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浙江大學的海洋學院,是東海上冉冉升起的一顆璀璨明珠!如海般寬廣博大的胸懷,浪花般敢於競爭的壯志,鑄就了海洋學院“寬厚 ·跨越”的藍色文化。海至深為藍,夢至遙為藍,讓我們為振興中華民族的海洋事業而勇往直前!
學院 計畫從2013年開始招生,預計到2015年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500人,專任教師和科研人員規模達到300人左右;到2025年及以後,在校生規模穩定和達到4000人。
2012年6月10日,浙江大學在杭州與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簽署協定,共建以海洋教學與科研為鮮明特色的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教基地和人才高地,服務國家海洋戰略。
舟山市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由1390個島嶼組成,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浙江海洋經濟示範區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相繼獲得國務院批覆,意味著海洋戰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特別是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作為國家的第四個新區和第一個唯一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新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據介紹,為支持舟山發展海洋戰略,此前浙江大學已先後與舟山簽署了共建“海上浙江”示範基地協定,成立了浙江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系和“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
辦學目標
浙江大學把海洋學院定位為學科型、研究型學院,建立以本科生培養為基礎,涉海專業研究生培養為重點,並積極開展高層次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一個海洋學科學位點設定基本完備、以海洋教學與科研為鮮明特色的浙江大學辦學特區。按照“高起點,強輻射,可持續,國際化”的發展理念,依託舟山海洋區位優勢和浙江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把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國家級海洋科教基地,學科綜合實力水平居全國涉海高校前列,並逐步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世界一流的海洋學院。
建校淵源
浙江大學成立於1897年,前身"求是書院",是中國人最早自己創辦的新式高等學府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之一。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浙江大學以嚴謹的求是學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執著的創新精神創造出了豐碩成果。
浙江大學師資隊伍整體力量雄厚。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2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9名,長江特聘(講座)教授5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和良好的科研實驗條件,為開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浙江大學於2003年組建了海洋研究中心,在此基礎上整合校內相關學科專業和人才資源,於2009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系(簡稱海洋系)。海洋系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海洋學科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主動服務和支撐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回響地方重大需求,2012年12月,以現有海洋係為基礎,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籌)正式成立。2013年6月,浙江大學正式發文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籌)更名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同時正式成立了海洋科學系、海洋工程學系。建立了5+4研究所,確立了二個學系的基本框架 。
師資隊伍
海洋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1人(在庫人員),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9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5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7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6人。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10人;機關黨政管理人員25人。教師中有國家“千人計畫”3人、國家“青年千人”1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浙江大學講座教授3人、求是特聘教授1人、青年求是學者19人、浙江省“千人計畫”6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寶鋼優秀教師獎1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第一、二、三層次培養人員8人、雙聘兩院院士2人。專任教師中包括海外博士在內,有52%以上為海外引進。
人才培養
海洋學院現設有海洋科學系、海洋工程學系,擁有海洋工程與技術、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海洋科學、船舶與海洋工程4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1個為浙江省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工程碩士專業2個,形成了博士、碩士、本科和繼續教育等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校碩士、博士研究生154人,工程碩士30餘人,本科生294人。
