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農機學院

從1966—1971年,學院中斷招生6年,校園成為武鬥的場所。 從1986年起,學院共授予工學碩士學位260人。 從1986年起,學院共授予工學碩士學位260人。

概述

豐厚的古文化積蘊,濃郁的現代科技氛圍,孕育了豫西地區最大的工科大學一洛陽農機學院。洛陽農機學院座落在九朝古都洛陽,分南北兩院,占地面積37公頃,建築面積24.5萬平方米。1997年底,學院是隸屬於機械工業部的一所以機械為主,機.電、經,文相結合, 培養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管理.經濟人才的高等工科大學。學院創建於1958年,40年的風雨滄桑,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邁進的歷程,成為機械行業和中原地區有一定影響的工科大學。

歷史沿革

洛陽農機學院的前身是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1952年8月始建於北京,名為北京拖拉機工業學校。1953年11月遷至天津,與天津汽車工業學校合併,定名為天津汽車拖拉機工業學校,後更名為天津拖拉機製造學校。1956年2月,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籌建,8月,原天津拖拉機製造學校的拖拉機製造專業和農業機器製造專業併入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並同時在河南省招生。學校多次遷址是因為要與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配套,而第一拖拉機製造廠至1954年才選址洛陽。

北京時期(1952年8月一1953年11月)

根據政務院《關於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指出的。培養技術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而大量地訓練與培養中級和初級技術人才尤為當務之急”的精神,重工業部(後分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等)報請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批准,在京.津. 滬等大城市開辦一批中等技術學校。1952年8月,北京拖拉機工業學校在校舍尚未建成的條件下,招收了約200名新生。重工業部副部長黃敬出席開學典禮並講話。學校初辦時設汽車拖拉機工程、機械加工.鑄造、鍛壓4個專業,學制三年.
學生上課借用北京市崇文區船板胡同基督教會的亞斯禮堂作為教室。沒有操場,在東單廣場上體育課,租賃前門的客棧供師生住宿:每天上課師生步行往返數公里。
學校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汽車工業管理局主管。學校機構設定簡單,管理人員很少。第一批來校任教的專業課教師共14名,都是當年畢業的工科大學本.專科生。在沒有專任普通課和基礎課教師的情況下,他們大膽承擔普通課、基礎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有的教師隨班任教,曾教過四.五門新課,工作十分辛苦。
1953年初,學校由城內遷到京西八寶山附近的衙門口村(計畫建校地址),占用原汽車裝配廠工地上的幾十間簡易辦公房和工棚作為校舍,開闢了一個簡易的球場和操場,並在工棚內安裝了一些簡易設備,開始給學生安排6周的鉗工.鑄工.鍛工.木工等教學實習。
1953年暑期在三市招生400名.在校生594名。1953年秋,一機部又分配給學校一批大學本.專科和中專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教師達40名,設立了9門課的教學學科委員會,負責教學組織工作。

天津時期(1953年11月一1956年4月)

1953年8月,一機部決定,將北京拖拉機工業學校與在天津籌建的天津汽車工業學校合併,定名為天津汽車拖拉機工業學校,校址在天津市紅橋區丁字沽.當年11月27—30日遷至天津新址上課。12月,學校更名為天津拖拉機製造學校,設定拖拉機製造,金屬切削加工兩專業(其他專業學生編入該兩專業)。
自1954年開始,從專業設定,教學檔案、管理辦法,到領導管理體制與職能機構設定等全面學習蘇聯中技校的辦法。學校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套用高教部統一規定的教學計畫,大綱和教材,並有按標準配置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校長.黨總支書記領導,教務科和校團委負責組織.各學生班設班主任,由教師兼任,指導班級團支部.班委會開展工作。學校的建設與發展走上正規化,教育和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教師力量增強,辦學條件改善,成為當時知名的新建中等專業學校。
1954年在天津招收407名新生.1955年7月第一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拖拉機製造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分配到洛陽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和天津拖拉機廠工作,金屬切削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分配到北京、瀋陽、天津等大中型工具機廠工作. 1955年學校增設農業機器製造專業,同年招生2個班(100名學生),學制四年。

