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毓琛

洪毓琛(1813-1864),回族,字璟甫,山東臨清洪官營(今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洪官營)人,清道光二年賜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沙縣知縣、台灣同知、台灣知府、台灣兵備道兼理學政、按察使,卒於任上,贈太常寺卿,有洪公祠紀念,在台灣省歷史上有較大影響。

簡介

他於1862年(同治1年)奉旨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為台灣清治時期這階段的地方統治者。

洪毓琛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補福建省沙縣知縣。鹹豐元年c18sl)擢台灣府兼南路理番同知,因治理台灣和收復鳳山有功,十年(1860)閏三月署台灣府知府,加按察使銜,署福建分巡台灣兵備道長官。同治元年(1861)遷任湖北漢黃德道,未赴任,調台灣道。以平彰化戴潮春起事,日夜操勞,病卒。洪毓琛在台灣省歷史上屬有較大影響者,有洪公祠。《台灣通史》多所涉及。其書法作品在國內藝術品拍賣會上時有出現 。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洪毓琛升任漢黃德道(清朝鹹豐年間移駐湖北漢陽縣的行政機構)。同年,“戴潮春事起”。

“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代台灣三大民變之一,直至1865年才被平息,持續時間長達4年之久。戴潮春原為台灣清治時期彰化縣的地主,曾在官場任 職,但因被長官勒索未果,而被辭退職位,並繼承兄長戴萬桂的家長地位,擴張土地公會、八卦會等組織,衍變為我們通常所知的“天地會”。

天地會發展快速,官府決定於1862年派台灣兵備道孔昭慈前往彰化縣鎮壓天地會。彰化縣城失守後,台灣南部各民間勢力紛紛起事,投入戴軍營下。戴家軍控有幾乎全部的台灣中部與部分北部地區。

為控制台灣局勢,清朝政府緊急派遣福寧鎮總兵曾玉明渡海來台,召集台勇平定戰事,另外命台灣鎮總兵林向榮自西螺出兵作戰。雙方互相攻殺圍剿。

洪毓琛本應赴湖北任職,卸去台灣知府之職,但“以紳民懇留”,他暫調台灣道,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統領全部戰事,“修城垣,調遣兵勇,以備戰守”。

此時,清軍軍費卻在押解途中於安溪寮遭遇戴軍,清軍大敗潰散,千總龔朝俊與澎湖副將陳國詮等人戰死,軍營器械經費全被奪走,軍餉陷入極度緊張局勢。

籌餉困難重重,洪毓琛想盡千方百計。《台灣歷史人物小傳》記載,“(洪毓琛)飛書內地請餉,巡撫徐宗乾準其就地勸捐,然富戶避匿,乃激勸官募, 分等籌捐,己亦出服用玩器,命易錢以濟。”他傳出緊急文書,至中央請求軍餉支援。巡撫徐宗乾批准洪毓琛可在當地實行募捐。然而,當地富庶人家避而不捐。於 是,他便在官員之中實行分等級募捐,自己也將把玩器具捐出,命人換成錢幣以充軍餉。除向外國商行籌借十五萬兩銀外,洪毓琛獲批在當地募集兵餉。

洪毓琛為台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年12月,洪毓琛已積勞成疾,然變亂仍未平息,兵餉更加入不敷出,洪毓琛心中悲情與日俱增。同治二年6月,洪毓琛因公殉職。“徐宗乾奏請從優議恤,贈太常寺卿,蔭一子入監讀書,建專祠於郡治。”

紀念地

現屹立於京杭大運河岸邊的臨清清真北寺,又名洪家寺,即由臨清洪氏家族捐資修建。洪家寺被稱為“江北五大寺”之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有碑文記載,“先之老寺(東寺)雖寬敞,然難容眾鄉老入殿朝拜。州有望族義戶,綽號‘洪八缸’者,慨捐興建北寺,教民念其虔誠,均敬呼此寺為‘洪家 寺’。”所謂“洪八缸”,即相傳洪氏家族偶得白銀八缸,慷慨建寺,因此有此雅稱。據寺內老阿訇回憶,洪毓琛曾題名匾額於寺上書“萬殊一本”,惜此匾毀於 “文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