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上虞市豐惠鎮小

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何金魁改書院為上虞官立縣學堂,後又改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 王、胡以"仁學"為主旨,打破了學生只看到周圍小圈子的舊習,使他們放眼大世界。 1938年,學校又舉行"國恥紀念會"等愛國運動。

基本信息

潺潺流瀉的玉水河邊,梁祝淒婉的愛情傳說成了千古絕唱,幽幽的鳳鳴山曾是魏伯陽煉丹處,而城隍河沿一幢幢幽深清涼的宅院內,走出了范壽康、胡愈之等一代代名人。站在古鎮豐惠的任何一個角落,你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深厚的文化韻味。豐惠東門邊的豐惠國小更不例外。
據《上虞縣教育志》載:豐惠鎮中心國小前身為經正書院,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上虞知縣楊溯伊和教廷渝徐鑾暨闔黽紳民捐資創辦。書院建築規模頗大,大門額書經正書院,儀門額書麗澤試院,中為講堂,左右為南北試場,為歲科童用之地,後邊正樓設文昌閣,左右房兩側廂房、廚房、董事所、管院住房俱備,當時用錢六千緡(每緡一千文)多,並置田、山、沙地,暨銀錢為書院經費,推舉純正、首事等四人管理院產,舉人徐紹謙任堂長。儘管如今經正書院的遺蹟蕩然無存,但從經正書院到上虞官立縣學堂,直到如今的豐惠二小,一脈歷史卻從未割斷過。
光緒三十年(1904)年,知縣何金魁改書院為上虞官立縣學堂,後又改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而說到縣立第一高等國小校,不能不提王佐。王佐在上虞辦我國第一所科學學堂數學堂時,維新失敗。康有為、梁啓超亡命東瀛,數學堂也受守舊派冷嘲熱諷,但蔡元培、王佐仍堅持科學救亡的方向。當數學堂在風雨飄搖中開學之時,也是譚嗣同六君子斷頭流血之日。課堂上的王佐講的最多的是譚嗣同的《仁學》,既有反清反傳統思想,又有譚嗣同殺身成仁的切身之痛。從此,強國夢隨著六君子的血和魂在上虞課堂上紮根。民國元年(1912年),王佐、胡慶階(胡愈之之父)一拍即合,在官立縣學堂基礎上,辦起上虞第一高等國小校,全國人大原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鬍愈之等是這所學校的第一代學子。
王、胡以"仁學"為主旨,打破了學生只看到周圍小圈子的舊習,使他們放眼大世界。王佐從上海又請來理化專科學校畢業極其愛國青年教師朱怡青,"新科學的基礎是數學,要學科學必先學此"。胡愈之在這所五年制學校中足足讀了7年。"國文課熟讀《古文辭類纂》里百餘篇選文,數學學過大代數。""歷史、地理還有物理、化學、博物、生理,還跟著學了點日語。"從胡老的回憶中,不難看出該學校當時著眼於培養新人才。
從這所古老的學校中,走出了茶葉專家吳覺農、原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秘書長王一飛、中國共產黨上虞黨組織的創始人葉天底、原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何雲、烈士陳樹谷和周達明等名人鄉賢。
正因為第一高等國小校抱著強國強族的教育宗旨,上虞縣1925年聲援"五卅運動",是以此學堂為基地發起的,1927年又發起"打倒軍閥"大會,1928年秋與縣立第一女校合併改名中山公學,三年後又改名縣立中山國小,但辦學宗旨不變,不少學者志士在此治學育人。1938年,學校又舉行"國恥紀念會"等愛國運動。1941年,上虞淪陷後,校舍被毀,學校停辦。抗戰勝利後借十字街胡氏宗祠復校,改名豐惠鎮中心民國學校。1946年,在原址新建校舍,改名中正國小,1948年設縣立中正國民學校,1949年又改名上虞縣立第一國小,解放後55年與鎮上其他兩所學校合併,設本部和兩個分部,稱豐惠鎮國小。目前又因學校規模擴展,被改為豐惠鎮小分部。
10易其名,站在如今的豐惠鎮小內,21世紀鐘聲即將敲響,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讓人肅然起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