洛陽時期(1956年2月一1958年8月)

1955年12月,一機部確定在河南省洛陽市籌建。第一機械工業部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簡稱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1956年4月20日,一機部決定:天津拖拉機製造學校不再設拖拉機製造和農業機器製造兩專業,學校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天津機器製造學校,拖拉機製造專業與農業機器製造專業併入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兩專業的師資、教學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和1955年暑期入學的兩專業學生遷入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設定拖拉機製造,農業機器製造,汽車拖拉機電器裝備3個專業。農業機器製造專業為四年制,其餘兩專業為三年制。
1956年8月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3個專業首次(在河南省)招生708名,9月14日舉行開學典禮。開學時,教學主樓還在施工中,學生在宿舍樓上課,原天津拖拉機製造學校的拖、農兩專業學生仍留在天津機器製造學校上課。任課教師到校30餘名,基本上能滿足一年級普通課教學需要。黨政管理人員和後勤服務人員調集和招收近40餘名和炊管人員20餘名。校部建立簡單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

洛陽工學院時期

1958年8月,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洛陽拖拉機製造學校的基礎上創辦洛陽工學院。全院教職員工,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學院已初具規模。學院的主要專業先後創辦起來,1958年9月一1959年7月,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鑄造,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等3個專業建立。1960年6月改建洛陽農業機械學院,8月又增設了農業機械設計與製造.拖拉機設計與製造2個專業。此後,雖然在1961年.1962年、1963年先後有過增加專業的構想,但因客觀因素的制約而未能實現。學校的招生人數每年都未突破300人,1958級為270名,1959級為200名,1960年為259人,到1961級各專業改為五年制,此年招生200人。到1966年6月,在校本科生為1152人。學校的教師隊伍也逐步發展。1958年底,學校大學本科僅有教師19名,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經多方努力,到1961年3月,教師人數達到112人。1961年入院教師58名,1962年36名,1963年15名,至1963年底,學院教師總數達224名。至“文化大革命”開始,教師隊伍基本穩定在這一規模。
在創建時期的8年中,學院的各項建設方興未艾。除教師隊伍建設外,1960年7月,進行了教學體制.內容.方法的教改工作,相繼修訂了5個專業的教學計畫和35門課的教學大綱。1961年6月,完成了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內容的整風運動,樹立了以教學為主的思想.7月,學院作出了整頓教學秩序的決定。開始逐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截至10H,先後組建了14個教研室。從1961年底開始,學院貫徹實施《高教六十條》。教學秩序逐步趨於穩定。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為提高。教學質量也有所提高。學院的基本建設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初步成績. 教學樓面積達21228平方米,實驗室25674平方米,學生食堂3893平方米。閱覽室的面積擴大了。圖書館資料也增加了.校辦工廠在原有的基礎上完成了向。生產型”的轉化,至1966年已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緩解了學院經費不足的困難。學校的各項事業在穩步向前發展。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遭到干擾。從1966—1971年,學院中斷招生6年,校園成為武鬥的場所。許多教職工被揪斗,教學樓遭破壞,儀器、設備,圖書損失慘重。在此期間,學校先後兩次遷到孟津縣和伊川縣農村,搞所謂的。鬥批改”,使許多教職工受到迫害。1970年11月開辦機械專業試點班。1972年2月,學院開始招收三年制的大學普通班(即工農兵學員),計有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鑄造.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農業機械與製造、拖拉機和內燃機等6個專業,特別是內燃機專業為首次開辦。此次共招收了298名學員.1974年8月,鍛壓工藝與設備專業開辦,招生30名。截至1976年,全院共招生5屆,1700餘人.其中1562人獲畢業證書。
“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學院的各項事業受到破壞,教學秩序受到衝擊,但廣大師生員工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採取多種形式同極。左”勢力進行頑強的抗爭,使學院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緩慢地向前發展。
