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活著之上》講述了主人公、歷史學博士聶致遠從讀大學到去高校任教,直至評上教授20年間的經歷。在面對各種誘惑的過程中,聶致遠作出各種艱難抉擇,堅守人格堅守底線。
志存高遠的聶致遠有著獨立的知識分子人格,立志以曹雪芹、王陽明等歷史偉大人物為學問楷模,開拓學術視域,在歷史研究中有所建樹,可現實的種種卻讓他陷入困惑。其大學同學蒙天舒,學問平平,擅長投機鑽營與運作,因為選對了導師,考研差10分照樣可以被錄取;“借鑑”聶致遠的論文內容,也能通過運作獲得全國的“優博”;在學術研討會上極盡巴結逢迎名人學者,羅織關係網,30歲就當上了校長助理。而聶致遠則因事事較真,堅持學術真理,遠離銅臭之氣,堅守知識分子的道德底線,陷入困惑與掙扎、妥協與憤怒,生活過得並不滋潤。
創作背景
閻真出身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1980年從株洲拖拉機廠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5年考入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職研究生。1988年畢業後,去加拿大留學、工作。1992年回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2000年到中南大學文學院工作至今,家庭的薰陶以及個人的經歷,令閻真對於大學校園的生活十分熟悉,對於高校內的學術腐敗,他也有自己的認識。閻真說,高校腐敗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一種是明確的腐敗,比如說抄襲他人的論文。在評職稱、評獎過程中,存在賄賂現象等等;另外一種腐敗,就是在學術活動中廣泛存在的人情關係,或者說叫潛規則。對於高校腐敗的揭露,在小說中比比皆是。例如《活著之上》的開頭便是主人公聶致遠如何考博士這個環節。作者坦言,這本書對於生活的表達幾乎是零距離的,每個細節幾乎都是生活中發生過的,其素材大體來源於幾個方面:親身經歷的,旁觀到的,聽同行說的。主人公聶致遠的一半素材來自作者的某位同事。
人物介紹
聶致遠
聶致遠是一個農家子弟,全無憑藉,靠聰慧和勤奮讀到博士,畢業後到麓城師大學教書。小說中的聶致遠是具有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的代表,骨子裡有一份清高,懷有學術理想,做人做事有底線、有原則;不屑於圈子文化,不屑於學術潛規則。但很快,他的理想與信念就遭遇到現實的泥潭。
首先他遭遇的是現實生活的壓力。結婚、買房、生孩子等等,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都需要錢來緩解,但青年教師的工資卻又很是寒酸,生活上的壓力想躲也躲不開,“生活伸出無數雙手向你要錢,……你往哪裡躲?”當然,經濟上的壓力並不是聶致遠困境的重點,小說中的他也並非窮困潦倒。只是,當他面臨物質的窘迫,就更需要精神的富足來滿足自己。而作為一位高校教師,一名學者,聶致遠精神的富足當然要由其學術上的成就與學術體制的肯定來獲得。然而,這種精神的富足對小說中的聶致遠而言,也是霧中月水中花,這就讓他不得不面臨更大的精神困局。
小說中所描述的現實是,聶致遠所面對的學術體系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他所追求的單純簡單的學術道路已不復存在。在學術階梯中,他首先面對的就是發表論文和評職稱。他原以為,一篇論文好還是不好,圈子裡的人都看得出,一桿秤在人們心裡,一分一毫都是清清楚楚的。而他也一直保有這樣的學術信念:“認真做學問,寫出了好文章,別人想擋住我前進的道路,讓我邊緣化,那怎么可能?”但是這種信念在現實面前很快開始崩塌,他寫出的有足夠含金量的論文乏人問津,要出版面費才能發表。而要在權威刊物發表論文,則還要經營各種資源。至於評職稱,則更加赤裸裸,學術成果和教學成績被放到明顯次要的位置,首要的還是圈子和資源。也因此,聶致遠第一次評副教授,儘管材料過硬,但還是被刷了下來。
學術的邊緣化,帶給聶致遠的是更大的精神困境,他的學術信念出現危機。“我總是想著好論文肯定會發表在好刊物上,看來不是那么回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這裡,關係是那么重要,太重要,比論文的質量更重要。總之,眼神已經不是那個眼神,標準也不是那個標準,一切都失范了。”學術與資源的位置開始轉換,資源第一、學術第二。面對這樣的困局,主人公聶致遠只能改變自己的價值認定,不斷的委屈自己,來滿足在學術階梯上晉升的條件,而這又不得不導致他更大的精神困局。
蒙天舒
這是作者閻真塑造的高校知識分子的另類典型。與聶致遠形成鮮明對比,蒙天舒儘管在學術上並無天賦,也沒有做出很多的學術成果,但他善於編織各種人際關係,善於經營各種圈子,對各種學術潛規則諳熟於胸,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導師是童副校長,可以為他提供各種資源。聶致遠在學術階梯上舉步維艱,而蒙天舒則如魚得水,發表文章、申報項目、評各種獎項、評定職稱以致行政職務等,都一帆風順。兩人現實遭際的不同,折射出的是學術體系和高校生態的巨大變化。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這部作品致力於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敘事,真切表現了中國高校教師當前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小說通過描述歷史學博士聶致遠二十年生活歷程,探討了當代知識分子在生活中的價值猶豫和徘徊。通過凡人瑣事表現了當代生活中的精神命題。在直面生活真相的同時,作者並未停留在單純的批判層面,而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追問,並以歷史上的文化英雄為價值引導,試圖在平庸的生活中注入理想的光芒。
