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溫州下轄縣]

永嘉[溫州下轄縣]
永嘉[溫州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嘉縣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為甌地。春秋時期屬越國,戰國時入楚。

基本信息

永嘉概況

漢高祖時屬閩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屬東甌國,國都在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改屬臨海郡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置永嘉郡,改屬之。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縣沿郡名。“永嘉”作為縣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長而美”的意思。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恢復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廢永嘉郡置東嘉州,隸括州總管府,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置永寧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重隸於括州,永寧併入永嘉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治永嘉。

唐武后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置樂成縣後,永嘉縣轄境歷五代、宋、元、明、清不變。

民國37年(1948),溫溪、石染、西岙3鄉劃給青田縣。1949年5月,永嘉縣全境解放。以甌江為界南置溫州市,江北縣境置雙溪縣,治岩頭鎮。9月21日,雙溪縣復稱永嘉縣,移治楓林鎮,翌年6月遷治羅浮龍橋,12月21日遷治溫州市區九山,1950年5月,將原屬溫州市屬的梧埏、永強、三溪、藤橋4個區劃歸永嘉縣。

1958年該4個鄉重歸溫州市,永嘉縣治遷至上塘鎮。1961年,青田縣西岙、石染、上橫3鄉劃歸永嘉縣。2001年,七都鎮劃入溫州市。[1]

[2]下轄8個街道、10個鎮,912個行政村,總人口96.04萬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永嘉縣還是“中國泵閥之鄉”、“中國烏牛早茶之鄉”、“東方鈕扣之都”中國長壽之鄉。[3]

歷史

永嘉歷史悠久,文化薈萃。漢代惠帝三年所建的東甌國,定都在永嘉境內。隋文帝開皇9年設永嘉 郡,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

歷史上書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任永嘉太守。文學史上有南宋詩壇獨樹一幟的“永嘉四靈”,哲學史上有倡導務實理財治國的“永嘉學派”,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永嘉崑劇”,都給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永嘉是紅十三軍的誕生地和浙南遊擊隊的重要根據地,使這片紅色的土地以不朽的功績名垂青史;和平建設年代,永嘉開創全國包產到戶之先河,比全國農村普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開放年代,永嘉人又敢為天下先,套用市場機制在橋頭這個窮山溝里創建聞名中外的東方鈕扣市場,成為“溫州模式”的重要典範。

資源富饒·區位優越

永嘉氣候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充沛,十分適宜於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的生長繁育。 境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僅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就達數十種;水能資源可開發為25萬千瓦;礦產資源豐富,鉛、鋅、鉬、錳等有色金屬探明儲量均在5000噸以上;許多名特優農產品久負盛名,特別是烏牛早茶和早香柚已經連續多屆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號稱“淡水魚之王”的香魚也盛產於楠溪江。

永嘉交通便捷,設施齊全,擁有水、陸、空立體交通網,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104國道和330國道線穿境而過,溫州大橋、東甌大橋、甌江大橋、甌江五橋把永嘉沿江五大經濟強甌北夜景[4]鎮與溫州直接相連,萬噸級深水良港海運直達福州、寧波、上海、大連等沿海諸港,溫州機場距離永嘉縣城僅60公里,同時直通仙居腹地的41省道正在建設中,規劃中的鐵路腹線也將動工興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