粉碎“四人邦”後,特別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院進入了全面恢復與發展時期。1976—1982年是教學秩序逐步恢復階段。全院師生員工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徹底肅清“四人幫”流毒,認真學習全國科學大會精神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參加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實現了從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學院內冤假錯案得以平反和糾正,知識分子政策也逐步得到落實.專業建設逐步走向正規。1980年增設了液壓傳動與控制專業,1981年又新開辦了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學院的本科專業達到9個。師資培訓工作受到重視,相繼開辦了機械設計.英語.電工學.工程力學.套用數學等師資班,緩解了急需教師的矛盾.同時,教師職稱的評定工作也開始進行.自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後,在校學生人數逐步增加,1988年達到3079名,突破了3000名的大關。學院的基本建設開始上馬,並迅速取得了實效。新建職工宿舍7幢,22428平方米:學生宿舍2幢,8000平方米:教學用房17740平方米:實驗室,醫務所,食堂總計4747平方米。特別是1982年以後,南院教學區整修,擴建,新增建築面積28443平方米,總投資達841.36萬元,基本滿足了教學用房,並為學院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院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專業設定和改革速度加快,由單一的機械類專業,逐步發展成涵蓋工.經,法.文. 管等多學科的專業設定布局。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知識結構,年齡結構都有很大改觀.科研工作也出現了大的進步.成人教育工作伴隨成人教育學院的成立。管理更規範.規模更擴大,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
學院的專業設定,在80年代後期迅速拓寬。1989年,會計學專業創辦。90年代初,學院以保機.強電、擴展經貿、外語,籌建土建.化工和洛陽人文地理研究機構”作為奮鬥目標,相繼組建了工商學院.外語系,建築工程系、化工系和河洛文化研究所。1992年開辦了市場行銷專業:1993年創辦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國際貿易.機械電子工程、計算機及套用等專業:1994年又創辦了建築工程專業:1995年開辦了計算機軟體.經濟法、英語專業:1996年開辦了高分子化工.製冷與低溫技術.套用電子技術等專業。1997年又有工業設計.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精細化工,旅遊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批准。至此,學院已有35個專業(方向)可以招收本科生·從1983年開始,學校還在13個專業招收過專科生,到1997年,旅遊管理和精細化工專業仍在招收二年和三年制專科生.經過10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學院由於積極拓寬和創辦專業,使學院現有的專業面跨入了工,經.法,文.管等領域,多學科的相互影響,促進了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學院基本形成以利用洛陽工業和科研優勢,以機為主,機。電.經.法、文管結合,培養套用型高級人才的辦學特色。
改革開放以後,教學工作得到全院廣泛的重視,教學改革貫穿了學院發展的歷程。學院於1980年.1984年,1987年,1993年.1997年對教學計畫進行過五次修訂,特別是最後兩次教學計畫的修訂,充分貫徹了。淡化專業,活化方向,強化基礎,按需培養”的指導思想。學院將各專業的課程分為院定必修課,系定必修課和限定選修課3種。在課程組合上,注意擴大專業覆蓋面,從1997—1998學年開始,試行按專業大類組織教學。任選課程則由學院組織,旨在文理滲透。理工結合,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才的整體索質。教學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掣分制,自1985年7月推行以來,經過十餘年的運行,逐步完善,促進了院選修課程的建設和發展,使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同時調動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了競爭意識。此外,在外語教學, 計算機教學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學院的學生人數, 白1992年以後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從1977年學院恢復高考招生到1988年在校生達到3079人的規模,1988年以後受巨觀調控的制約,在校學生數一直在3000人左右徘徊。1992年以後,隨著社會對人才急需,每年增加新辦專業4個,在校全日制學生達至4134人。並於1997年突破5000人的規模,達5124人。
學科建設和學位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至1997年,具有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始於1983年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數由最初的5名達到1996年的54名,在校生人數達149人。研究生導師也由7人發展到98人。並與軸研所和礦研院聯合進行培養研究生工作。從1986年起,學院共授予工學碩士學位260人。有50餘人考取了博士生,從80年代後期開始,先後與吉林工業大學等8所院校聯合培養了博士研究生,有14人先後獲得博士學位。學院的成人高等教育作為正規高等教育的補充,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機械工業行業和河南省幹部培訓的基地之一。學院的成人教育始於1979年,由教務處代管,1983年7月以後先後由培訓處和第二教務處專管,到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截至1997年底,成人教育學院的辦學類別有夜大學,廣播電視大學.