書中通過很多細節提到,當下,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和守住道德底線,常常需要付出很大代價。閻真的寫作非常誠實和紮實:“小說中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有原型。”他認為“活著就可以,活著就是一切”這樣的觀念是必須批判的,因為人不能盲目服從本能的驅使,從而喪失價值判斷,膨脹的欲望是造成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正如閻真在該書腰封上那一句心靈獨白:“錢與權,這是時代的巨型話語,它們不動聲色,但都堅定地展示著自身那巨輪般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市場話語的力量,是當下所有的凡夫俗子面對生活本身所展示出來的物質的力量。但是,這種物質的力量是不是能夠摧毀個體的精神堅守?聶志遠,也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我”,用一直以來的痛苦堅守和心靈煎熬,為自己贏得了“活著”的尊嚴,給如他一樣的“位卑者”壘起了一道心靈的防腐牆,也讓許多知識分子在黑暗的泥沼中看到了良知的微光和前行的力量。因為聶志遠知道:出生而入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但不是人生的歸宿;人生的真正歸宿,是出死而入生,這是一種古老而又古老的人類始祖之靈魂所發出的深情呼喚。
小說中,聶志遠報考博士生,與蒙天舒一起競爭,“別的我比不起他,考試我也考不過嗎?”然而,命運就是這么戲弄,聶志遠被刷下來,而蒙天舒考取了。“我的外語比他多了十一分,可專業竟比他少了十五分。不可能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自己的命運似乎已被別人精心設計。”很少讀書的蒙天舒通過送禮物送錢(甚至還向原本就缺錢的“我”借錢去送)等手段,居然弄了一個優秀博士論文。蒙天舒堅信“搞到了就是搞到了”,這是他的生存哲學。他認為“當下是做活學問的時代。死學問做著做著就把自己做死了,還不知是怎么死的”。現實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像昆德拉筆下的生命,重得無法承受。
這部小說的成功不僅在於它直面人生的勇氣,更在於它在直面中思考,並尖銳地提出一系列問題,勾勒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精神圖像,引起人們對自身庸碌生活的質疑,因而具有較大的社會意義。在閻真看來,在金錢支配下所造成畸形的靈魂、道德的淪喪以及風氣的敗壞等等,都是不符合“人性”的自然發展的。而這些醜陋和陰暗的東西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欲望過於強大,但欲望不是推動活著的唯一動力,與欲望相對的良知也有著強大的活力。儘管許多時候,良知被迫讓位於欲望,但並不表明良知已經泯滅。小說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生存是絕對命令,良知也是絕對命令。當這兩個絕對碰撞在一起,就必須回答,哪個絕對更加絕對。”這是每個讀者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與莎士比亞那句“生存還是死亡”有著一樣的銳度和力度。
閻真的這部小說還直面社會一些層面存在的潛規則與學術生態的陰暗面,以鋒利的筆觸觸及高校腐敗的內幕和一些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在大學裡“活得最好”的常常不是聶志遠這樣有理想有良知的人,而是那些不學無術的投機鑽營分子。這些人極為聰明,人格嚴重分裂,能夠利用一切機會,把“功夫在詩外”的戲演得淋漓盡致。閻真的書寫並不僅局限在揭短或暴露上,更多的是聚焦到以聶志遠為代表的一群人在現實環境下無奈生存的真實況味。這些人雖然也屈服現實,但內心深處始終保有一絲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嚮往,始終不忘良心和夢想。在閻真看來,只要良心和夢想存在,心中那一縷精神的火苗就不會滅絕,就總會設法找到一種力量不甘沉淪,戰勝困境,超越自我。
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是《活著之上》一種重要的文學表現手法。小說一開始把曹雪芹這個古人抬出來是為了和現代人對比。小說中主人公聶志遠和他的同學蒙天舒成為小說中一種重要的對比。小說還將政學通吃的吳教授與純粹的學者馮教授作為一種對比。小說一方面對吳教授作了漫畫式的描寫,貶斥了這種學官人生;然而,另一方面,卻又通過聶志遠對馮教授的評論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嚴肅的學術追求的可能性:“我想著自己的導師馮教授都從來不敢承諾推薦論文,他老呆在家搞學問,那個學問怎么搞得起來。時代變了,你不與時俱進,就會邊緣化,而邊緣化的結果,就是一無所有。”
第二,“小說只有從世俗中來,才能到靈魂里去”,《活著之上》這部小說背景及場景都取材於當下普通高校教師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代表了當下這一語境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生存。作者運用批判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描繪了高校知識分子群像,揭露了高校現存的弊病,知識分子的兩難的生存處境以及對知識分子理想生存作了構想,這是閻真為知識分子寫心的作品。
第三,該小說採用一種生活化的筆墨,紀實化的寫法,直指學術圈和高校的某些腐敗現象。這就保證了這本書濃烈的紀實感、現場感。
作品評價
瀟湘晨報社社長、總編輯龔曙光:《活著之上》不僅是對知識分子的自我審判,也是藉此對社會所作的一種反思。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施戰軍:閻真在該作品中沒有對社會問題進行直接抨擊,從他對社會的理解、體恤和寬容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成長。
文學評論家白燁:該作品以很小的切入點挖了一口深井,通過文風和學風的問題反映了世風的問題。
作者簡介
閻真,湖南長沙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現為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曾在天涯》(1995,海外版名《白雪紅塵》)、《滄浪之水》(2001)、《因為女人》(2007),理論著作《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2003),以及學術論文、散文等。有《閻真文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