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偷跑門

流量偷跑門

流量偷跑門,是發生在中國各大通信行業的新熱點事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數據流量無疑與每個手機用戶都息息相關,無怪乎用戶對“偷跑流量”如此關心。對於網友熱議的流量“偷跑”,電信運營公司表示,沒有必要,也不會偷取客戶流量,而流量出現異常的情況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病毒。

事件經過

流量偷跑門流量偷跑門
2015年11月1日13點40到到16點20,中國電信發信息給佛山的龍小姐,告知她電話號碼3小時內用了近23G流量。龍小姐說,這個時間段她在上班,手機只放在抽屜裡面充電。門市工作人員解釋稱,龍小姐用的是4G卡,3小時用23G流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龍小姐提供的信息顯示,第一條信息是下午13點40分用了3G流量的提醒,之後流量不停翻倍,30分鐘後6G流量簡訊提醒又來啦,再過20分鐘後用了9G多,1個小時後12G,之後的節奏根本“根本停不下來”,17G、21G、23G不斷遞增,時間間隔平均是25分,大概每25分鐘龍小姐就用了3至5G流量。

電信回應

流量偷跑門流量偷跑門
中國電信佛山公司給出了一個初步回應,稱根據網路設備提供的上網記錄顯示,23GB的流量均是龍女士的同一手機號碼,在11月1日12:49至16:59通過同一個通信基站產生;而據用戶表述,“在此期間手機正在通過電腦充電,並未上網”。

中國電信佛山公司還稱,鑒於這種情況比較罕見,我公司組織技術業務人員正在對用戶上網記錄進行核查分析,同時已協調手機廠商工程師對用戶手機進行檢測。

運營商人士表示,流量計費主要有三個環節:話單生成、分揀批價、匯總出賬。後兩個環節的對錯很容易核查,拿著結果跟清單一比對即可,人人都可核查。而話單生成,是由通信設備廠家根據國際統一的標準來實現的。除了廠家,沒有誰能調整。如今絕大部分流量爭端,都是“用還是沒用”,都出在這環節。

類似事件

2015年11月5日上午,有客戶致電廣東移動,反映自己的手機凌晨4點多產生了異常大流量數據。經過核查,初步判斷該客戶手機感染了病毒,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向位於浙江杭州的一個伺服器自動傳送了需求指令,該伺服器隨即向客戶推送大量無意義的信息數據,導致產生高額流量。

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綜合部劉經理回應稱,經過公司核查,他們看到喬女士的號碼在5日凌晨4:38,向位於浙江杭某伺服器自動傳送了需求指令,該伺服器隨即向客戶推送大量無意義的信息數據,產生高額流量。“我們認為,這種異常的現象很可能是由手機內的病毒所導致。期間,廣東移動及時向客戶傳送了54條流量提醒簡訊,但因事發凌晨,客戶未能察覺。最終,根據公司‘雙封頂’保障機制,流量費在達500元時,數據傳輸被自動停止。”

事件原因

來自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的手機安全報告顯示,手機病毒是盜取手機流量的“真兇”之一,2015年上半年,在Android病毒類型中,資費消耗類病毒比例最大,占比達到79.18%,排名第一。這類手機病毒被二次打包到一些熱門套用中,偷偷在後台啟動,然後私自下載其他套用、彈出廣告或者推廣病毒牟利。與此同時,手機用戶的流量或話費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大量消耗。今年8月份,一款手機木馬病毒“流量殭屍”感染44萬部手機,中招者每次解鎖手機都會導致木馬瘋狂耗費流量,日耗流量可超百兆。無獨有偶,9月份,一款名為“幽靈推”的安卓病毒席捲全球。手機中毒後,會不斷下載病毒推廣的套用,並會強行關掉WiFi,直接使用3G/4G通信網路,大量消耗用戶流量。手機病毒的“橫行”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用戶認為沒有使用流量,而運營商的網路上卻實實在在跑著流量。

網友觀點

對於手機充電3小時沒了23G流量,網友議論紛紛,“電信是不可能沒有上網記錄的。工作人員說沒有,只是一個推托之詞”,“手機上不是都有流量監控的么,光指責電信有什麼用,查明原因才是根本”,“看來一晚上不關流量房子歸移動的奇蹟即將實現”。

事件反思

流量偷跑門流量偷跑門
透過此事件可以看出,用戶能把“偷流量”這樣的詞用在運營商身上,可見運營商在用戶心中堂堂央企的正面形象已遭到質疑。近年來,運營商和消費者圍繞數據流量的爭議明顯增多。“流量消耗過快”的爭論反映的不僅是流量使用問題,更折射出運營商在三個方面的不成熟:

一是流量經營模式方面。

必須看到,流量代替語音成為運營商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從運營商流量經營模式上看,相關工作仍待細化。目前(2015年)的情況是,前向模式、後向模式之間尚未找到合理的平衡點,現行模式在用戶接受程度、使用便捷性等方面距離市場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外,被寄予厚望的後向模式也是一把雙刃劍,除會對前向模式造成一定衝擊外,也會帶來諸如流量貶值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流量消費在實現方式的選取上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二是流量計費系統方面。

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包括計量和計費兩個方面。雖然目前運營商龐大、繁雜的計費系統能滿足現實需要,但是,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計費系統仍然不夠簡潔、準確、清晰、便捷,亟須進行最佳化升級。縱觀近年發生的一些糾紛或爭議,導火索多集中在消費者對計費數據的獲得、記錄等方面。所以,運營商的計費數據在呈現形式、獲取方式、覆蓋廣度與深度等方面需要改進。

三是調查取證方面。

運營商和消費者在資源、信息、技術等方面存在不對稱。因此,運營商應該通過一些有效方式讓消費者的消費透明化。比如針對此次“流量偷跑”事件,運營商當完“被告”又當“法官”,應該通過獨立、權威的第三方調查給予令人信服的答案,讓消費者所關注、所在乎的敏感信息更多地運行在陽光下。

通過此事件可以看出,如何切實落實“提速降價”,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獲得感,實現互利共贏,運營商依然任重道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