括5個主要關鍵的資源稟賦、產品與服務以及該系統的其他特徵:
(1)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
(2)景觀和水土資源管理特徵;
(3)食物與生計安全性;
(4)社會組織與文化 (包括為農業生態管理的常規機構,為資源獲得和利益分享的標準安排,價值體系,禮儀);
(5) 知識體系與農民技術 (包括技術,相關的價值體系,知識傳播,語言和口頭傳統,藝術,哲學,世界觀)。
選擇性的指標為:
(6) 系統提供的其他產品與服務 (包括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氣候適應性和其他具有全球重要性或特殊特徵的環境效益等,如人類學/歷史價值或對政治穩定的貢獻)。
對於每項內容,還有一系列的次級指標。例如,用於描述遺傳多樣性、種內與種間多樣性以及鄉土多樣性的指標,反映種間動態的指標,反映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整合性的指標,以及反映植物、動物、微生物和生態系統等類型的指標。同樣地,還可以確定反映知識和文化遺產稟賦以及相匹配的指標。今後有必要為此制定更加詳細的指標。已經建議增加第六類標準,以便能夠更加清晰地描述其全球重要性。
這一標準的具體指標包括:
食物與生計安全性:位於邊際土地的社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對食物與生計安全有重要貢獻,特別是風險最小化方面。
效益最大化: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存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化。
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凝聚、團結和對於歸屬感與身份的意識。
資源稟賦和知識體系:包括顯著的自然資源稟賦(特別是生物多樣性)及其具有全球意義的內在的知識體系。
社會與文化多樣性:表示多樣化的社會與文化、體制與經濟管理途徑。
公共產品:提供值得進行經濟價值評估的全球性公共品與遺產。
傳統知識:保持關於景觀、遺傳資源、人類文化、社會組織與體制的知識和技術,其價值難以估算。
與土地的關係:景觀與農業生態系統對於集體和個人生存與生計的日常價值,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身份與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表現力的價值。

中國GIAHS項目試點的申報流程

由GEF-GIAHS中國項目辦公室向地方政府提供相關諮詢,指導遺產地地方政府組織編寫申報材料。申報材料初步完成後,由地方政府提交至GEF-GIAHS中國項目辦公室,並在項目辦公室協助下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之後,項目辦公室組織評審委員會專家進行評選,並負責將評選結果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進行再評選和備案。最後,農業部將申報材料提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進行審批,完成申報。

中國GIAHS項目保護試點

1 浙江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
2 雲南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2010]
3 江西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2010]
4 從江 “侗鄉稻魚鴨”複合農業系統[2011]

外國GIAHS項目保護試點

高原農業系統(秘魯)
島嶼農業系統(智利)
稻作梯田系統(菲律賓)
綠洲農業系統(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草原遊牧系統(肯亞,坦尚尼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