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鎮

洛口鎮

洛口鎮是江西省寧都縣的一個下轄鎮。位於寧都縣北部,北緯26°51′,東經116°04′。總面積323.20平方公里。東毗廣昌縣柯樹鄉、翠雷山墾殖場,南鄰東山壩鎮、釣峰鄉,西與小布鄉接壤,北與肖田鄉、東韶鄉相連。轄1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155個村小組,人口3.0萬人,面積323.2平方公里。人民政府駐洛口圩鎮,距縣城45公里。寧(都)——臨(川),寧(都)——豐(城),洛(口)——廣(昌)公路穿境通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代

據有關資料記載,漢代設里。唐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宋熙寧中推行保甲制。明代,建立里甲制,按都劃地、計產分圖。清承明制,為鄉、都、圖制。據《寧都直隸州志》載:清道光四年(1824年),寧都設6鄉,今境內之焦逕(原焦坑)、羅源屬清泰鄉吟光里;賴坊、水口、劉均前、張天堂屬清泰鄉新吉里;高田、球田、塘坊、漢源、韶江、靈村屬清泰鄉建福里;員布(原圓布)、中查、羅村、香源、洛口、高坊屬清泰鄉光化里;古夏屬太平鄉太平里;謝坊、嚴坊、厚田、姜坊、中村屬太平鄉興教里;南雲、黃泥田、竹里、高排、高田、麻田屬懷德鄉清音里。

民國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

蘇區時期,1930年3月,洛口(時稱代榮)成立區蘇維埃政府。1931年,洛口區轄洛口、永村、球田、古夏、靈村、嚴坊、香源、楊村、高坪9個鄉。1933年8月,成立洛口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洛口、肖田、南團、小布、黃陂、蔡江、小源、池布、前山(今屬廣昌)9個區,79個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國民政府設寧都縣。全縣設7區,洛口設保聯,屬第六區(東韶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洛口設鎮,稱鎮公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全縣設6區1鎮45鄉,洛口設鄉,屬第五區(東韶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洛口鄉下轄9保,54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六月,洛口設區,下轄東韶、凌雲、虔化3鄉,20保,293甲。但因解放戰爭迅速,未及成立區機構。

新中國

1949年8月27日,寧都解放,寧都縣人民政府將全縣劃為7個區,洛口設區,為第六區,下轄東韶、凌雲2鄉。

1950年7月,全縣劃為10個區,洛口區(第六區)轄洛口、古夏、南團、麻田、田營、琳池、永樂、球田、厚田、香源、賴坊、前山12個鄉,80個行政村。

1951年10月,前山鄉劃入廣昌縣,另增轄荷樹、爐斜、下湖、南嶺(今南雲)4個鄉,洛口區共轄15個鄉,69個行政村,138個自然村。

1953年9月,洛口區轄洛口、琳池、球田、古夏、嚴坊、和平、南團、漢口、田營、謝坊、中查、高坪、靈村、永樂、荷樹、爐斜16個鄉。

1954年6月,爐斜、荷樹2鄉劃人廣昌縣。

1955年12月,調整鄉規模,洛口區轄洛口、球田、永樂、琳池、田營、南團、漢口、嚴坊、古夏、謝坊(後並人古夏)、和平、中查(後並人和平)、靈村、高坪(後並人靈村)14個鄉。

1956年6月,區、鄉規模調整,洛口區轄洛口、羅村、肖田、琳池、吳村、東韶、靈村、南嶺、漳灌9個鄉。

1958年10月,撤區並鄉,人民公社化,洛口、羅村、南嶺3個鄉合併為洛口鄉,稱超英公社。

1959年,洛口公社轄古夏、謝坊、嚴坊、羅村、和平、高坪、靈村、球田、南嶺、洛口、麻田n個大隊,131個生產隊。

1961年,洛口公社析為洛口、麻田、嚴坊3個公社。洛口公社轄洛口、來源、古夏、周坊、謝坊、永村、高坪、靈村、塘坊、球田10個大隊,112個生產隊.麻田公社轄勺源、南嶺、杜逸、麻田、高排、金竹6個大隊。嚴坊公社轄窯下、嚴坊、朱源、羅村、和平5個大隊。

1962年4月,嚴坊公社並人。同年6月,洛口公社轄勺源、古夏、謝坊、周坊、永村、高坪、靈村、球田、塘坊、瑤下、嚴坊、羅村、和平、洛口14個大隊,146個生產隊。

1963年4月,洛口設區,轄洛口、麻田、東韶、漳灌、吳村5個公社。

1964年3月,撤銷洛口區,麻田公社並人洛口公社。洛口公社轄12個大隊,149個生產隊。

1965年,洛口公社轄洛口、謝坊、羅村、永村、古夏、周坊、和平、高排、嚴坊、金竹、麻田、南嶺、竹逸、勺源、塘坊、高坪、靈村、球田18個大隊,214個生產隊。

1967年,全縣調整區劃,洛口公社轄洛口、金竹、古夏、周坊、羅村、和平、高坪、靈村、球田、南嶺、麻田、高排、謝坊、嚴坊14個大隊,198個生產隊。

1969年,洛口公社轄洛口、麻田、南嶺、球田、永紅(今靈村)、和平、羅村、嚴坊、古夏9個大隊,102個生產隊.