函授.成人脫產班.自學考試輔導班及各類培訓班。夜大學招生專業有20個,在校生423人.函授專業發展到15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1個函授站和若干教學點,在冊學生達1325人成人脫產班現有招生專業1 1個,在校生460人。十餘年累計畢業生4807人。自學考試累計畢業1606人,培養結業的各類非學歷教育的學生3923人, 成人教育得到了各種獎勵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學院的科研工作起步很早,在改革開放以後得到發展。全院有18個研究所(室),有一批專職(或兼職)的科研隊伍,並形成相對穩定的科研方向。承擔的縱向科研項目自1981年後逐年增加,截至1997年共有1348項。橫向科研項目從1988年後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年均在研項目50多項。1988年入院經費168萬元,1991年突破500萬元。截止1997年共簽訂橫向契約500多項,累計入院經費4000萬元。1980年以來,以梁桂明教授的國家發明二等獎和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代表,全院共獲各種獎項116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獎19項。共獲各項專利33項,其中發明專利1l項。1981年以來,出版各類著作172部,發表論文4061篇,在國外刊物.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81篇,其中被“四大檢索”收錄60餘篇。全院有523名教職工參加了74個學術團體和各類學術活動。
學院的教職工隊伍在逐步發展壯大。學院的教師隊伍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在80年代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和年齡結構老化。為此,學院採取各種措施補充和擴大了教師隊伍。1991年以後。學院的教師隊伍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提高,1994年開始選拔了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其中機械部學術帶頭人3名,學術骨幹8名,省優秀中青年教師5名,院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名,院學術骨幹31名。1997年12月,對機械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進行了複審和增補。學院每年還選派一批人員攻讀博士學位,其中1994年4人,1995年13人,1996年14人,1997年7人。截止1997年全院有教職工1771人,其中專任教師544人,科研人員56人.教師中教授75人,副教授200餘人。有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156人。黨政管理幹部以高效. 廉潔服務於教學科研工作。
學院的辦學設施有很大改觀.1977—1986年,共完成校舍建築面積77937平方米.1987年後的l0年。完成T90557平方米,並呈現出建設加快,籌資渠道增多. 集資建設教職工住宅熱情增高等特點。實驗室建設也有較大進展,截止1997年底共有32個實驗室,單價800元以上實驗設備5738台。價值2996.25萬元.以學院附屬工廠為主並結合附近廠礦的實習基地業已形成,保證了教學實習的需要。圖書館自1986年新館開館後,圖書資料服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截止1997年底,圖書館藏書總量為533468冊,基本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各系、部也建有一定規模的資料室。與之相配套的後勤服務工作,如校醫院.子弟國小,幼稚園、勞動服務公司也各具特色。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對外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也日益頻繁。截至1997年,學院共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的12所高校和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接待國外來訪代表團20個。派往國外訪問及考察的代表團20個.有86位教師出國留學.講學及參加國際會議,聘任外國教師62人,接受外國留學生44人。通過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院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擴大了學院在國際上的影響。
學院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全院教職工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的合格人才,付出了艱辛勞動。40年來,這個群體,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樸素.勤勞的工作作風展現在世人面前,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校風,造就了社會公認的人才特色。
洛陽工學院40年來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為學院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歷史借鑑。
材料及熱處理,農業機械與製造、拖拉機和內燃機等6個專業,特別是內燃機專業為首次開辦。此次共招收了298名學員.1974年8月,鍛壓工藝與設備專業開辦,招生30名。截至1976年,全院共招生5屆,1700餘人.其中1562人獲畢業證書。