學院四個本科專業均已開展國際合作辦學:
海洋工程與技術(與美國羅德島大學共建)
海洋科學(與夏威夷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共建)
船舶與海洋工程(與英國斯特萊斯克萊德大學共建)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共建)
科研創新
基本概況
海洋學院現下設9個研究所,擁有“一院一島二中心”:海洋研究院(籌)、摘箬山科技示範島、舟山海洋研究中心、浙江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已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籌)1個,以及海洋工程材料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等5個省部級能力建設平台,共建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洋科研特色
1、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與製造技術
設計研發高回響、大載荷海洋工程吊放裝備、高靈敏度升沉補償吊放裝備和恆張力ROV甲板吊機等系統。同時開發與現代化造船工藝相適應的船舶自動化組裝集成裝備。
2、海洋地質、熱液、油氣等勘測
研究海底岩石圈與水圈相互作用及其對大洋成礦作用,深海礦產資源的分布規律與成礦條件。海底熱液、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以及海洋極端環境的探測與採樣技術開發與套用。
3、船舶先進制造技術
“無餘量”船舶設計與建造技術,包括船舶裝配、舾裝等。自主開發設計了船舶舾裝裝配工藝的自動生成系統,實現舾裝預舾裝的3D動態演示。
4、海洋立體觀測技術
以海底觀測網與海底移動觀測為核心的海洋立體觀測技術,為探索海洋提供全新平台。浙江大學摘箬山島試驗研究觀測網(ZJU-ZRS Experimental Research Observatory, Z2ERO)將於2013年完成,屆時將成為國內首個集成海底高壓供電、實時數據獲取等多項核心技術的完整海底觀測網路。研究海底觀測網路的標準化技術,為我國即將大規模建設多個大型海底觀測網路提供技術和依據。
5、近海及海洋動力過程與生態環境
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對海洋動力環境的理論問題和套用問題進行數值模擬,尤其是對我國近海的關鍵海洋動力環境(如潮汐潮流、環流、物質輸運等)進行數值模擬。
6、河口海岸工程領域的科學技術
採用數值模擬、現場觀測和室內試驗手段,研究河口海岸潮流泥沙運動、海床演變基本規律和近岸波浪運動及其輸沙,預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岸動力環境變化和泥沙沖淤,分析工程海域的海床穩定性,為河口海岸區港口碼頭、深水航道、圍海造地、跨海橋樑、海底管線、海岸防護、海洋防災減災、近海養殖等工程建設的規劃、可研、設計、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7、生物地球化學與生態系統耦合及其環境的回響與反饋
海洋生源要素循環與環境變遷,人類活動、自然現象與海洋酸化、海洋碳循環和氮循環,自然流和人工上升流中的營養鹽與生態系統以及環境的回響與反饋。
8、海洋裝備的防腐/防污塗料
海洋結構物的腐蝕機理與防腐。金屬結構物在海洋環境中的腐蝕過程,失效機制,以及海洋生物、微生物介入金屬腐蝕過程的生物化學機制,研究開發防生物侵蝕、防化學侵蝕的複合塗料。
9、具有抗HIV潛伏、醌還原酶誘導活性的海洋天然產物
運用現代分析和生物學技術,從海洋動物或植物的共附生微生物、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中發現具有抗HIV潛伏、醌還原酶誘導活性的海洋天然產物。重點研究南麂列島來源的生物資源。
國際交流
為實現海洋學院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學科,海洋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為主,兼顧學科與科研的合作,使學生既能享受到浙大綜合性大學優質師資,又能享受海洋學院國際化辦學的專業特色培養,以“三引進”(引進國外課程體系、引進核心課程及教科書、引進優秀外國教師)為國際化辦學的主要手段,積極最佳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大力做好國外優質師資的引進工作,逐步推進全英文教學。
海洋學院建設
為了主動服務和支撐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推動浙江大學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浙江大學積極探索校地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和舟山市合作共建浙江大學舟山校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2015年9月9日,浙江大學舟山校區(海洋學院)正式啟用。
浙大舟山校區位於舟山臨城新區惠民橋區塊,項目一期工程總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達16.8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校區主要建築有體育中心、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海洋科學實驗室與綜合辦公樓等,還有操縱性水池、消聲水池、港航大廳、基礎實驗室平台等總計約5萬方實驗室面積,二期將建設400米長的高速拖曳水池。此校區是一個現代化、網路化、園林化並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綠色、生態型校園,建築色彩在挖掘老校區建築色彩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海洋文化的特色。
2012年03月27日,浙江省政府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列入2012年省重點建設項目;
2012年06月10日,浙大與舟山市簽訂《共建浙江大學舟山校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合作協定》;
2012年10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建設浙江大學舟山校區;浙大黨委常委會決定組建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成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籌建工作領導小組;
2012年12月13日,浙大黨委常委會決定成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籌);
2012年12月24日,浙大舟山校區校園基建正式開工;
2015年09月09日,浙江大學舟山校區正式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