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研究生活在地下的洞穴生物。地下棲息場所最主要的特點是永遠處於黑暗中,無自養生物,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當然,棲息地的大小以及其他非生物特徵各有不同。來自地表食物極少的碎石間的空隙,也屬於地下棲息地。但最主要的是喀斯特洞穴,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區形成的洞穴。
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洞穴生物只能在洞內特定環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稱真洞穴生物。如低等植物藻類、微生物、脊椎動物盲魚、盲鰍,無脊椎動物蜘蛛、馬陸、班灶馬、蜈蚣等。洞穴動物眼睛明顯退化,缺乏色素。廣義洞穴生物指洞內分布的所有生物種群。
歷史記載
洞穴生物學是洞穴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生物科學的一個特殊領域。中國有關洞穴生物的文字記述,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人(公元222一280年)顧啟期的《婁地記》,他根據對江南的幾個洞穴的考察而撰寫,但只就棲息於洞穴的蝙蝠有簡單的記述。明代李賢編纂的《大明統一志》(公元1508年)中記載了372個洞穴。
歷史和現狀
中國對洞穴生物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對洞穴魚類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比較深入的研究工作,特別對洞穴金線鰓屬魚類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重點對金線魚巴屬魚類的構造特點、生物學特性、特殊的物種分化過程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