“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學院的各項事業受到破壞,教學秩序受到衝擊,但廣大師生員工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採取多種形式同極。左”勢力進行頑強的抗爭,使學院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緩慢地向前發展。
粉碎“四人邦”後,特別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院進入了全面恢復與發展時期。1976—1982年是教學秩序逐步恢復階段。全院師生員工在學院黨委的領導下,徹底肅清“四人幫”流毒,認真學習全國科學大會精神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參加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實現了從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學院內冤假錯案得以平反和糾正,知識分子政策也逐步得到落實.專業建設逐步走向正規。1980年增設了液壓傳動與控制專業,1981年又新開辦了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學院的本科專業達到9個。師資培訓工作受到重視,相繼開辦了機械設計.英語.電工學.工程力學.套用數學等師資班,緩解了急需教師的矛盾.同時,教師職稱的評定工作也開始進行.自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後,在校學生人數逐步增加,1988年達到3079名,突破了3000名的大關。學院的基本建設開始上馬,並迅速取得了實效。新建職工宿舍7幢,22428平方米:學生宿舍2幢,8000平方米:教學用房17740平方米:實驗室,醫務所,食堂總計4747平方米。特別是1982年以後,南院教學區整修,擴建,新增建築面積28443平方米,總投資達841.36萬元,基本滿足了教學用房,並為學院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院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加強,專業設定和改革速度加快,由單一的機械類專業,逐步發展成涵蓋工.經,法.文. 管等多學科的專業設定布局。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知識結構,年齡結構都有很大改觀.科研工作也出現了大的進步.成人教育工作伴隨成人教育學院的成立。管理更規範.規模更擴大,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
學院的專業設定,在80年代後期迅速拓寬。1989年,會計學專業創辦。90年代初,學院以保機.強電、擴展經貿、外語,籌建土建.化工和洛陽人文地理研究機構”作為奮鬥目標,相繼組建了工商學院.外語系,建築工程系、化工系和河洛文化研究所。1992年開辦了市場行銷專業:1993年創辦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國際貿易.機械電子工程、計算機及套用等專業:1994年又創辦了建築工程專業:1995年開辦了計算機軟體.經濟法、英語專業:1996年開辦了高分子化工.製冷與低溫技術.套用電子技術等專業。1997年又有工業設計.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精細化工,旅遊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批准。至此,學院已有35個專業(方向)可以招收本科生·從1983年開始,學校還在13個專業招收過專科生,到1997年,旅遊管理和精細化工專業仍在招收二年和三年制專科生.經過10年的發展,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學院由於積極拓寬和創辦專業,使學院現有的專業面跨入了工,經.法,文.管等領域,多學科的相互影響,促進了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學院基本形成以利用洛陽工業和科研優勢,以機為主,機。電.經.法、文管結合,培養套用型高級人才的辦學特色。
改革開放以後,教學工作得到全院廣泛的重視,教學改革貫穿了學院發展的歷程。學院於1980年.1984年,1987年,1993年.1997年對教學計畫進行過五次修訂,特別是最後兩次教學計畫的修訂,充分貫徹了。淡化專業,活化方向,強化基礎,按需培養”的指導思想。學院將各專業的課程分為院定必修課,系定必修課和限定選修課3種。在課程組合上,注意擴大專業覆蓋面,從1997—1998學年開始,試行按專業大類組織教學。任選課程則由學院組織,旨在文理滲透。理工結合,擴大知識面,提高人才的整體索質。教學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掣分制,自1985年7月推行以來,經過十餘年的運行,逐步完善,促進了院選修課程的建設和發展,使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同時調動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增強了競爭意識。此外,在外語教學, 計算機教學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學院的學生人數, 白1992年以後呈現出迅猛增長的勢頭.從1977年學院恢復高考招生到1988年在校生達到3079人的規模,1988年以後受巨觀調控的制約,在校學生數一直在3000人左右徘徊。1992年以後,隨著社會對人才急需,每年增加新辦專業4個,在校全日制學生達至4134人。並於1997年突破5000人的規模,達5124人。