1971年,增設金竹大隊,共轄10個大隊,106個生產隊。

1972年5月,增設謝坊大隊,共轄11個大隊,172個生產隊。

1979年,調整大隊規模,增設周坊、高排2個大隊,共轄13個大隊,174個生產隊。

1980年4月,洛口大隊員布、紅星、車乾生產隊,永紅(今靈村)永布、橫坑、白谷前、向陽生產隊劃人團結水庫管理局。

1983年3月15日,經地名普查,永紅大隊更名為靈村大隊。

1984年6月,撤社建鄉,並劃和平大隊歸員布鄉。洛口鄉轄洛口、靈村、羅村、球田、嚴坊、金竹、高排、麻田、南嶺、謝坊、古夏、周坊12個村委會,139個村民小組。

1998年8月,撤鄉設鎮。

1999年5月,洛口好設居民委員會。

2001年9月,員布鄉並人,洛口鎮增轄員布、焦逸、和平、橫坑4個村委會,共轄1個居委會

2003年,周坊村併入謝坊村,和平、焦逕村併入員布村,洛口鎮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186個村民小組。

社會事業

科教文衛體方面:現有初級中學1所,中國小1所,中心國小1所,完小15所,基本實現“兩基”達標。擁有衛生院1 所,保健站1所,醫療點40餘處,醫療保健水平較高。1993年底在全縣率先開通有線電視,1995年開通調頻廣播,有線電視網17個。民眾性文體活動普及,是江西省的體育先進單位。

基礎設施

小城鎮建設方面: 洛口鎮在“統一規劃、拓展新區、改造老區、完善配套、強化管理、探索改革”的小城鎮建設思路下,全面啟動了圩鎮建設,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採用征地、統一規劃、分戶興建與統一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引民造城。新墟鎮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常駐人口5000餘人,總體規劃呈“井”字形,主要街道統稱為“兩街兩路”,即團結街、城建街、寧(都)---宜(黃)、寧(都)----樂(安)公路。1994年動工建設農貿市場,1995年全面竣工,占地面積4.85萬平方米,124間店房,實行歸行劃市,設水產、畜禽、百貨、服裝、農特產、木竹製品六個專業市場,是寧都縣北部鄉鎮最大的農貿市場。農曆逢一、三、六、八為墟日。1997年,贛州市小城鎮建設現場會在洛口鎮召開,確定為全市小城鎮建設樣板鎮。

交通通訊

交通通訊方面:1983年至2002年冬閒期間,該鎮組織農村勞力積累工和義務工進行公路建設,在資金方面採用鎮村農戶三級負擔,並努力爭取上級的立項、扶助,組建了以寧宜、寧樂、洛廣等省縣道為骨幹的交通道路網路體系。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開通了洛口謝坊至廣昌柯樹等出鎮公路。2002年8月開始修建寧宜二級油路、寧樂水泥公路。1994年11月開通程控電話,1998年底啟動村村通電話工程,1998年和1999年分別由縣電信局、移動通訊公司投資,建立數字行動電話基站,2001年10月聯通數字移動基站也投入使用,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鎮。

經濟

洛口鎮資源豐富:有團結水庫等大、中、小型水庫7座,松、杉、竹、螢石、高嶺土、矽礦等資源豐富,盛產薯粉、白蓮、西瓜、荸薺、黑木耳、香菇等綠色食品。洛口鎮緊跟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步伐,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現有礦產、化工、農副產品、竹木深加工等企業10個,個體工商戶120餘戶,從業人員2600人。其中個私企業主要有洛口木材廠、祥通樹脂廠、機磚廠、嚴坊螢礦廠、竹木製品加工廠,松脂、螢礦、竹木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旅遊

洛口鎮是革命老區,是客家邱氏、盧氏、李氏的發祥地。境內有邱氏伺堂、虔州王盧光稠廟等客家文化景點,每年有大量港澳台胞組團前來尋根訪祖、旅遊觀光。

洛口鎮緊緊圍繞加快發展這一主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持“抓基礎改善環境,活商貿繁榮市場,最佳化結構強農業,招商引資壯工業”的思路,不斷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培植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了優質稻、蘑菇、紅薯、藥材四大主導產業,社會經濟和科教文衛、小城鎮建設、交通通訊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