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源鎮

洛源鎮

洛源鎮位於洛南縣西部距縣城45公里處,因洛河發源於此而得名,為洛南、商州、藍田、華縣四縣交界之地,海拔135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坡差較大,溝壑縱橫,境內草鏈嶺海拔高度2645.8米,為全縣最高處。氣候溫涼濕潤,年平均氣溫11°,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18°,屬亞熱帶高寒山區,雨量充足,年降水量790—830毫米,無霜期175—194天,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地表為黑沙土壤,宜林、宜耕、宜牧。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洛源鎮 位於洛南縣最西端,為洛河發源地。東鄰保全鎮,南接商州區,西連藍田縣,北毗華縣。轄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洛源街村。

建制沿革

1950年設張坪鄉,1958年設立洛源公社、張坪公社。1983年改洛源鄉、張坪鄉,屬保全區。1994年,洛源鄉面積79.2平方千米,共2743戶、10892人,轄洛源街、黑章、墹坪、老莊、腰莊口、川口、農林、桃坪、甫爾、蔣家溝、華榮11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洛源街,海拔1240米;張坪鄉面積50平方千米,共1604戶、6137人,轄張坪、吊棚、西村、東村、老廟溝、南坡、五龍溝、秦河、堡子溝9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張坪,海拔1130米。

1996年,洛源鄉面積79.1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腰莊、洛源街、川口、農林、桃坪、甫爾、黑章、老莊、江溝、澗坪、華岔11個行政村,距縣城45千米;張坪鄉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轄秦河、五龍、東村、中村、南坡、堡子、西村、老廟、吊棚9個行政村,距縣城35千米。1997年撤區並鄉,撤銷洛源鄉、張坪鄉,合併設立洛源鎮。

行政區劃

洛源龍潭 洛源龍潭

全鎮轄14個行政村,135個村民小組,4582戶,17756人,總面積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25畝,人均0.7畝,林地面積12.3萬畝。洛源鎮農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洋芋為主,經濟作物有大麻、漆籽和核桃,林業以華山松、油松和樺樹為主,是我縣用材林主產地。是全縣名貴藥材和畜牧業主要生產基地,盛產黨參、豬苓、紅胡、黃芪、西洋參、天麻等二十多種名貴藥材,其中西洋參種植、加工、銷售已成一條龍模式,生產有禮品參、西洋參粉、西洋參酒、西洋參貸泡茶、西洋參飲片等六個系列產品,產品銷往西安、上海、北京、山東、等省市和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洛源境內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鐵、鉬、鉛、鋅等。洛源特產 豆腐乾,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遠銷西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太原等地。洛源的 洋芋糍粑香醇可口,遠近聞名。

【2010年代碼和城鄉分類】611021111:

~200 121洛源街村

~201 220秦河村

~202 220五龍村

~203 220東村

~204 220中村

~205 220西村

~209 220腰莊村

~210 220吊棚村

~212 220甫爾村

~213 220黑章村

~214 220農林村

~215 220老莊村

~217 220澗坪村

~219 220桃坪村

文物景觀

洛源境內不僅有建於清代的“ 藥王會館”(現為洛南縣一級保護文物)遺址和“龍潭”(即洛河源頭,位於黑章村)等名勝古蹟,而且還是商洛著名的革命老區,1928年唐澍同志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曾在此堅持武裝鬥爭。1946年,石治民等同志領導的洛華游擊隊,曾在洛源樹起革命旗幟,建立兩岔河區政府。

經濟發展

洛源美景 洛源美景

近年來,洛源鎮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主導產業,全鎮已基本形成“畜、藥、果、加、勞”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年豬存欄6220頭,出欄7363頭,牛存欄3100頭,出欄1610頭,羊存欄3104隻,出欄2389隻。建成東村、五龍兩個畜牧小區,建成五龍村仔豬繁育基地一處。累計種植中藥材2760餘畝,全鎮完成退耕還林13417畝,栽植核桃路6條37公里,核桃溝5條350畝。洛源街、腰莊、老莊、農林四個豆腐乾專業村,興辦了興隆豆腐乾加工廠,目前發展豆腐乾生產加工戶200多戶,戶均年收入近萬元,建成規範化豆腐乾作坊20個。年組織勞務輸出6610餘人。全鎮各類私營企業達497個,從業人員1278人,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270萬元,總收入2110萬元。

以“水、田、路、電”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完成了供水工程和基礎配套設施。洛灞路、靈洛路兩條主幹線完成堤路防護工程21處23000米。修建人飲工程26處,極大改善了人畜飲水問題。水泥路村村連通,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縮短物品流通時間。還投資800多萬元建成洛源變電站一座,延伸10KV線路41.6公里,0.4KV線路175公里,實現了戶戶通電目標,完成農網改造21.6公里,通訊設施突破發展,建成保全至洛源15千米光纜通訊線路,裝配有線、無線終端電話600多部,電話網路覆蓋率達到90%,建成移動、聯通基站6個,信號覆蓋率達到80%,民眾生產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