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流淚症是指清稀淚液經常外溢、淚無熱感及目無赤痛的眼病。在歷代文獻中,有目風、淚風、目淚出不止(《諸病源候論》)、風沖泣下(《儒門事親》)、充風淚出、迎風灑淚症(《銀海精微》)等許多別名。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流淚症與西醫學的淚點位置異常、淚道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引起的淚溢症相類似。
病因 病機
1、肝血不足,淚竅不密,風邪外引而致迎風淚出。
2、氣血不足,或肝腎兩虛,不能約束其液,而致冷淚常流。
3、椒瘡邪毒侵入淚竅,導致排淚竅道狹窄或阻塞,淚不下滲而外溢。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流淚。
2、眼無紅赤、無眵。
3、無黑睛翳膜。
4、沖洗淚道時淚道暢通或狹窄,或有阻塞。
病證鑑別
1、沙眼衣原體急性發病:當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結膜上皮細胞後,在其中增殖並在胞漿內形成散在型、帽型、桑椹型或填塞型包涵體。該病發病緩慢,早期出現眼瞼結膜急性或亞急性炎症,表現流淚、有粘液膿性分泌物、結膜充血等症狀與體徵。後期移行為慢性,出現結膜瘢痕、眼瞼內翻、倒睫、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損害,以致影響視力,最後導致失明。
2、溢淚症:長期溢淚,內眥附近皮膚潮紅、粗糙、發生濕疹,因患者不斷向下揩拭,可促使下瞼外翻。
3、淚道堵塞不暢:(1)淚小點閉塞:淚小點呈膜性閉鎖;(2)淚小管阻塞:從淚小點入針,液體立即從淚小點返流;(3)鼻淚管阻塞:從下淚點進針,先略順利,後從上淚點流出,無粘液性或膿性分泌物返流;(4)鼻淚管狹窄:從淚小點進針,部分液體返流,少量液體通過流入鼻咽部。
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可見淚液不時溢出瞼弦,且內眥下方皮膚潮濕;或可見淚竅外翻現象;按壓睛明穴下方無黏液等溢出。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1)可將2%螢光素鈉溶液滴入患眼結膜囊內,稍後用一濕棉簽擦下鼻道,觀察棉簽是否帶螢光素鈉之顏色,若有則說明淚道尚通暢;否則為不通。
(2)淚道沖洗術:沖洗時淚道通暢,或通而不暢,或不通,但均無黏液從淚竅溢出。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冷淚多虛證,迎風冷淚與無時冷淚局部表現僅程度上的不同,而病機方面,前者多竅虛招邪,屬輕症;無時冷淚者多臟腑自虛。正如《審視瑤函·迎風冷淚》中提出二者的不同,云:“此為竅虛,因邪引之患,若無時冷淚則內虛,膽腎自傷之患也”。故治療上,迎風流淚者以養血祛風為主;無時冷淚者,宜補虛為主;並可配合針灸。如排淚竅已經阻塞者,可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
流淚,但淚道通暢,或通而不暢者,可藥物配合針灸等治療;迎風流淚者以養血祛風為主;無時冷淚者,宜補虛為主;若淚道不通者,可行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內治
(一)肝血不足,復感外邪
症狀:患眼無紅赤腫痛,流淚,迎風更甚,隱澀不適;兼頭暈目眩,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
治法:補血養肝,祛風散邪。
方藥:止淚補肝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防風、白芷、羌活、白蒺藜、木賊、夏枯草。
(二)氣血不足,收攝失司
症狀:無時淚下,淚液清冷稀薄,不耐久視;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收攝止淚。
方藥:八珍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熟地、白芍、當歸、川芎。
(三)肝腎兩虛,約束無權
症狀:眼淚常流,拭之又生,或淚液清冷稀薄;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脈細弱。
治法:養肝益腎,固攝止淚。
方藥:左歸飲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藥、茯苓、甘草 。
外治
1、點用八寶眼藥或紅眼藥。
2、用止淚散點眼。
3、手術療法。
如排淚竅道高度狹窄或阻塞者,可先行淚道探插術。注意不可造成假道。仍不通者,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手術治療,如淚道擴張術、淚小管吻合術和淚囊鼻腔吻合術等。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淚竅未受阻而冷淚者,用針刺療法效果甚佳。方法是取同側睛明穴,進針5-8分深,輕度捻轉,以出現酸麻脹感為度,留針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淚液較多,可將針用火燒熱,待溫後再針。
轉歸預後
迎風流淚,有兩種,一種冷淚,宜補養,另一種是熱淚,宜清肝祛風,治療時要分別開來,不然全無效果,反而加重。治療不當,久而久之,以致失明。
預防調護
1、戶外工作者,可戴防護眼鏡,減少對眼部的刺激。
2、增強體質,或作睛明穴按摩,有助於改善流淚症狀。
文獻摘要
1、《儒門事親·風沖泣下》:“夫風沖泣下者,俗呼風冷淚者是也。”
2、《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迎風冷淚症,不論何時何風,見則冷淚交流,若赤爛障翳者非也,乃水木二家血液不足,陰邪之患與熱淚帶火者不同,久而失治則有內障視渺等陰證生焉,與無時冷淚又不同,此為竅虛,因邪引邪之患,無時冷淚則內虛,膽腎自傷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