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鼎研究所簡介
基礎信息
洛陽鐘鼎古代藝術研究所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授權的文物復仿製定點生產單位,目前是除國家博物館外,國內唯一有國家級授權資格的青銅器復仿製單位。研究所從1992年成立以來,已先後為國家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貴州省文物局、四川省博物館、湖南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等等,許多文物單位複製了多種國寶級文物複製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復仿製技術力量。
國禮重器
製作的品種從十幾厘米的小件到幾十米高的大件,從幾公斤到幾噸重的都有。其製作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力求將古代精美的造型和紋飾再次展現給世人,我單位有多名高級雕塑工藝師、鑄造、美術專家,且聘請多位國內著名文物專家和教授參與合作。現已復仿製出敦厚凝重、紋飾細膩的青銅禮器百餘種,有鼎、彝、壺、尊、爵、觚、觥、卣、鬲、扁鍾、熏、瓿、豆、其它飾品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觀賞價值。其中仿製的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蓮鶴方壺"已被定為國禮,贈送給南韓、日本、坦尚尼亞、加拿大、泰國等國的國家元首。複製的洛陽博物館的頂極珍品"叔牝方彝"、"饕餮紋方鼎"已被故宮、河南博物院和國家文物交流中心收藏。環保鑑定
“鐘鼎青銅器”也是國內唯一獲得環保檢測認證的青銅器。其產品在做舊處理後,還要進行嚴格滅菌消毒。經r射線檢測,其放射物質平均為0.2微倫/小時,是國際歐洲標準(小於32微倫/小時)的一百六十分之一,是青銅器行業環保理念的最早推動者和執行者。精品定製我單位不僅在復仿製古代青銅器方面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而且還具有設計、製作大型公司標誌和城市標誌性雕塑的技術能力,2001年5月份為天安門管委會完成了"中華承天尊"的設計、製作。
我單位曾為台灣佛教協會設計、製作的大型青銅器"二龍穿壁三足鼎",高1.5米,重達2.3噸;為台灣八卦山設計、製作了大型銅像;為天津設計、製作了大型警鐘;為菲律賓設計、製作了大型"王子午鼎";為天長市市政建設設計、製作的青銅奔馬,高3.2米、長4.7米、重達3噸;為太原冶金三局製作了700公斤大鐘;為邯鄲冶金礦山管理局製作了大型銅壁掛;為銀行系統製作各種大型司標。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還參與並主持了台灣八卦山百米高大佛的整體設計和配套工程的全套方案設計。
鐘鼎研究所地標檔案
1995年,成為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唯一授權的文物復仿製定點單位。
1992年 公司成立
1995年,成為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唯一授權的文物復仿製定點製作單位
1996年,成為河南博物院的定點生產單位
1998年,複製的“蓮鶴方壺”禮品首次作為國禮贈送韓國前總統金詠三
1999年,首屆全國工藝品美術大師精品展,獲得青銅器唯一優秀獎
2002年,成為河南首屆客家人懇親大會指定紀念禮品
2003年,成為全國工商聯執委會指定紀念禮品
2003年,成為河南省委、省政府和鄭州市委、市政府指定外事禮品
2006年,成為世界收藏家聯合會中國總會理事單位
2007年,成為故宮博物院指定生產供應單位
2007年,成為南京博物院指定生產供應單位
2009年,入選國家外交部外交禮品
2009年入選國家文化部外事禮品
2010年,為徐州博物館複製龜山銅熏
2010年,為山東沂南博物館複製四神鳥熏爐
2011年,為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複製三層編鐘
2011年,為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複製銅權
2011年,成為國家外交部186個駐外使領館指定青銅器禮品供應單位
2012年,成為多家酒博物館合作共建單位(其中有分酒博物館、迎駕酒博物館、黑龍江富裕老窖博物館、承德板城燒鍋酒博物館)
國禮產品
蓮鶴方壺
春秋禮器。頂蓋作鏤空花瓣形,中立一鶴,昂首舒翅。雙耳為鏤雕的顧首伏龍,頸面及腹四皆為的伏獸代替扉棱。若面自頸至腹飾以相纏繞的龍,圈足飾似虎的獸,足下承以吐舌雙獸,獸首有二角。造型奇特華美,為春秋青銅器中的精品。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系河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全國已出土青銅器中的稀世珍品。此件出土一對,其另一件現藏故宮博物院,著名學者郭沫若親自為此件定名“蓮鶴方壺”。“蓮鶴方壺”是洛陽鐘鼎古代藝術研究所從1996年開始歷時近2年的時間,組織多名文物專家和高級工藝師多次參看原件、反覆對比、修改,終於將此件青銅器中的極品首家仿製成功,成為河南博物院贈送國際友人的主要禮品。並於1999年定為國禮贈送國家領導人和國外總統、首相。其中有南韓前總統金詠三、新加坡前總統王鼎、坦尚尼亞總理弗雷德里克.蘇馬耶、日本前首相、加拿大總理、泰國公主琳通等。
龍耳方壺
春秋後期。容酒器。有蓋。長方口,長頸,鼓腹,長方圈足。頸部附龍形雙耳壺底俯臥兩獸承托全器。蓋飾鏤空夔龍。頸、肩、圈足飾蟠虺紋和雲雷紋。造型奇特,形體雄偉,器形與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頗有近似之處。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1997年我所開始複製,歷時5個月之久,此件一出便獲得行內人士的讚許,並得到多名文物專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