學科建設和學位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至1997年,具有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始於1983年的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數由最初的5名達到1996年的54名,在校生人數達149人。研究生導師也由7人發展到98人。並與軸研所和礦研院聯合進行培養研究生工作。從1986年起,學院共授予工學碩士學位260人。有50餘人考取了博士生,從80年代後期開始,先後與吉林工業大學等8所院校聯合培養了博士研究生,有14人先後獲得博士學位。學院的成人高等教育作為正規高等教育的補充,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機械工業行業和河南省幹部培訓的基地之一。學院的成人教育始於1979年,由教務處代管,1983年7月以後先後由培訓處和第二教務處專管,到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截至1997年底,成人教育學院的辦學類別有夜大學,廣播電視大學.函授.成人脫產班.自學考試輔導班及各類培訓班。夜大學招生專業有20個,在校生423人.函授專業發展到15個,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1個函授站和若干教學點,在冊學生達1325人成人脫產班現有招生專業1 1個,在校生460人。十餘年累計畢業生4807人。自學考試累計畢業1606人,培養結業的各類非學歷教育的學生3923人, 成人教育得到了各種獎勵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學院的科研工作起步很早,在改革開放以後得到發展。全院有18個研究所(室),有一批專職(或兼職)的科研隊伍,並形成相對穩定的科研方向。承擔的縱向科研項目自1981年後逐年增加,截至1997年共有1348項。橫向科研項目從1988年後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年均在研項目50多項。1988年入院經費168萬元,1991年突破500萬元。截止1997年共簽訂橫向契約500多項,累計入院經費4000萬元。1980年以來,以梁桂明教授的國家發明二等獎和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代表,全院共獲各種獎項116項,其中重大科技成果獎19項。共獲各項專利33項,其中發明專利1l項。1981年以來,出版各類著作172部,發表論文4061篇,在國外刊物.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81篇,其中被“四大檢索”收錄60餘篇。全院有523名教職工參加了74個學術團體和各類學術活動。
學院的教職工隊伍在逐步發展壯大。學院的教師隊伍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在80年代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和年齡結構老化。為此,學院採取各種措施補充和擴大了教師隊伍。1991年以後。學院的教師隊伍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提高,1994年開始選拔了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其中機械部學術帶頭人3名,學術骨幹8名,省優秀中青年教師5名,院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9名,院學術骨幹31名。1997年12月,對機械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進行了複審和增補。學院每年還選派一批人員攻讀博士學位,其中1994年4人,1995年13人,1996年14人,1997年7人。截止1997年全院有教職工1771人,其中專任教師544人,科研人員56人.教師中教授75人,副教授200餘人。有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156人。黨政管理幹部以高效. 廉潔服務於教學科研工作。
學院的辦學設施有很大改觀.1977—1986年,共完成校舍建築面積77937平方米.1987年後的l0年。完成T90557平方米,並呈現出建設加快,籌資渠道增多. 集資建設教職工住宅熱情增高等特點。實驗室建設也有較大進展,截止1997年底共有32個實驗室,單價800元以上實驗設備5738台。價值2996.25萬元.以學院附屬工廠為主並結合附近廠礦的實習基地業已形成,保證了教學實習的需要。圖書館自1986年新館開館後,圖書資料服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截止1997年底,圖書館藏書總量為533468冊,基本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各系、部也建有一定規模的資料室。與之相配套的後勤服務工作,如校醫院.子弟國小,幼稚園、勞動服務公司也各具特色。
自改革開放以來,學院對外的國際交往與合作也日益頻繁。截至1997年,學院共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的12所高校和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接待國外來訪代表團20個。派往國外訪問及考察的代表團20個.有86位教師出國留學.講學及參加國際會議,聘任外國教師62人,接受外國留學生44人。通過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了學院的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擴大了學院在國際上的影響。
學院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全院教職工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的合格人才,付出了艱辛勞動。40年來,這個群體,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樸素.勤勞的工作作風展現在世人面前,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校風,造就了社會公認的人才特色。
洛陽工學院40年來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為學院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歷史借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